張 玉 陳 斌 龐志紅 靳賢賢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膽道外科的常見疾病,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劇烈腹痛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1]。臨床上通常采用經腹膽雙鏡術治療,術后予以常規抗感染等措施,該術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但術后復發率較高,臨床療效不佳[2]。中醫認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可歸屬“脅痛”“黃疸”范疇,其病因在于肝郁氣滯或濕熱蘊蒸肝膽等[3]。茵陳柴胡湯由茵陳、柴胡等藥材組成,其具有清熱利濕、疏肝解郁等功效,其可有效除濕止癢,減輕患者腹痛等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茵陳柴胡湯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肝膽功能的影響,現將研究所得做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收集108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于2019年2月—2020年4月被收治,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5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7~45歲,平均(31.56±3.36)歲;男性28例,女性26例;病程2~11 d,平均(4.96±0.95)d;膽總管結石直徑1~5 cm,平均(1.84±0.57)cm。試驗組患者年齡26~43歲,平均(31.39±4.25)歲;男性30例,女性24例;病程1~9 d,平均(4.62±0.93)d;膽總管結石直徑1~5 cm,平均(1.89±0.62)cm。2組患者以上年齡、病程、性別、膽總管結石直徑等臨床基礎性資料經計算,P>0.05,則表明其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而2組患者可進行對比。此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統一審定并批準通過。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中關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關于黃疸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既往無膽總管結石清除術史的患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等。排除標準:伴有肝門處嚴重狹窄、重癥膽管炎的患者;伴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伴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等。
1.4 方法2組患者均行經腹膽雙鏡術,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予以仰臥位,采用四孔法于臍上做一10~12 cm長的切口,建立氣腹,采用1.2、1.5、0.5 mm戳卡于劍突右、劍突下、鎖骨中線肋緣下2~4 cm處進行腋前線穿刺,將膽囊動脈與膽囊管逐步分解并剝離,選擇膽總管與膽囊管交界處的無血管區域將膽總管切開10~15 mm,放置膽道鏡,取出結石,使用膽道鏡查看肝管、肝總管及膽總管內是否有結石殘留,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關閉切口,術后予以常規抗感染措施。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常規護肝利膽、營養對癥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茵陳柴胡湯治療,湯劑組成:制大黃6 g,黃芪、青蒿、梔子、郁金、白術、厚樸、枳殼、柴胡各10 g,益母草、夏枯草各15 g,茵陳20 g。用法:水煎取汁,1劑/d,分早晚2次溫服。以7 d為一個療程,所有患者均不間斷給予治療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評定,痊愈:腹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7]下降>90%;顯效:腹痛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5%以上;有效:腹痛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74%;無效:腹痛等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中醫證候積分下降29%以上。總有效率的計算參照以下公式:(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圍術期情況,包括肛門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膽功能指標,采集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汁酸(TBA)、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GPT)水平。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59%,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77.78%,試驗組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圍術期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縮短,且術中出血量減少(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圍術期情況比較 (例,
2.3 肝膽功能和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所有患者TBA、AST、GPT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肝膽功能比較 (例,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病因與胃腸功能紊亂、溶血性貧血、肝硬化及飲食不良等有關,其可導致膽道機械性阻塞,若不及時治療可造成肝膽功能損傷,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臨床上主要選用經腹膽雙鏡術治療,該微創手術對患者造成的痛苦較輕,但氣腹及術中牽拉會引起機體血脈損傷,影響患者術后恢復。
中醫認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病機在于臟腑氣機不暢,應以護肝利膽、通腑泄熱為治療原則。茵陳柴胡湯中茵陳具備清熱利濕的功效,柴胡具備升舉陽氣、疏肝解郁的功效,夏枯草具備祛瘀消腫、清瀉肝火的功效,益母草、梔子、郁金具備清熱涼血、行氣解郁的功效,枳殼、黃芪具備固表止汗的功效,白術具備燥濕利水、健脾益氣的功效,厚樸、枳殼具備消積、行痰、破氣的功效,制大黃具備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諸藥合用可發揮利膽祛黃、行氣活血的功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肛門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表明茵陳柴胡湯可有效緩解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癥狀,并縮短其治療時間,提高臨床療效,與高霆[9]研究基本一致。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茵陳中的活性成分對羥基苯乙酮等具有排泄膽汁和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其可降低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活性[10];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可刺激肝臟中平滑肌β-肌動蛋白的表達,增加細胞中丙二醛(MDA)含量,有利于治療肝臟疾病[11]。TBA在肝臟內合成,當機體肝細胞受損時,膽汁酸代謝出現異常,TBA水平升高;AST主要分布肝臟等組織中,當其水平明顯升高時,提示機體存在肝實質的廣泛損害,預后不佳;GPT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遇到各類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藥物中毒性肝細胞壞死時,加速大量GPT的釋放,升高其血清濃度[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TBA、AST、GPT水平比對照組降低,表明茵陳柴胡湯可有效減輕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肝臟損傷,改善肝膽功能,促進康復。
綜上,茵陳柴胡湯可有效緩解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癥狀,并縮短其治療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同時可減輕肝臟損傷,改善肝膽功能,促進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