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亮 李 瑞△ 羅泉源
慢性腎炎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屬于一種腎臟病變,該疾病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水腫、蛋白尿等,病情發(fā)展較慢,但是反復發(fā)作性較強,對患者腎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如果病情嚴重可能引發(fā)慢性腎衰竭等疾病,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威脅[1]。因此需要加強對患者病情的控制,積極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疾病復發(fā)風險,改善其腎功能情況,這也是臨床對慢性腎炎治療的主要原則。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常規(guī)西藥治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近些年來中醫(yī)學發(fā)展迅速,中醫(yī)學認為該疾病屬于“腰痛”“水腫”“虛勞”范疇,導致其發(fā)病因素主要為脾腎虧虛,氣化不利等[2]。基于此,本研究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鄭州頤和醫(yī)院收治的90例慢性腎炎尿蛋白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鄭州頤和醫(yī)院收治的90例慢性腎炎尿蛋白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就診順序編號,均分為2組,各45例。奇數(shù)編號為對照組,偶數(shù)編號為觀察組。對照組男、女例數(shù)分別為24例和21例,年齡區(qū)間33~75歲,平均年齡(50.23±8.95)歲;病程區(qū)間6~32個月,平均病程(16.11±8.03)個月。觀察組男、女例數(shù)分別為25例和20例,年齡區(qū)間34~75歲,平均年齡(49.89±6.12)歲;病程區(qū)間6~21個月,平均病程(15.95±8.33)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慢性腎炎蛋白尿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關于脾腎氣虛證診斷標準[4];③患者的主癥包括渾身乏力、腰酸背痛、納少、浮腫,次癥包括夜尿頻繁、便清、舌苔發(fā)白、脈細懸;④全部患者均為知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患者;②存在腎功能衰竭患者;③近期接受中藥治療患者。
1.3 方法首先對2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治療,主要內容包括合理控制飲食,保證飲食低鹽、低脂。選擇優(yōu)質蛋白,維生素、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取鹽酸貝那普利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00292)進行治療,服用方式為口服,每次服用劑量為10 mg,每日服用1次,治療周期為4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補中益氣湯主要成分包括:黃芪20 g,黨參15 g,炙甘草15 g,白術9 g,當歸9 g,柴胡12 g,升麻6 g,陳皮6 g,生姜9片,大棗6枚。如果患者蛋白尿癥狀嚴重則需要增加金櫻子15 g和芡實15 g;如果患者存在血尿癥狀則需要增加白茅根20 g;如果患者存在浮腫癥狀則需要增加地龍15 g;如果患者存在氣短癥狀則需要增加黨參5 g,黃芪10 g;如果患者存在腰酸癥狀則需要增加仙茅6 g,肉桂15 g;陰虛者增加麥冬12 g,玄參12 g,將升麻去除;存在尿少癥狀增加澤瀉15 g。開水煎服,取汁200 ml,每日服用1劑,治療周期為4周。
1.4 觀察指標將2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評估標準:顯效(患者全部癥狀消失,尿蛋白定量不足0.2 g/24 h,蛋白尿為陰性,血肌酐水平明顯下降)、有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蛋白尿減少程度超過50%,血肌酐水平變化不明顯,尿紅細胞明顯減少)和無效(與上述標準不符,患者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將2組患者腎功能相關指標進行對比,主要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治療后清晨空腹狀態(tài)采集患者靜脈血,劑量為4 ml,離心處理分離血清,通過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使用酶法檢測2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收集患者24 h尿液,通過全自動化分析儀,使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2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對2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隨訪,記錄復發(fā)情況并進行對比。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腎功能相關指標對比治療前比較2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差異較小(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腎功能相關指標對比 (例,
2.3 2組患者蛋白尿復發(fā)情況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復發(fā)率分別為2.22%(1/45)和15.56%(7/45),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015,P<0.05)。
慢性腎炎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導致該疾病的發(fā)病因素較多,例如感染因素導致的炎癥反應,或者免疫反應及其他非免疫機制都可能導致該疾病出現(xiàn)。慢性腎炎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水腫、高血壓、腎功能衰退以及蛋白尿,其中蛋白尿十分常見,導致其發(fā)生的主要因素為腎小球病變嚴重,致使蛋白質經(jīng)過腎小球的過程中通透性大幅上升,排出量明顯增加,并且腎小管發(fā)生病變也會引發(fā)蛋白質重吸收功能的嚴重衰退,進而產(chǎn)生蛋白尿,隨著患者病情程度的逐漸嚴重,尿蛋白量也會呈升高趨勢[5]。
目前臨床對慢性腎炎蛋白尿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西藥治療,常用的藥物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該類藥物有助于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壓下降,緩解腎小球和腎小管負荷,有效改善腎小球功能和腎小管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腎功能相關癥狀,但是單純采取西藥治療效果不佳。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腎炎屬于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證,該疾病極易受到濕邪影響,導致該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因素為肺、脾、腎氣虛受損,其中脾腎氣虛證便是慢性腎炎的最主要證型之一,脾腎氣虛可能會導致封藏固攝功能衰退,精關不穩(wěn)固,運化失調嚴重,精氣持續(xù)外泄[6]。并且蛋白屬于精微物質的一種,脾對蛋白轉化存在不足,腎臟藏精存在不足,致使其外泄嚴重,導致蛋白尿,所以中醫(yī)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原則為滋補脾腎、益氣固表[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其成分豐富,其中黨參有助于益氣補中,改善患者脾胃功能,緩解氣血虧虛的情況;炙甘草具有通陽復脈的療效;黃芪具有利尿、生肌,托毒排膿的效果;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作用;升麻的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陳皮的主要作用為健脾理氣、化痰燥濕;服用生姜有助于溫肺止咳、解表驅寒;大棗具有滋補脾胃、益氣生津的療效[8]。
研究可知,治療后2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比較,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主要原因為采取補中益氣湯加減輔助西藥治療,能夠在西藥對患者腎功能改善的基礎上,發(fā)揮其療效,如調和肺腑、健脾益氣等作用。并且現(xiàn)代藥理學相關研究顯示,黃芪、當歸等藥物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力,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微循環(huán)和腎臟血流量[9];柴胡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緩解患者腎臟炎性損傷,有助于腎臟功能的恢復,緩解蛋白尿等不良癥狀。將2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將2組蛋白尿復發(fā)率進行對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主要原因在于僅采取西藥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但是無法實現(xiàn)對病因的控制,停藥后存在較高的復發(fā)風險,而補中益氣湯加減輔助治療方法從病因出發(fā)進行治療,有助于實現(xiàn)對蛋白尿發(fā)病機制的控制,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10]。通過該方法有助于協(xié)調患者臟腑,促進腎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免疫力,減少復發(fā)風險。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對慢性腎炎蛋白尿患者采取補中益氣湯治療效果確切,對于改善患者腎功能指標,降低復發(fā)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