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勝 崔瓊方 張兆玉
腦卒中在中醫中歸屬于“中風”范疇,發病之后患者呈現出突發昏迷、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其偏身麻木等癥狀,進而促使脾虛生痰、脾失健運、肝風夾痰流竄經絡,侵犯患者腦部導致疾病[1]。針對此采取有效的康復訓練與針刺治療聯合,在患者上肢關節、大腦皮層、皮膚上進行作用,依據重組神經元間連接應答相關信息,提升機體興奮性,改善患者上肢功能。近年來隨著不斷發展醫學技術,進一步分析研究中醫針灸知識,促使在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中廣泛應用針刺治療技術[2,3]。本研究闡述了在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期間參與收治的70例腦卒中患者中使用曲池、內關為主的針刺方案聯合康復訓練與常規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以抽簽法的形式將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武威市中醫院參與診治的7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分組計算研究,試驗組35例,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9例,年齡取值上下限分別是71歲和50歲,中位年齡數值(60.54±3.11)歲。參照組35例,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17例,年齡取值上下限分別是70歲和51歲,中位年齡數值(60.54±4.25)歲。對比試驗組與參照組基礎資料,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參照組開展常規康復訓練,對患者擺放正確體位姿勢,同時進行關節正確鍛煉、站立位平衡鍛煉及其翻身與坐站鍛煉,30 min/次,2次/d。依據患者實際情況保持循序漸進的訓練,在可耐受下每天進行3 h鍛煉,每周鍛煉5 d,以患者不發生心慌頭暈為最適宜,同時巴氯芬(生產廠家:福安藥業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80103)等抗痙攣藥物和物理治療:3次/d。試驗組開展曲池、內關為主的針刺方案聯合康復訓練,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直刺1.0~2.5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脹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針刺入曲池后應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中1/3(人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然后針刺入下1/3(地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即慢慢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0.5~1寸,對其進行上下提插以滿足針刺效果,30 min/次,1次/d,每周5 d。
1.3 觀察指標對比參照組和試驗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疼痛評分、認知功能、CMSA、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①患者經治療之后不存在視物困難、無力麻木、意識障礙及其頭昏頭痛等癥狀,顯著改善MBI評分、FMA評分即為顯效;患者經治療之后各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MBI評分、FMA評分也得到提升即為有效;患者經治療之后臨床癥狀無變化,神經及其運動功能障礙明顯即為無效。②對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通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進行判斷,數值越高表示具有越好的恢復情況。③WOLF運動功能測試量表(WMFT)數值越低表示具有越差的上肢功能恢復情況。④采取腦卒中量表(CMSA)對2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判斷,數據越高表示具有越嚴重的缺損情況。⑤采取數字評價量表(NRS)對2組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數據越高表示具有越嚴重的疼痛情況。⑥認知功能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主要包括8個方面內容,即為注意力集中、記憶、執行功能、抽象思維、語言、視結構技能、計算和定向力,正常范圍處于26~30分。⑦通過改良 Ashworth分級(MAS)量表對對2組患者肌張力進行評估,數值越高表示具有越差的活動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試驗組與參照組腦卒中患者疼痛評分、認知功能、CMSA、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實行t檢驗,2組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以率(%)的形式闡述,實行卡方檢驗,70例腦卒中患者臨床資料均使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算,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1.43%高于參照組(71.43%),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臨床各種指標比較試驗組患者疼痛評分、認知功能、CMSA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各種指標比較 (例,
2.3 2組患者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前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對比參照組,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治療后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與參照組比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治療后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對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比較 (例,
腦卒中是因局部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引發的一種急性發作疾病,屬于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之一,經大量資料研究表明,每年大約有150萬發病,其中60%~80%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患者上肢痙攣性癱瘓一般是因內側屈肌肌張力明顯增高,與外側伸肌相比較優勢更顯著,進而顯示出攣縮屈曲狀[4]。
中醫研究顯示,腦卒中歸屬于心腦病癥,一般是因飲食、七情、勞倦等因素造成的,并且結合經絡阻滯、臟腑阻滯、氣血津液阻滯導致的。經絡外絡于肢節,內屬于臟腑,其主要生理功能即為運行氣血[5,6]。中醫遵循陽虛陰盛、陽緩而陰急的原則,此外,內關穴是對腦卒中進行治療的主要穴位。內關穴可以疏通經絡治療心包經及前臂諸疾。心主血脈,又主神明,心包與心本同一體,其氣相通,心包為心之外膜,絡為膜外氣血通行的通路,心包絡是心臟所主的經脈,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為病,凡邪犯心包影響心臟的神志病和氣滯脈中心絡瘀阻所致病證皆取本穴。內關通于陰維脈,陰維脈聯系足太陰、少陰、厥陰經并會于任脈,還與陽明經相合,可對手厥陰心包經相關疾病實施治療。曲池穴位于肘部,乃精氣運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里達表,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調和氣血,疏經通絡,促通神經[7]。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腦卒中患者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疼痛評分、認知功能、CMSA、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與參照組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MBI、FMA、WMFT、改良Ashworch痙攣評分與治療前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合以上結論,將曲池、內關為主的針刺方案聯合康復訓練應用在腦卒中患者中比常規康復訓練的臨床優勢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