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金蘭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51500)
金蘭鎮一養牛戶于2020年9月底從山東省臨沂市購買5~18月齡魯西黃牛129頭,價值85萬元,因長途運輸受寒,加之氣候、水土、草料不適,一周內65頭肉牛發病,出現感冒、肺炎、腸炎等病混合感染,已死亡2頭。
病牛咳嗽、鼻孔一側或兩側流濃鼻液、眼部少量分泌物,部分牛體溫升高、食欲不振、流涎。
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肺部與胸腔。肺和胸膜輕度粘連,肺臟實變,呈菜花樣,切面呈大理石樣,有不規則壞死病灶;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腎臟水腫;腦內積液,有膿性液體在腦右側。
采集1頭患病牛病變肺組織、肺門淋巴結、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各1份。
取病變肺組織與肺門淋巴結無菌研磨成勻漿后,與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反復凍融以用SDS-Protein K法提取DNA,以針對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病原特異性引物SC1/SC2,對上述DNA樣本進行PCR擴增[1],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未從送檢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肺組織與肺門淋巴結中以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病原特異性引物SC1/SC2未擴增到277bp目的條帶,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病原核酸檢出率為0(0/4),表明該牛未患牛傳染性胸膜肺炎[2]。

圖1 PCR核酸檢測結果
取病變肺組織與肺門淋巴結無菌研磨成勻漿后,與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反復凍融以用SDS-Protein K法提取DNA,以針對牛支原體肺炎病原通用引物16SP1/16SP2,對上述DNA樣本進行PCR擴增,結果見圖2。

圖2 PCR核酸檢測結果
由圖2可知,從送檢胸腔積液與心包積液中以牛支原體肺炎病原通用引物16SP1/16SP2擴增到約1600bp目的條帶,未從肺組織與肺門淋巴結中擴增到條帶,牛支原體肺炎病原核酸檢出率為50.0%(2/4),表明該病死牛已患牛支原體肺炎[3]。
從送檢1頭病死牛的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肺組織與肺門淋巴結中未檢測到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病原核酸(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從胸腔積液與心包積液檢測到牛支原體肺炎病原核酸,檢出率為50.0%(2/4)。表明該病死牛已患牛支原體肺炎。
在治療之前我們首先按2mg/kg體重用鹽酸咪唑苯脲對全部牛進行驅蟲,然后對發病的牛群進行分組治療:
第一組病重的牛群使用氟苯尼考同時聯用酒石酸泰樂菌素治療。用法:每天上午和下午按20mg/kg體重肌注氟苯尼考;酒石酸泰樂菌素混飲:每1g加水5kg,一日2次。兩種藥連用7d。治愈率達87%。
第二組病情較輕的牛群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療。用量:12mg/kg體重,混于病牛日糧中飼喂。效果:1周后咳嗽減輕,2周后咳嗽停止。
疑似牛支原體肺炎的要早診斷,早治療。在牛群引進后立即進行全群治療,能明顯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早期應用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用藥時應使用足夠劑量與療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