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緒金,董玉奇,李偉光 (.哈爾濱商業大學能源與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5008;.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500090)
環境領域內以市政生物污泥資源化為核心的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1-2],以及制冷空調領域內以吸附式制冷技術為代表的非電式制冷技術[3-6],已成為解決資源環境及能源問題的優良方案.
其中,以市政生物污泥為炭素前體物的污泥基活性炭材料已廣泛應用于吸附科學、能源開發、生態修復及農業科學研究及工程中.吸附式制冷技術作為一種節能型的綠色制冷技術,其以環保友好型吸附工質對為基礎,可有效利用低品位熱能(60℃~150℃)進行制冷,為低品位熱能的回收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其中,以活性炭-甲醇為工質對的吸附制冷系統實現高能效的關鍵在于真空條件下活性炭與甲醇蒸氣之間的吸附-脫附循環的高效性及穩定性.吸附-脫附循環是促進甲醇制冷劑在制冷蒸發器和冷凝器之間的流動及相態變化的動力,起到制冷壓縮機的作用.活性炭與甲醇之間的平衡吸附/脫附量與吸附制冷量及制冷功率呈正相關.但目前,由于吸附-脫附效能及穩定性不足所造成的制冷效率偏低一直是制約吸附式制冷技術關鍵瓶頸問題.前期相關研究證實:基于壓塊工藝的孔結構原位調控是實現強化活性炭吸附制冷材料高效性、穩定性及傳熱傳質特性的有效途徑[3].
基于上述分析,環境領域內市政污泥資源轉化化(炭材料制備)可為吸附制冷系統提供新型炭材料,針對該交叉領域的研究目前尚屬空白.基于此,本文擬將環境工程領域的市政生物污泥資源化與制冷空調領域的吸附制冷能效提升相交叉融合.上述領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際應用價值.但目前該交叉領域內,單純以市政污泥為炭素前驅體的活性炭材料在孔結構分布特性、產率、比表面積及傳熱性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7].基于此,本文旨在通過市政污泥基活性炭的制備工藝優化及結構調控,探究污泥基復配活性炭結構調控對甲醇吸附制冷過程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響.
本文所采用的市政污泥來源于哈爾濱市文昌污水處理廠的離心脫水后的生物污泥,其物化特性參數見表1.

表1 市政污泥物化特性參數Table 1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wage sludge
市政污泥基活性炭材料的制備方法如圖1所示.由于單純以市政污泥為炭素前驅體制備的活性炭材料的產率較低,表面積及孔容積水平低于木質及煤質活性炭.因此,本文在制備以市政污水處理廠干化生物污泥為主要炭素前驅體(75%)時,添加了25%的椰殼粉末作為添加物質.

圖1 活性炭制備流程Fig.1 Preparation method of sewage sludge-based activated carbons
此外,強化傳熱和強化傳質是提升吸附制冷系統的制冷量和制冷功率的兩個關鍵點;在強化傳熱方面,將活性炭床進行致密化(壓塊成型等過程)是提升炭材料傳熱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本文采用了區別于常規管式爐制備粉末活性炭的方法,即采用了具有致密化過程的壓塊活性炭制備工藝路線.圖 2為產量為 100kg級的炭化爐(圖 2(a),D×L=0.50m×1.80m)和活化爐(圖 2(b),V=0.3m3)進行污泥基活性炭的制備.以上改進方法旨在實現市政污泥資源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污泥基活性炭對甲醇制冷劑的吸附/脫附性能及吸附床傳熱性能.

圖2 活性炭制備中試裝置Fig.2 Pilot plant for activated carbon preparation
如圖 1所示,本文通過不同的制備工藝共制備了4種污泥基活性炭.其中,污泥基炭WNC-1主要經過了炭化和蒸汽活化過程.WNC-2和WNC-3制備過程分別增加了氫氧化鉀(KOH)浸漬和磷酸浸漬階段.WNC-4則采用KOH與磷酸聯合浸漬及深度活化過程.以 WNC-4為例,污泥基炭材料的制備過程如下:
河南尉氏縣及商丘、周口一帶流傳的一則關于臘八粥的傳說,把臘八節食粥習俗與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結合起來,由此把臘八食粥俗的起源推至春秋時代,與史書記載相差甚遠。傳說孔子帶領72門徒周游列國。這天,他們來到陳蔡坡被困到弦歌臺,師徒疲憊不堪,人無食充饑,馬無草喂養。孔子思慮再三,囑子路和冉求到西山找范丹老祖借點糧草。二人走了幾天,在一座山神廟里,見到一位老人。老人蓬頭垢面,破衣爛衫,腳踏藤條捆綁的爛鞋,廟內空空蕩蕩。兩人上前詢問,果然是范丹老祖。老祖看過孔子的信,上下打量子路和冉求,冷冷地說道:“看你老夫子的臉面,我出道題,若答得出,就借給你們糧草,若答不出,就啥也別想。”
(2)向混合料內添加一定質量比例的焦油(15%)作為粘結劑,然后通過干法成型處理設備的螺旋輸送機輸送至兩個壓輥之間,通過高壓擠壓成壓塊料,成型壓力為 15MPa;成型料粉碎再經破碎至5~20mm的壓塊成型破碎料.
2.2.1 甲醇氣體吸附量變化特性 由圖 5(a)可知,甲醇吸附量均隨吸附時間逐漸升高.其中,WNC-2在最開始5min內的吸附量增加速率最大.但WNC-4和WNC-3在5min之后的吸附量顯著提升;當吸附時間達到 40min時,對應的甲醇氣體吸附量分別達到 367.57和 322.10mg/g;顯著優于 WNC-2(273.08mg/g)和WNC-1(187.26mg/g).
(4)KOH 浸漬料經過低溫烘干(80℃)后,在炭化爐(圖 2(a))內以氮氣作為保護環境,以 5℃/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500℃,保持溫度40min后得到炭化料.
(5)氮氣環境下炭化爐降溫到常溫后,再將炭化料浸漬于 20%的磷酸溶液中,浸漬比為 500mL/(kg炭化料),浸漬時間為0.5h.
(6)磷酸浸漬料經過低溫烘干(80℃)后,在活化爐(圖2(b))內以水蒸氣為活化劑(0.6mL/(h·kg));以15℃/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850℃,保持溫度120min;進一步升高溫度至900℃,保持30min,得到成品活性炭樣品WNC-4.
采用ASAP2020全自動分析儀表征樣品的比表面積及孔結構分布參數[8].炭樣表面的酸性含氧官能團及堿性基團的含量采用 Boehm滴定法進行測定,以堿標準溶液(0.05mol/L)的消耗量為表面酸性官能團的探針;并使用鹽酸標準溶液(0.05mol/L)的消耗量來表征活性炭樣品表面的堿性基團[2].各類指標測定采用三次平行試驗的總體均值及標準偏差進行統計分析.
通過上述(1)~(3)過程進行活性炭-甲醇吸附等溫線的測定,實驗過程中以系統相對壓力(P/Po)為橫坐標.通過上述(1)~(4)的過程,對不同類型活性炭-甲醇體系的吸附/脫附速率進行測定,橫坐標為設定的吸附/脫附時間(min).

圖3 活性炭-甲醇吸附/脫附特性實驗裝置Fig.3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ad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methanol
總之,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學水平,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發展潛力,從而有效提高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所以,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制定科學的培養目標,設置合理的專業課程,加強校企合作,并有效增強旅游專業師資力量,從而實現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革新,為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實用性人才。
分詞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中文本處理的基礎環節和前提。與以英文為代表的拉丁語系語言相比,中文分詞要復雜得多、困難得多,因為自古以來中文的詞語之間均沒有自然分隔。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對中文分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許多算法,例如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詞方法、基于統計的分詞方法和基于理解的分詞方法,等等。
(1)系統抽真空:向蒸發器內灌注甲醇液體(600g)并關閉隔膜閥 3;將待測定的活性炭樣品(WAC=1250g)填裝入吸附床內;向 U型循環水路內通入 100℃的熱水對吸附床進行加熱升溫,壓力穩定后關閉熱水循環;然后開啟真空隔膜閥1和2對系統抽真空.
(2)系統初始狀態調整:開啟真空隔膜閥 3,當吸附床壓力穩定至設定壓力時,關閉真空泵和隔膜閥1/2;標記此時蒸發器液位為V0.
(3)冷卻吸附:向 U 型循環水路內通入冷卻水(25±2)℃,開啟隔膜閥1和3;根據設定實驗時間間隔,記錄蒸發器液位體積 V1;通過公式 QAD= ρ(V0-V1)/WAC計算甲醇吸附量,記錄系統相對壓力(P/P0).
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國家在“八五”“九五”期間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填補國內高濃度磷復肥空白而建設的五大磷肥基地之一,站在新的歷史關口,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平安渡過行業寒冬?如何在生態與發展中尋求平衡?近日,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三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答案。
(4)加熱脫附:開啟熱水循環(100℃)對吸附床加熱脫附,釋放出的甲醇氣體在蒸發器中冷凝;根據設定實驗時間間隔,記錄蒸發器液位體積 V2;通過公式QDE=ρ(V2-V1)/WAC計算脫附量.
采用液位法測定4種污泥基活性炭材料在真空條件下對甲醇氣體的吸附/脫附速率及等溫線,實驗裝置如圖 3所示.測試裝置由填裝活性炭樣品的吸附床(D×H=110×530mm,高 500mm)、液位蒸發器(有效容積 1300mL,液位量程 0~1000mL)、二級真空泵(OLF750AF)、真空隔膜閥、壓力傳感器及電磁閥們組成.其中,吸附床為不銹鋼材質,內設9排導熱翅片、主/輔傳質管(DN20/DN15) 和 U 型循環水路(DN20).
采用HPLC-ELSD方法,測定了多批樣品中的硫酸鹽含量,進而確定了分子式中硫酸的數目,結合樣品的酸堿度值,建立了樣品酸堿度與硫酸鹽含量的關系,對于現行質量標準中的酸堿度是否可以有效控制產品質量開展分析。
采用公式(1) Langmuir吸附等溫模型對活性炭-甲醇吸附等溫線進行擬合.
(1)在研磨設備中分別將炭素前驅體(市政污水處理廠干化生物污泥、椰殼)研磨成90%可通過200目篩網的粉末料;然后以質量比為 75%干化污泥+25%椰殼的比例進行充分混合.

式中:QL為甲醇吸附量,mg/g;KL為Langmuir吸附等溫常數;QL*為基于Langmuir吸附等溫模型計算的最大吸附量,mg/g;p為氣體壓力,Pa;p0為飽和狀態氣體壓力,Pa.
采用公式(2) Sokoda-Suzuki方程計算設定的吸附/脫附循環時間內活性炭-甲醇的平衡吸附/脫附量及吸附速率常數[9].

式中:Q(t)為 t時刻的甲醇吸附/脫附量,mg/g;t為時間,min;Q*為平衡吸附/脫附量,mg/g;Qini為初始吸附/脫附量,mg/g;k為吸附速度常數,min-1;S0D 為表面擴散系數,m2/s;Ea為表面擴散活化能,J/mol;Rp為吸附劑顆粒平均直徑,m;T為開爾文溫度,K.
利用公式(4)在不同脫附溫度及制冷時間下,分別計算不同工質對的制冷量及制冷功率.

式中:Qref為單位質量吸附劑的制冷量,kJ/kg;V為吸附劑的脫附工質(制冷劑)量, L/kg;ΔHev為制冷劑在蒸發溫度下的汽化潛熱,722.53J/mL;WAC為吸附劑用量;Nref為吸附劑制冷功率,kJ/kg·h;tad為吸附劑制冷時間,min.實驗數據處理采用Origin2018和SPSS進行統計,平均值取3次重復性實驗數據.
2.1.1 N2吸附-脫附等溫線及比表面積 圖4(a)中的N2吸附-脫附等溫線變化趨勢表明:4種污泥基活性炭均存在脫附回滯區域(P/Po>0.2),表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孔結構發育.其中,WNC-4呈現顯著的IV型等溫線,表明其中孔結構可能得到了較好的發育;當相對壓力 P/Po接近 1.0時,其對應的 N2吸附量(QN)達到500.271cm3/g·STP;WNC-3 次之(361.52cm3/g·STP).
本文就調質效果對于生產膨化沉性料的產品品質影響方面,進行了一些討論和分析。總結了前期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時總結了傳統制粒沉性料和膨化沉性料的對比,以及影響沉性料水中穩定性的一些因素,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綜上所述,左冠狀動脈異位起源于肺動脈是一種嚴重威脅患兒生命的疾病,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能夠評價患者的心功能,準確診斷患者的該病,有利于患兒盡早手術,及早康復。

圖4 N2吸附等溫線及孔結構分布特性Fig.4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and pore structure distributions
表 2中根據吸附等溫線計算的比表面(SBET)的變化趨勢與 N2吸附量一致:WNC-4(1011.09m2/g)>WNC-3(990.87m2/g)>WNC-2(841.22m2/g)>WNC-2(713.65m2/g).通過上述 QN和 SBET的表征結果證實,與 WNC-1相比,單獨在炭化前增加 KOH浸漬(WNC-2),及單獨在活化前增加磷酸浸漬(WNC-3)可以進一步提高活性炭的SBET和QN;且磷酸浸漬對QN和SBET的促進程度高于KOH浸漬.
2.1.2 孔結構分布特性 由圖 4(b)和表 2可知,WNC-1的微孔容積(0.1327cm3/g)占總孔容積(0.3877cm3/g)的比例為34.23%.KOH浸漬過程促進了 WNC-2的總孔(0.4579cm3/g)和微孔容積(0.2716cm3/g)的提升,但其中孔容積較WNC-1下降了0.0687cm3/g;這進一步表明KOH浸漬過程促進了后續形成更加豐富的微孔結構的微細孔道基礎.相關研究亦證實:通過 KOH與炭素前驅體進行浸漬,可提高有機物質的熱化學反應活性及材料內部孔隙的形成[10-11].

表2 活性炭樣品孔結構分布及物化特性參數表Table 2 Por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surfac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s
行常規西藥治療,即:①選用劑量為0.5 g的多索茶喊和250 mL的9%生理鹽水進行靜滴治療(1次/d);②除了使用多索茶喊外還可以服用布地奈德(0.1 mg/次,2次/d)。
當 KOH和磷酸浸漬聯合時,WNC-4的總孔(0.6960cm3/g)及中孔(0.5319cm3/g)容積均顯著提升,并保持了一定的微孔(0.1641cm3/g)水平容積.這主要是因為KOH催化炭化過程中形成的更加豐富的微孔結構,在磷酸催化活化和深度活化階段形成了更加豐富的中孔結構.表2表明基于BJH模型計算的孔容積增量(17.000~3000.000?)的變化趨勢與上述情況基本一致.
對圖4(b)中孔隙容積增量曲線的分析則進一步表明:WNC-4的中孔容積主要由分布在 20~90?和120~420?范圍的孔結構構成. WNC-3的中孔容積則主要由 20~90? 范圍內的孔結構構成.因此,磷酸催化活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120~420?范圍的孔結構的形成.
磷酸浸漬過程則顯著促進了WNC-3中孔結構的發育程度,其中孔容積(0.4211cm3/g)較WNC-1和WNC-2分別提升了 0.2348和 0.1661cm3/g.但與KOH 浸漬炭(WNC-2)相比,磷酸催化活化過程產生的擴孔作用造成了WNC-4微孔容積的下降.
2.1.3 表面有機官能基團變化性 炭材料制備工藝的改進也會對炭表面的化學性質產生影響.因此,本文采用Boehm滴定法對比分析了4種污泥基活性炭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團和堿性基團的變化,如表 2所示,KOH浸漬過程促進了WNC-2表面堿性基團含量的升高最為顯著,達(8.25±0.16) mmol/g.磷酸單獨浸漬及與KOH聯合浸漬過程則分別顯著促進了WNC-3和WNC-4表面的羧基含量;堿性基團的含量則較WNC-2降低.
(3)將壓塊成型破碎料浸漬于體積濃度為 20%的KOH溶液中,浸漬比為 500mL/(kg破碎料),浸漬時間為1.0h.

圖5 甲醇氣體吸附量變化特性Fig.5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dsorption capacities for methanol vapor
針對吸附時間與吸附量的Sokoda-Suzuki動力學方程擬合表明,相關性系數R2均大于0.98. 如表4所示,基于Sokoda-Suzuki動力學擬合曲線計算的平衡 吸 附 量 順 序 為 :WNC-4(372.94±9.50)mg/g>WNC-3(335.59±8.69)mg/g> WNC-2(307.06±24.31)mg/g> WNC-1(208.84±16.69)mg/g;對應的吸附速率常數分別為(0.08558±0.00764)、(0.07813±0.00669)、(0.05278±0.0113)5 和(0.05967±0.01202) min-1.
圖5(b)所示為未脫附甲醇量及脫附率變化曲線.從甲醇脫附率的變化情況可知,在升溫脫附的前10min內,4種活性炭對應的甲醇脫附率相差不大(<8%);之后 WNC-4和 WNC-3對應的甲醇脫附率較 WNC-2/1的上升幅度更加顯著.當達到 30min時,WNC-3和 WNC-4的脫附率(量)已分別達到92.43%(300.17mg/g)和 91.01%(328.13mg/g);此時,WNC-1和 WNC-2對應的脫附率為 59.70%和73.20%.
本研究中,兩組支氣管哮喘患者經治療結合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88.9%(16/18),護理滿意度達83.3%(15/18);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61.1%(11/18),護理滿意度達55.6%(10/18)。可見,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繼續延長脫附時間至 35min時,WNC-4和WNC-3的脫附率基本接近;對應的脫附率、量分別為WNC-4(98.43%、354.85mg/g)>WNC-3(97.50%、316.63mg/g)>WNC-2(94.88%、227.47mg/g)> WNC-1(78.32%、146.07mg/g).基于此,本文后續在循環脫附-吸附階段選定的脫附時間為35min.

表3 甲醇氣體吸附速率常數Table 3 Adsorption rate constants of methanol vapor
此外,經過公式(3)所得甲醇在不同類型活性炭表面的擴散系數(15DS0/Rp2)擬合結果表明:WNC-4(189.18±34.18)s-1>WNC-3(153.45±19.57)s-1>WNC-2(89.12±44.52)s-1>WNC-1(29.65±18.56)s-1.甲醇在中孔發達的WNC-4和WNC-3上表面擴散顯著,表明中孔分布在表面擴散中發揮了重要優勢.
通過分析可知,孔結構分布對污泥基活性炭-甲醇工質對的平衡吸附/脫附量及速率有著顯著的影響.WNC-2較高的微孔容積水平(0.2716cm3/g)促進了其微孔結構內的甲醇氣體的毛細凝聚作用,從而促進了其在吸附初期(5min)的吸附量快速增加;但總孔及中孔容積水平的不足,則限制了后續甲醇氣體的吸附總量及速率.隨著中孔容積水平的提升,甲醇氣體在 WNC-4和WNC-3的孔道內的擴散速率(15DS0/Rp2),吸附量及脫附率也隨之升高.
2.3.1 吸附/解吸等溫線 由圖6可知,隨著相對壓力(P/Po)的升高,各類活性炭對甲醇氣體的吸附量均呈上升趨勢;當P/Po大于0.25時,吸附量逐漸趨于穩定.針對4類活性炭吸附曲線的Langmuir等溫模型擬合表明,相對系數均大于 0.99.如表 4所示,基于Langmuir方程計算的最大吸附量(QL*)順序為:WNC-4(552.67± 23.83)mg/g>WNC-3(411.37± 10.08)mg/g>WNC-2(343.52±5.909) mg/g>WNC-1 (283.71±6.543) mg/g.

表4 工質對等溫線擬合Table 4 Fitting of working pairs adsorption isotherms
2.3.2 吸附/解吸相關性分析 圖 6(b)所示為孔容積分布與Langmuir最大甲醇氣體吸附量QL*相關性擬合曲線. 擬合過程中同時引入了前期研究中獲得的煤質活性炭GHUM的相關數據[8].擬合結果表明,總孔、中孔及微孔容積與QL*的線性相關性系數R2存在較大的差異,順序為中孔(R2=0.9001)>總孔(R2=0.8413)>微孔(R2=0.1402).說明中孔結構的發育程度與 QL*的相關性較好(R2>0.85),總孔容積與 QL*的相關性次之;但微孔容積水平與QL*的相關性并不顯著.這表明,單純的通過微孔容積水平選擇用于甲醇吸附制冷系統的活性炭并不合理,更應在保證總孔及中孔容積水平的基礎上,盡量選取微孔容積水平較高的活性炭,以提高總體吸附量和吸附初期的吸附速率[3,12-13].
前期相關研究證實[8],微孔結構(<2nm)凝聚作用和中孔(2~50nm)結構內的擴散速率對促進炭材料吸附甲醇氣體均具有重要影響.而本文制備的WNC-4型活性炭較其他類型炭具有更高的孔容積水平,且中、微孔同步發育程度高,因而具有更好的微孔凝聚和中孔擴散速率.因此,WNC-4對甲醇具有較大的吸附/脫附量和較快的速率.
如表2和圖6(c)結果所示,SBET的增加與QL*的增長趨勢保持了一定的線性相關性,擬合系數 R2達到0.9156.酸性及堿性基團與QL*的線性相關性擬合結果則表明,表面有機官能基團含量的變化與QL*的線性相關并不顯著(R2<0.60).


圖6 甲醇吸附等溫線擬合Fig.6 Adsorption isotherm of methanol vapor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本文提出的改進工藝路線提升甲醇吸附量的關鍵在于比表面積與孔容積水平的同步提升,及孔結構分布范圍的有效拓展.
測試系統工作時為真空環境,基本過程包括:
以活性炭為吸附劑的吸附制冷系統的吸附-脫附過程是不斷循環的,從而實現循環制冷過程.活性炭-甲醇組成的吸附制冷工質對的循環吸附-脫附過程的穩定性相對較好,并可在長期使用中保持性能的相對穩定.因此,本文選擇了穩定制冷期內的連續三個吸附-脫附循環中,不同類型污泥基活性炭對甲醇氣體吸附量動態變化過程.在本階段各吸附床的循環總時間均選定為60min,以保證各炭床均能較好的實現脫附過程,以進行橫向對比分析.但當吸附速率快的炭床達到吸附量峰值時,吸附床將被切換至升溫脫附模式.圖 7(a)所示為實際制冷床內甲醇氣體吸附/脫附量變化曲線.
由圖 7(a)可知,WNC-1分別在第 29、91和149min時達到吸附峰值,均值為(140.55±1.53)mg/g.WNC-2在 25, 85和 144min處達到峰值,均值為(175.51±3.26)mg/g.WNC-3和 WNC-4的峰值出現時間基本接近,均值亦較WNC-1/2顯著提升,分別達到(246.18±2.27)mg/g 和(308.45±8.84)mg/g.

圖7 實際制冷床內甲醇氣體吸附/脫附量變化特性Fig.7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dsorption-desorption capacities for methanol vapor
基于不同類型活性炭構建的工質對的制冷量和制冷功率見表 5.結果表明,WNC-4-甲醇工質對的制冷能效優于其他類型活性炭.

表5 吸附工質對的單位脫附量、制冷量及制冷功率Table 5 Desorption capacities, refrigerating capacities and cooling efficiencies of adsorption working pairs
以 WNC-4為研究對象,統計在長期吸附-脫附制冷循環過程中吸附/脫附量及制冷能效的穩定性.統計分析結果(圖7(b))表明:經歷70次循環吸附-脫附過程,吸附床的單位脫附量 Q 達到(328.81±10.74)mg/g,對應的制冷量和制冷功率的變化范圍為(300.34±9.81)kJ/kg 和(600.68±19.62)kJ/(kg·h).
3.1 以市政生物污泥(75%)和椰殼(25%)為混合炭素前體物的活性炭材料的制備工藝改進研究發現,KOH催化炭化和磷酸催化活化過程分別促進了微孔及中孔容積的提升.
3.2 當KOH和磷酸浸漬聯合時,WNC-4的總孔及中孔容積均顯著提升,并保持了一定的微孔容積;中孔容積主要由分布在 20~90?和 120~420?范圍的孔結構構成.
如“俱樂部”模式。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了解的俱樂部,就是有同一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與經驗,共同進步。教師在體育教學當中也可以建立起“俱樂部”的教學模式,將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分成不同的俱樂部項目,讓學生進行項目的自主選擇,在同一俱樂部的學生便是一個小組。具有同一愛好的學生在一起進行運動項目的活動組織、形式的探討,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幫助,使得學生的自主能力性能夠更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培養起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組織創造能力。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緊密的聯系與合作,促進了自身體育運動的興趣發展與技能發展,使得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來。
3.3 針對WNC-4,基于Sokoda-Suzuki方程計算甲醇平衡吸附量為(372.94±9.50)mg/g),吸附速率常數為 (0.08558±0.00764)min-1.100℃ 下 ,脫 附 時 間 為35min 時,甲醇脫附率(量)為 98.43%(354.85mg/g).基于 Langmuir方程計算的最大吸附量(QL*)為(552.67±23.83)mg/g.
(2)矢量控制系統代替方向舵,可以減少甚至取消由于方向舵面與垂尾之間縫隙產生的寄生阻力。在方向舵和垂直尾翼之間的具有旋轉縫隙,由于這個旋轉縫隙的存在,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氣流經過這個旋轉縫隙時,由于縫隙的擾動作用,會在這個縫隙中產生渦流,同時產生寄生阻力(夜叫干擾阻力),由于矢量控制系統的引入,方向舵被取代,方向舵和垂尾組成一個整體,形成新的垂直尾翼,就可以抵消掉由于縫隙處的氣流分離產生的渦流導致的干擾阻力,增加飛機的整體性能。
3.4 比表面積、孔容積水平與 QL*的相關性較高,其中,SBET和中孔容積水平的線性相關性系數(R2)分別達到 0.9156和 0.9001.但炭表面酸性及堿性基團含量與QL*的線性相關性并不顯著(R2<0.60).
伍姍姍最樂于看到的醫患和諧場景是:為患者營造溫馨、方便、安全的就醫環境;為醫務人員營造開放、公平、非懲罰性的安全事件報告通路,分享錯誤并實時從中學習;多部門協助,積極、主動處理接受各類安全不良事件,有改進,有提高,有創新,保證患者安全,醫務人員安全。
2.沒有工作經驗,缺乏求職技巧。在當前我國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下,沒有工作經驗成為了許多大學畢業生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的原因。是否有工作經驗已經成為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的重要制約因素。
3.5 脫附溫度為 100℃時,WNC-4-吸附制冷系統穩定運行階段的脫附量、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別達到 (328.81±10.74)mg/g 、 (300.34±9.81)kJ/kg 和(600.68±19.62)kJ/(k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