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
【寫作指引】
學生邁入九年級后,他們的思維逐漸往深度和廣度發(fā)展,而議論文的寫作正好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求異思維等能力。寫好議論文,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觀點,能做到觀點正確和鮮明。在此基礎上再追加論據(jù)的充分使用和論證的合理推進,才能形成一篇優(yōu)秀的議論文。下面就跟著小鹿老師走進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作文學習導航“觀點要明確”。
【寫作導航】
小鹿:青藍同學好,最近忙什么?
青藍:小鹿老師好!前些天我在看《奇葩說》,被那些辯手迷住了,我也想做一個帥氣的辯手。可是最近我寫的議論文,老師評價“觀點不明確”。
小鹿:我也很喜歡那個節(jié)目,尤其是“小鹿”,不過中學生要寫好議論文可不是像他們那樣講段子,而是要能把觀點表達明確。你這次的論題是什么?觀點又是什么?
青藍:論題是“好奇心”,觀點是“好奇心去哪里了”。
小鹿:“好奇心去哪里了”并不是一個論點。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觀點,其構成句式是什么,看好小黑板。
青藍:原來如此,我的那個根本就不是觀點呢!
小鹿:明白就好,現(xiàn)在給你幾個關于好奇心的觀點,看看哪一個符合要求。
青藍:第一個是明確的觀點,其他三個要么冗長,要么是模棱兩可,還有的就是很繞,看起來很高端實則很混亂。
小鹿:有進步,老師提醒如下。
小鹿:既然你喜歡《奇葩說》,就給你奇葩大神們說過的論點。
青藍:這些觀點不僅明確,而且深刻,值得學習。如果寫成長篇的時候,又該怎樣突出我的觀點呢?
小鹿:問得好,我們先看看書里的名家們是怎樣寫的。
青藍:《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在題目直接表明觀點,《敬業(yè)與樂業(yè)》在開篇處亮明觀點,《精神的三間小屋》是在結尾處總結觀點。
小鹿:我們再一起看看黃執(zhí)中辯論稿的精簡版,請你總結他的行文結構。
不記得是從哪里看到的一句話,說“成長就是一個慢慢喪失好奇心的過程”。……天文地理宇宙洪荒,不管看不看得懂,我都擁有著飽滿的熱情——源于我的好奇心。
而除去這些具有科學色彩的好奇心,我仔細思考我們最初的好奇心來自哪里——會不會是童話里?……除了為孩童營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觀,會不會也是在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呢?瞧!這里有那么多光怪陸離的設定,和身邊那么不同,你不好奇嗎?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這種有關“好奇心”的教育,在義務教育開始的時候便戛然而止。我們……被教導的最多的,大概就是“你應該”吧!
你應該先寫完作業(yè)再出去玩……一次、兩次、三次,我變得乖乖聽話了,不去關心那些“奇怪”的事,明白我“應該”要過上什么樣的人生。我長大了。
長輩們常說的一句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從此,我們披上“安全感”的外衣,腳踏“我應該”的道路,拒絕所有“好奇心”的誘惑,走向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成功彼岸,走向“雖生猶死”。
我的父母,最希望我擁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可是這滿足不了我的好奇心。
我上大學的時候在報志愿的時候拼死拼活也不要留在省內……這只是源于我的“好奇心”……
人性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的,會很容易被“安全感”所吞噬……而“好奇心”所能帶給我們最大的禮物就是永遠保持著對這個世界和所有未知領域的探索欲,它將賦予我們的人生以無限的可能性,它讓我們真正地“活”。
我只能活一次,我不愿“雖生猶死”。
青藍:好厲害的黃老師,他的每一段都圍繞“好奇心”展開。按照議論文的行文結構先提出問題——成長就是一個慢慢喪失好奇心的過程,這里是以他童年的例子為論據(jù),然后分析問題——學校和家庭里的“安全感”教育讓我們走向“雖生猶死”,最后解決問題——“我”從上大學開始的“折騰經(jīng)歷”論證只有好奇心才能讓“我”真正地活,也就是把“沒有好奇心,雖生猶死”這個觀點說清楚了。
小鹿:你分析得很棒,就是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都要緊密圍繞觀點行文。我覺得你應該可以寫出很漂亮的關于好奇心的議論文了。
好奇,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好奇,有時被毀滅在所謂規(guī)范統(tǒng)一、無個性差異的教育之中。
好奇,有健康與不健康、有價值與無價值之分,還有年齡的差異、性別的差異,當然這些區(qū)分和差異不太明顯。
好奇,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引人探究復雜的未知領域,但也會在探究過程中因太執(zhí)著而迷失自我。
1.態(tài)度不明確。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騎墻態(tài)度,和稀泥,沒有鮮明的立場。
2.論說范圍過寬。力求面面俱到,于是泛泛而談,結果失去焦點,缺乏針對性。
3.語言不簡潔。語言無條理,啰里啰唆,拖泥帶水。
沒有好奇心,雖生猶死。(黃執(zhí)中)
好奇心和有趣才是稀缺生產(chǎn)力 。(馬東)
好奇心是我們承載這個世界的臂膀。(蹦蹦)
好奇心沒有盡頭。(陳銘)
觀點, 也就是看法,一般指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fā),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
觀點要求:正確? 鮮明? 深刻? 新穎
表達觀點常用句式:……是……;……要/應當/必須…… ;……能夠/將會……
【佳作展示】
治學應有好奇心
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
八年級(4)班? 高莫涵
居里夫人曾經(jīng)說過:“好奇心是學習者的第一美德。”正如人有了美德才能成為圣賢,治學者,只有懷揣好奇心才能求得真理,做大學問。
愛因斯坦說過:“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產(chǎn)生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當一個人擁有了好奇心,生活突然變得絢麗多彩,“上下求索”的動力將潛滋暗長,這時你就會擁有治學的基礎。
當這好奇心產(chǎn)生動力時,人們往往會去實踐以求得真理,而這時,好奇心將再次出面打開人的思維方式。
明朝的大哲學家王守仁曾經(jīng)在竹子前打坐七天七夜,想“格”出竹子中的道理,正是好奇心驅使他“守仁格竹”,才有了心學誕生的創(chuàng)舉。王守仁對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產(chǎn)生了好奇心,盡管明朝以此禁錮思想,好奇心還是打開了王守仁的思維方式,突破了迂腐的理學思想。由此可見,當人們的思維方式被好奇心所打開時,就會開辟一條治學的新道路。
范曾說:“好奇心是科學之母。”好奇心可以激發(fā)人的潛能。哥白尼在“地心說”統(tǒng)治人們思想時提出了“日心說”,王守仁在理學思想禁錮時創(chuàng)立了心學,牛頓因一只蘋果的戲謔而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沈括因為好奇于山上桃花的盛開觸發(fā)了《夢溪筆談》的創(chuàng)作……古今中外好奇心激發(fā)了人的潛能的例子不勝枚舉,一件看似微小的事,在好奇者心中卻能發(fā)人深思,從而突破潛能,求得真理,這是治學的關鍵。
法國作家法朗士指出:“好奇心造就科學和詩人,沒有好奇心,永遠是平庸的、缺乏趣味性的,是可悲的。”
想到沈括的桃花,王守仁的竹子,我們不得不感嘆:治學應有好奇心!
名師微點評:
小作者有明確的中心論點即治學應有好奇心,進而分別論證了三個分論點,即好奇心給予人們動力,好奇心打開思維方式,好奇心激發(fā)人的潛能,最后再次強調治學應有好奇心,層層遞進,條理清晰。
【妙筆生花】
1.手機應不應該禁止入校?請以此為話題明確觀點并進行議論文的寫作。
2.青少年應該如何對待時下流行的各種電子游戲?大家認識不一。對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