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艷
在現代文學史上有兩座著名的城,他們分別是錢鐘書的《圍城》和沈從文的《邊城》,它們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尤其是《邊城》,曾于1988年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評定為當年獲獎作品,可惜因為沈從文的離世,中國文學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先人已逝,但《邊城》的魅力卻與日俱增。沈從文用清新自然的文字創造了一座沒有塵世喧囂的美麗邊城。讓我們的心靈進行一次沐浴更衣,跟隨作家沈從文走進這座“夢幻之城”,聽這里的山山水水和老老少少吟唱一曲邊城之歌。
城之牧歌
沈從文在這部小說中描述的是湘西邊境靠近四川的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這里“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城依山傍水,城墻斗折蛇行,城外河邊設碼頭,泊篷船,一條河街貫串各碼頭,街上家家戶戶都有吊腳樓。這里的山山水水就是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一支悠長雋永的田園牧歌。
這里風景如畫,美麗如歌,“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地無一時不使人神往傾心”。你看,這里溪水清澈,水中的魚“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這里兩岸高山,細竹青翠欲滴,逼人眼目,竹葉在清風的吹拂下輕聲吟唱,與輕風流水應和著,訴說著邊城里發生的凄美故事。這里近水人家,安在桃花杏里,黃泥的墻,烏黑的瓦,蜷在一葉小舟上,目光如在畫中行走。
這里百姓善良,民風淳樸。翠翠的爺爺是渡口的管船人,五十年如一日,風里來雨里去,不知駕著船渡過多少人,他年過七十,本可休息,但他仿佛和管渡船這份生活不能離開似的。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本不必出錢,但“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把錢的”,管船人推卸不過,便把這些錢托人到茶峒買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便慷慨奉贈。翠翠的爺爺到了河街,一定有許多鋪子上的商人送他一些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于職守的守船人的一點敬意。淳樸善良就像這山間一尾尾翠竹,扎根在每個人的心底。船總順順,大方灑脫,愛交朋結友,慷慨濟人之急,既明白出門人的甘苦,也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凡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忙。他的兩個兒子在他的教育熏陶下,“和氣親人,不驕惰浮華,不倚勢欺人”。
這里的山山水水和老老少少純凈自然,渾然天成,他們長在彼此的生命里。這座湘西邊城是一支讓人心生眷念的田園牧歌,是一座讓人無限向往的世外桃源。
愛之戀歌
這部小說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它主要講述了翠翠與天保和儺送兩兄弟之間無疾而終且凄美悲傷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三位主角,都是茶峒這座邊城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的善良淳樸惹人喜愛的青年。他們之間的故事純得像山間的溪水,美得如天邊的云霞,悲得似枝頭寒鴉的鳴叫。
翠翠是個孤兒,和管渡船的爺爺相依為命,她是爺爺的心尖肉。“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天保和儺送是船總順順的兩個寶貝兒子,天保已十八,儺送已十六,“兩個年青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鄉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夠做的事,他們無一不做,做去無一不精。”天保的性情像父親一樣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儺送的氣質似母親眼眉秀拔出群,為人聰明、富于情感。
在兩年前的五月端陽,爺爺帶著大黃狗和翠翠進城,到大河邊看劃船。爺爺因與守渡船的老船夫喝醉了酒,耽誤了接翠翠回家的時間。夜色漸晚,在碼頭等爺爺的翠翠機緣巧合遇到了老二儺送,儺送出于好意邀請翠翠到自家吊腳樓等爺爺,但翠翠卻誤會了儺送的好意拒絕前往,后來儺送派自家伙計假借爺爺口信把翠翠送回家,知道真相后的翠翠內心對儺送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情愫,從此愛的種子在翠翠心中萌芽。第二年端午,爺爺和翠翠遇到了老大天保,天保對翠翠一見鐘情。后來天保過溪同翠翠的爺爺聊天兒,口直心快的天保向爺爺表露自己的心跡:“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致,像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閑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又到端午,儺送假借送還酒葫蘆之名邀請翠翠和爺爺到自家吊腳樓看劃船,向爺爺和翠翠表明自己的心意。爺爺知道天保和儺送兩兄弟都喜歡翠翠后,既喜又憂,他想要遵從翠翠的心意,故多次試探翠翠的想法,但情竇初開的翠翠卻羞于表達,把自己對儺送的喜歡隱藏得很深。后來天保為了表達誠意,于是“走馬路”,正正經經聘請了媒人提著禮物上門說媒,儺送知道了這件事后,他也讓哥哥知道了自己也喜歡翠翠的心事。這對難兄難弟同時愛上了撐渡船的外孫女,他們經商議后決定:兩兄弟月夜里同到碧溪岨去唱歌,莫讓人知道是兄弟兩個,兩人輪流唱下去,誰得到回答,誰便娶翠翠為妻。第一天月夜,儺送和天保同到了碧溪岨,因為哥哥“走馬路”占了先,于是天保要弟弟儺送先唱,沒想到那夜的歌聲打動了翠翠芳心。爺爺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哥哥天保,卻沒想到爺爺張冠李戴,弄錯了唱歌人。天保知道了翠翠的心意后心灰意冷,于是決定駕著新油船離開茶峒,好忘記這一切。但沒想到船在茨灘出了事,天保被水沒了,永遠都回不來了。儺送也因愧疚和自責,選擇了遠走他鄉。
三個美好的年青人用自己的純善與美好的年華演奏出一曲愛的戀歌,它的余音繚繞山間,像一片輕盈的竹葉飄落在溪中,漸漸遠去。
生之嘆歌
爺爺的生命仿佛只為守護翠翠成長,翠翠有幸福的歸宿就是爺爺最大的心愿。但生命無常,它就是一首遺憾的嘆歌,極力想要呵護的卻往往事與愿違,讓人抱憾而終。
儺送遠走他鄉后,爺爺為了翠翠的幸福多次找船總順順,卻總是碰壁遭到拒絕。因為心力交瘁,爺爺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永遠離開了翠翠。船總順順幫忙料理了爺爺的后事,他也決定打開心結,接翠翠到家里去住。翠翠想看守祖父墳山,不想即刻進城。在老馬兵的陪伴下,翠翠在碧溪岨等待那個在睡夢里用歌聲把她輕輕浮起的年青人。
這是一座美麗的邊城,這是一個讓人嘆惜的故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故事戛然而止,但我們的心卻為故事中每一個善良的人隱隱作痛。
悅讀心分享:
同學們,聽了這個凄美的邊城故事后,你覺得儺送會回到茶峒與翠翠相聚嗎?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想象給這篇小說加個續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