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丁汝昌在甲午之戰最緊要關頭,選擇退守劉公島?
為什么在梁啟超看來,就是劉公島眼前的這片海,喚醒了中華民族四千年之大夢?
為什么劉公島這座面積只有3.15平方公里的小島,會被稱作“警醒之島”?
這個夏天,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登上劉公島,試圖去尋找答案。
從鐵碼頭到北洋海軍公所,從東泓炮臺到北洋海軍忠魂碑,從復原的定遠號鐵甲艦到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我們看到了曾經的進步人士為挽救中華而做出的努力,卻也深刻領會,一個腐朽的時代不可能鍛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一個英雄的個體更不足以拯救一個沉睡的民族。
定遠鐵甲愈威武,《馬關條約》就愈恥辱,喪權辱國之痛就愈強烈。也只有這徹骨的“剜心之痛”,方能讓沉睡的東方雄獅睜眼看一看真實的世界。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之敗,是民族之殤,或許也是民族之幸,中華民族真正的道路選擇就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