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那是一塊寬2.6米、高2.8米、厚0.305米的巨大鐵甲,馬駿杰也不清楚,一百多年的海水侵蝕,是不是已經吞噬掉它昔日錚錚鐵骨的風采。“在水中銹了一百年,不應該變成一塊鐵疙瘩了嗎?”端詳許久之后,他還是忍不住用手拍了上去。誰知,“這一拍,鐵甲竟發出鐘聲一般的回響”……
也只有如此之高的鋼鐵鑄造工藝,才讓那艘鐵甲船在被300多發炮彈擊中,累計1000多處傷痕的情況下,依然沒有任何沉沒的跡象。但,正如馬駿杰所說,封建的中國,終究不可能締造一支真正強大的海軍。李鴻章的一等水師之夢,也終與這塊鐵甲的主人定遠艦一起,沉沒海底,一沉就是百年。
“夢想”中的一流海軍
“中國無鐵甲之日,即永無自強之時。”李鴻章或許是近代中國第一批懷揣海軍夢的人。正是在他的推動下,北洋水師的組建被清政府提上日程。
致力于“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的他,遣清政府駐英和駐德公使,在歐洲進行了多方考察,尋找最好的技術、最好的材料和武器裝備。最終清政府決定,采用英國的鋼材冶煉技術,選用德國的造船和軍備技術,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負責建造。
這艘后來被命名為“定遠”的鐵甲艦,花費了清政府150萬兩白銀。在當時,它的確是世界海軍中威力最大的戰艦之一,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滿載排水量7670噸,航速14.5節,被稱為亞洲第一巨艦。即便是當時的德國也從未建造過如此規格的艦船。定遠艦回國后,被任命為北洋海軍的旗艦,由劉步蟾任管帶。
按照李鴻章的戰略,定遠艦的存在,應起到“猛虎在山之勢”的威懾作用。馬駿杰表示,李鴻章的威懾戰略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此之后,以定遠艦為實力象征的北洋艦隊成為東亞最活躍的海上力量,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這一時期是東亞世界最為安定的時代。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威懾也逐漸消失,定遠最終沉沒于威海灣。
“大家回避而不愿接受的事實是,北洋海軍既是一支先進的海軍,也是一支封建的軍隊。一支封建的軍隊不可能脫離當時的背景,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刻畫它的英雄主義。在晚清政府的背景下,它都無法成為一支先進的海軍。”
今天的劉公島,巨大的定遠艦復制品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展覽展示館,靜靜地停靠在岸邊。眼前的威海灣就是它折戟沙場之地,真正的艦只在一百多年前沉入海底,部分被日本人打撈,但仍有大量部件靜靜地躺在波濤之下,等待我們去發現。
個人英雄主義的無奈
1962年,電影《甲午風云》上映,大眾第一次如此接近甲午戰爭的歷史。電影末尾,鄧世昌率領彈藥用盡的致遠艦沖向日本旗艦的場景,感人至深。不知是否受電影的影響,在此后甲午戰爭的民間講述中,鄧世昌幾乎成為北洋水師的代名詞。而我們對甲午戰爭的了解,也有很多被局限在電影所反映的黃海海戰。
“甲午戰爭共三場海戰。”馬駿杰細細道來,“豐島海戰是北洋水師在朝鮮南部海域遭遇日本海軍。黃海海戰則發生在鴨綠江口,是中日海軍最大的一次正面交鋒。第三場是威海衛保衛戰,在黃海海戰中遭受重創的北洋水師已經沒有了正面抗衡日軍的能力,完全處于守勢。”
黃海海戰確實是最慘烈的一場對決,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日軍的旗艦吉野號,本也是清政府向英國定制的艦船。但因無力支付所需銀兩,被日本轉而購得,終成日海軍的最大砝碼。
定遠艦也的確在這場海戰中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中彈300多發依然悍勇無比。可惜的是,無論是定遠一艦的強悍,還是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海軍官兵的英勇,都無法改變整個戰局,因為這是國力的較量。
正如馬駿杰所說,無論在什么歷史時期,我們都需要愛國主義精神,但這場戰爭,靠少數官兵的愛國主義,是拯救不了國家和民族的。而且在作戰中迸發出的愛國主義的火花,也不是我們今天要重點梳理的,我們要重點梳理的,是教訓!
鐵甲出水警鐘長鳴
1895年,北洋海軍在威海全軍覆沒,包括旗艦定遠在內的數艘艦船悉數沉沒于威海灣內。一百多年之后,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調集國內各地部分水下考古隊員組成聯合考古隊,啟動“清甲午沉艦遺跡調查與研究項目”,正式開啟了為期4年的威海灣甲午沉艦(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2019年,經過艱苦的人工探摸和抽泥發掘,考古隊發現了足以證明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防護鐵甲!2020年9月17日,寬2.6米、高2.8米、厚0.305米,重達18.7噸的定遠艦鐵甲浮出水面。
透過這塊在海水中浸泡百年卻依然鏗鏘有聲的鐵板,我們仿佛能夠明白,為什么日軍“松島號”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會在臨死前抱著炮彈喊出那一句:“定遠為什么擊不沉啊!”但即便如此強悍的戰艦,依然無法改變整個戰局,自己也無法逃脫沉入海底的命運。
在劉公島海軍公所的后院,前期打撈出水的濟遠艦主錨、吊艇架、魚雷和前主炮已經過處理,向大眾展示。
它們的背后,是我們必須銘記的歷史。“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軍時,擁有戰艦25艘、在遠東獨占鰲頭。但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未再添置一艦一炮。曾遠遠落后的日本海軍,卻已擁有軍艦33艘……”在馬駿杰看來,甲午戰爭的失敗毫無懸念,“這么好的裝備,為什么失敗得那么慘烈?它逼著我們去思考去尋找原因,這說明一支軍隊,不是只靠裝備能夠取勝的。甲午海戰的教訓是沉重的,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它失敗的教訓。我們要時刻把它作為警鐘,來警醒我們。”
除去定遠艦鐵甲,水下考古隊還打撈出水彈殼、引信、船材等各類文物1500多件,并基本摸清了艦體殘骸的整體情況。它們都將在未來向每一個登上劉公島的人,講述百年前的華夏之殤。
Tips:
鐵碼頭
北洋海軍艦艇的停泊之所,1891年竣工。用厚鐵板釘成方柱,中間灌入水泥,凝結如石,直入海底。漲潮時可停靠萬噸輪船。甲午戰爭后,碼頭雖幾經維修改造,但基本維持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