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 要:西方哲學史上有著豐富的共同體研究述著。馬克思通過對歷史上的共同體思想進行反思,深刻地批判了市民社會異化的共同體,提出了“自由人聯合體”才是人類社會真正的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強化各國之間合作共贏,促進彼此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的“自由人聯合體”主張相一致,因此,深刻理解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將進一步深化世界各國的共識,促進各國的和諧共存和經濟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共同體;現實意義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共同體(Community)”,中外哲學家從各個角度詮釋共同體,他們發現人類愿意生活在共同體之中,民主商談公共事務,分享和交流文化思想,減少來自外部世界的分歧和對抗。哲學史上有著豐富的共同體研究述著。從古代西方哲學家到近現代哲學家,很多思想家提出各種設想。古希臘的柏拉圖首先提出了“理想國”,亞里士多德主張“政治共同體”,霍布斯找到了“利維坦”,黑格爾探討“倫理精神共同體”,滕尼斯倡導“有機共同體”,圣西門等創設了“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提出“自由人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蘊含著“共同體”的觀念。他通過對歷史上存在的共同體進行反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1]。馬克思批判了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市民社會,認為它是虛幻的共同體。他主張應該突破資本邏輯的限制,最終建立起“真正的共同體”,把人類社會作為哲學基石,通過革命從市民社會轉變成人類社會。因此,按照其共同體思想固有的嚴密的邏輯結構,依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馬克思把“共同體”的概念下的人類社會劃分為三類,包括本源共同體、市民社會中異化的共同體和自由人聯合體。
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深刻地批判市民社會“虛幻的共同體”,主張“自由人聯合體”才是人類社會真正的共同體,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的思想精髓,今天,世界經濟全球化,世界政治正在進行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2]。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是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觀基礎上提出的新設想,力圖為世界各國的和平和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過去的研究聚焦于解讀西方哲學史上各個哲學家或哲學派系的共同體的概念和哲學內涵,但缺乏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內涵的系統梳理,并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解釋其現實意義。本文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依據,探討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哲學意蘊,并基于此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基礎。
一、本源共同體
人類社會產生的初期就誕生了共同體,人類歷史就是共同體的發展歷史。人類社會發展方向即人類命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哲學問題。馬克思認為原始社會存在著“本源共同體”,也稱作“自然共同體”。“本源共同體”指的是在自然環境下人們自發形成的社群組織。自然環境下的這種共同體體現了人類原始生存狀態,滕尼斯把它也叫作血緣共同體[3]。馬克思考察了早期的人類社會,發現自然環境險惡,生產力水平很低,而單獨個體的力量微弱,人們就自發以地域或血緣等標準建立起各種氏族部落,在這種自然秩序的引導下,在沒有明確具體的利益區分狀態里維持著患難與共的社群關系。面對大自然,人和動物產生了根本區別,具體體現在人能夠凝聚集體力量,團結合作,以抵抗自然的挑戰。為了在自然中生存發展,個人與他人結合形成一個共同體,在這種組織形式中,個人的需要就自然地與共同體的利益保持一致,個體的特殊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符合,因而也是一致的。那時,生產力落后,物質生產資料匱乏,自然共同體的內部也就沒有關于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明確的區分。原始氏族的的生產和生活以一整個“共同體”作單位,所以,在這時的共同體內部,自然意義上雖然能夠區分出“你”和“我”,而在社會意義上,這種天然的、原始的聚集合作的組織內部成員間還無法產生清晰明白的自我意識[4]。可以說,早期的人類社會“自然共同體”只是一種簡單的氏族部落聚居,并沒有條件產生自覺的、有機的共同體意識。
二、市民社會中異化的共同體
人類總是在群體組織中生存,馬克思指出“人是在共同體中生存和發展的,共同體使人的本質得以表現出來”[5]。隨著人類物質生產能力的進步,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強力驅動下,人類社會產生了不勞而獲和經濟剝削現象,由此產生了“以物的依賴性”基礎的市民社會,而“以人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原始的自然共同體就不復存在了。市民社會是按照資本的邏輯運行的。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邏輯指的是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市民社會的運行秩序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和溢出。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6]。在這個時代,資本占絕對的統治地位。資本邏輯構建了現代社會的基礎,作為核心力量也支配著現代國家制度。資本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可以不擇手段,甚至鋌而走險[7]。資本是一種控制人和支配人的異己力量,總是不斷地追逐利潤,資本在世界各地尋求擴張,從根本上重塑了市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具有生產力性質,同時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力。當作為生產關系的資本反作用于生產力的資本時,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制約,人與人的關系也就異化了,于是產生了物化邏輯,反應在觀念上就是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等各種拜物教[8]。
資本的這種邏輯決定了市民社會本質上是“虛幻的共同體”。資本主義國家表象上是共同體,然而本質上它是維護資本家根本利益的工具。對于工人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9]。起支配作用的資本邏輯對個人進行控制,對工人階級制造一種幻覺,看起來好似私人利益與共同體的利益是一致的。接著在他們的封閉共同體內,資本家把一切異于自己的不同共同體視為敵人和威脅。為了實現資本利益最大化,不斷對其他共同體的進行征服和占有,制造了世界上的紛爭、沖突甚至是戰爭[10]。依此,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反映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共同體必然是虛幻的共同體。因此,在本質上來看,市民社會是異化的共同體。
三、自由人聯合體
馬克思通過對歷史上的共同體進行反思,對市民社會“虛幻的共同體”進行批判,建立起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共同體思想。作為異己的力量,資本邏輯在市民社會統治著一切。馬克思對資本的作用進行了客觀地評價。資本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使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為推翻現有制度的社會革命準備物質條件。同時,資本催生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縮減了人的勞動時間,提高了勞動效率,為工人階級的解放和自由發展以及社會全面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馬克思認為在市民社會中人們仍然受到物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各種拜物教,首先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邏輯,接著消滅建立在資本邏輯基礎上的現代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建立“真正的共同體”,才能實現“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11]。必須建構新的共同體,才能實現從市民社會向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的轉變,才能徹底實現人的解放。
人類社會和社會的人類也就是人和人之間共生共存的自由狀態,個體的人在社會的內在統一中形成自由的“聯合體”。“自由人聯合體”構建了真正的共同體。每個人都存在于社會,共同體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因而人是共同體中的人。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欺騙性,認為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自由人聯合體”才體現了人的自由本質[12],他進而提出了要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未來社會,也就是說,自由人聯合體的前提條件是保證個人自由,人只有通過人和人的共存并且在社會關系中共處才能獲得個人自由。
根據馬克思的論斷,這里所說自由人聯合體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個人的獨創和自由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13],也就是說,馬克思根據人的社會屬性,提出真正的共同體旨在實現的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個人和共同體在本質是相同一致的,不存在共同體制約個人自由發展或者個人被共同體控制或統治。個人的利益需求與共同體的利益需求是一致的;個人自由發展和共同體的發展也是一致的;每個共同體中的人的發展也成就著其他人發展,消除了個人和個人之間的對立。只有消滅私有制和拜物教盛行的虛幻共同體,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實現勞動的解放,進而實現人的徹底解放。
四、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現實意義
在世界進入全球化的新時代,國與國之間、各國人民之間存在廣泛的合作和交流,不可避免地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被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在馬克思所主張的真正的共同體中,國家才能實現政治上平等,經濟上的協同發展,各個國家才能實現和平共處、共同繁榮,各國人民才能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從而最終在世界范圍內實現馬克思主張的“自由人聯合體”[14]。因此,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新時代領導人,把握世界歷史的潮流,站在全人類視野的高度,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設想,推動我國同全球各國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5],這將是我國任重道遠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全球治理體系的宏偉目標。全會公報突顯了關鍵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緊緊圍繞這一主題,習近平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16]。“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以唯物史觀為科學理論基礎,站在人類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制高點上,體現了人類對未來美好世界的設想和期待。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與馬克思構建未來共產主義的思想在構建方向、道路、過程等方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7]。只有掌握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才能理解馬克思的共同體哲學理論,并深刻理解基于此理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有利于我國積極參與和開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最終持續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一)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強調共生共存
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國家和國家之間表現出相互依存、彼此共存的內在需求。國際間的分享、合作、開放、包容正在快速增長原本應成為發展的主流。然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競爭思維等阻礙著國與國的平等合作,甚至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單方面退出重要的、關系到全球穩定和發展的國際合作協定,這就加劇了了全球治理難題。甚至在2020年1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出于解決本國內政治矛盾的需要,不顧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和世界期盼和平的愿望,主動發起對伊朗的軍事行動,挑起地區間戰爭,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除此之外,世界其他的國際政治、經濟、貿易和領土的紛爭也依然有待解決。
“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18]。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在當今世界依舊對人類起引領作用,依舊是人類前進的方向。對馬克思來說,“自由人聯合體”是他為人類設計的共同理想。顯然,在市民社會,由于資本不僅追求擴張,而且追逐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市民社會異化的共同體解決不了國際間利益紛爭和沖突,而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卻可以提供前行道路,把國與國之間原有的沖突和戰爭轉變成共同生存和相互依賴的關系。就當今世界而言,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9]。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所倡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主張,這一倡議就是針對目前全球依然存在的國與國之間不平等、不正義、不安全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提出的解決方案,這既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發展,也是走向真正共同體的必要過程。
(二)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強調共同利益
以現實的物質基礎為出發點,馬克思系統地對本源共同體、市民社會異化的共同體,和“自由人聯合體”進行了批判性思考。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由地緣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本源共同體亦即天然共同體之中,在此社群中,人們在物資資料上不分彼此,個人利益和共同體利益實際上是一致的,但是,隨著個體家庭成為獨立的經濟單位以及私有制的出現,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逐漸產生分化,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現矛盾,資本邏輯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市民異化的共同體是“虛幻的共同體”。而馬克思所主張“自由人聯合體”是“真正的共同體”,它是消滅了國家、階級和私有制的共同體,在公有制的體系下,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沒有什么區別,共同體的成員享有共同的利益。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本源共同體、異化的共同體還是真正的共同體都是利益的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包括“共同繁榮”、“開放包容”和“清潔美麗”,強調國與國之間在政策上支持開放、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實現所有參與國的經濟上繁榮昌盛,也就是不同國家擁有共同的發展目標,在經濟利益上是一致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要在全球經濟貿易往來中,真正實現各國現實利益和共同利益,最終實現各國人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在強調共同利益方面,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一致性。
(三)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強調共同價值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包括公共價值的闡釋,他強調人們在共同體中實現共同價值,也就是所有成員實現其自由發展,主張共同體成員和成員之間、共同體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和合作。當今世界,來自不同信仰和文化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人們遵循著本民族的價值體系進行經濟文化活動。面對全球的治理難題,只有凝練人類的共同價值,才能找到方向和道路,解決全球化出現的公共危機,如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危機和糧食問題等等,促進各個國家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發展。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聯合國總部大會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在現代社會,互聯網科技和經濟全球化使人類貿易交往頻繁、經濟文化緊密相連,各個國家表現出相互依存,民心相通的關系,全球人民擁有著共同的命運。為此,各國要秉承聯合國的憲章準則,摒棄競爭博弈和單級發展的舊格局,摒棄極端思維方式,建立相互合作、發展共贏的新格局,因此,我們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體系中,既要滿足個體的價值理想的實現,又要努力促成共同價值的實現[20]。這意味著我們要在多樣化的價值體系中尋求和凝聚相同的價值,把握全球人民命運與共的理念落腳點,使其成為各國的共同價值追求,實現人類社會和諧共存和共同發展。因此,在現實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符合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的共同價值。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體現和反映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強化各國之間合作共贏,促進彼此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的“自由人聯合體”主張相一致,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繼承和發揚。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內涵,將進一步深化世界各國的共識,不斷促進國際社會全面的合作,促進全球治理合作方式和全球合作治理道路的形成,最終將繼續推動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世界政治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2][16]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0-29,(1).
[3][12] 孔偉.哲學視域中的共同體理論——兼論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5):88-97.
[4] 趙華珺.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9,(7):14-23.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
[7] 張三元.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的中國方案[J].觀察與思考,2017,(6):49-61.
[8][14] 王公龍.從市民社會到人類社會——世界歷史視野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基礎[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8,(6):8-13.
[9]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10] 賀來.馬克思哲學的“類”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 哲學研究,2016,(8):3-9.
[1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1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1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9.
[17] 劉放桐.視野更廣闊一些 眼光更長遠一些——對回顧與前瞻的補充[J].哲學研究,2018,(12):23-27.
[18] 習近平.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N].人民日報,2017-9-30,(1).
[19] 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N].人民日報,2013-3-24,(1).
[20] 徐斌,鞏永丹.馬克思共同體理論的歷史邏輯及其當代表現[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2):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