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柯霓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當今時代進入文化消費時代,經濟與文化的聯系日益密切,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由“更快”轉向“更好”,設計逐漸成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重要手段。文化產業蓬勃興起,以傳統經典文化為基石,以現代功能性產品為載體的文創產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創意性的趣味表達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當前作為“網紅”的故宮文創設計,就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傳承發展的先鋒試驗和當代典范[1]。
文化創意產品是一種藝術衍生品,以文化為核心,通過創意性的設計手法將文化內涵與審美要素賦予在產品之中。它提取原生藝術品的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符號意義以及美學特征等,通過解讀、拆解和重構,再與現代產品的創意功能有機結合,最終成為與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2]。文創產品以功能性產品的角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提高用戶對產品的使用率、實現文化傳承、激發文化認同。這種方式與其他文化傳承方式相比較,更有溫度與力量,也更為持續。
現代社會中,審美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美學與生活、文化與產品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留心觀察不難發現,我們生活在一個隨處都被藝術美化的環境中,大至環境中的建筑、空間藝術,小至每個人的衣著配飾、家居產品,都是設計師通過巧妙的創意設計,將蘊含著文化與審美的設計產物呈現傳遞給大眾,美化人們生活、潛移默化中提高大眾的審美水平,同時促進文化與藝術產業的發展進步,從而構建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體系[3]。
“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傳播學和社會學教授邁克·費瑟斯通提出,他認為這是一種“審美活動逐漸超出純藝術與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現象”,日常生活審美化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正在慢慢消弭日常生活和高雅藝術之間的界限。它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藝術和審美進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大工業批量生產中的產品以及環境被審美化。
藝術不再為少數人服務,終究會走下神壇回歸至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德國學者韋爾德在《重構美學》一書中說到: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浪潮是由于大眾消費水平與消費方式的改變,產品作為設計的產物,可以將審美情趣延伸至日常生活中。
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兩個層面的闡述都可以在現代社會文創設計中得到印證:提及藝術人們想到的不再僅僅是博物館中冰冷的展柜,傳統文化不再停留在冗長的史籍和遙遠的古跡中。設計師通過對文化元素進行提取與整合、再與現代消費者的功能性需求相結合,可以設計出同時滿足消費者功能與審美需求的文化創意產物。文創產品使得傳統藝術與文化“被日常生活化”,從而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以實現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承。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文創設計,其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趣。圖1 是故宮博物館發布的一系列故宮文創壁紙,主題為“將歷史的精彩收集到自己手中”,可以作為手機或電腦壁紙。圖片配色古典考究,圖形元素大多提取自傳統書法、繪畫、工藝品藝術。傳統文化與審美藝術通過這樣的設計與大眾產生溝通與交流,人們掏出手機即可感受傳統藝術的美好,正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體現。圖2 所示的是故宮文創推出的Q 版娃娃擺件,人物造型服飾及故事情節均取自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的“清吹”片段。設計者用廣受現代消費者歡迎的可愛萌系風格對畫中的寫實元素進行提取、打破與重組。既可以傳播傳世名畫的獨特魅力,又迎合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與審美需求。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即可感受傳統繪畫藝術的美好。

圖1 故宮文創壁紙

圖2 《韓熙載夜宴圖》娃娃擺件
進入消費時代之后,大眾對日常生活的審美需求大大提高。與此同時,對設計的情感需求日益提升。環顧人們身邊的產品,可以發現設計不再是單一的功能性表達,還需考慮到用戶的審美與情感需求,從審美體現與文化內涵的角度來進行設計表達,即“產品被審美化”。圖3 是故宮文創的千里江山圖紙雕燈,產品設計靈感來自故宮博物院藏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燈框設計采用古典方形花窗造型,方框造型將千里江山圖自然地融合進產品之中,燈球部分將千里江山圖畫面與山巒造型融入。優美的光影效果與整體造型使得產品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燈具這一設計載體是人們每天都需要使用的日常產品,這款創意燈具設計打破傳統燈具的造型局限性,從傳統繪畫藝術中汲取養分,從而賦予日常產品特有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情趣。

圖3 千里江山圖紙雕燈
文創產品是“為生活而設計”,所以其審美設計應該是回歸生活的本質,褪去籠罩在生活世界上的虛飾,昭示生活世界本身所蘊含的美,即“如所存而顯之”,達致審美的日常生活化。故宮文創始于2008 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的成立,而從嚴肅莊重的紫禁城到新潮趣味的故宮文創,這一轉變源自2013 年。當時清宮劇熱潮正盛,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勢推出“朕知道了”系列紙膠帶,風靡兩岸。這讓北京故宮博物院逐漸意識到文化創意產品這一龐大的消費市場,開始積極學習借鑒臺北故宮博物院及國外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先進經驗。2014 年,故宮博物院推出比著剪刀手的雍正、俏皮眨眼的康熙等系列表情包文創設計,萌化眾人,一炮而紅(圖4)。此后,故宮博物館結合自身豐富的館藏文化資源與大眾審美意趣,持續開發推出大量新奇有趣的文創設計產品,展現故宮的文化品牌特色,受到大眾的熱烈追捧。文章從趣味性、文化性、實用性、教育性幾個角度闡述故宮文創產品的表現特征,分析故宮文創產品在文創市場中經久不衰,獲得消費者歡迎的原因所在。

圖4 雍正表情包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公眾普遍處于“高壓”狀態,渴望獲得輕松愉悅的消費體驗。相比較風格沉重嚴肅的產品,人們更傾向于輕松的、娛樂性的趣味性產品。文創設計需要從多個角度迎合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與審美需求,更大程度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文創產品在具有實用功能性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穎的創意與造型設計來滿足用戶的日常審美需求與休閑娛樂需求,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使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基于新時代下大眾的消費心理與審美觀念的變化,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并不是單純的復刻與模仿,而是進行大膽探索與創新,重視提高文創產品的趣味性,增強產品的娛樂性。圖5 所示的御批宣紙折扇,扇子上的創意文案一面出自雍正在位13 年寫下的1 000 多萬字的政務批語,有傲嬌質問、有體貼勉勵,設計師略加巧思,在折扇反面寫上更為詼諧有趣、符合現代人語言習慣的文案。通過這些真實的御批史料,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得以了解最為隱秘的帝王心思。字里行間,一個更加鮮活的皇帝形象躍然紙上,讓故宮古舊保守的刻板形象重新煥發生機,反面的詼諧標語也讓現代消費者會心一笑、產生情感共鳴。故宮文創產品透過趣味故事設定連接了受眾的感情,成為受眾心理情緒的抒發載體,從而實現一種審美意義上的心神契合。

圖5 御批宣紙折扇
隨著互聯網的普遍應用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碎片化的知識與信息大量涌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與價值認同,越來越注重置于自身周遭世界之中的文化體驗[1]。這種文化體驗包含文化共享的價值觀、多元講述的故事性。故宮文創一炮而紅的原因很大程度來自經濟全球化浪潮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們對國家真實、族群真實和本土真實的價值渴望。對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符號挖掘提取并融入設計創意進行表現,是文化創意產品的核心所在,回顧故宮文創為何一步一步成為“網紅”,與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密不可分[4]。文化的發展與設計的助力密不可分,設計既能夠為優秀文化帶來附加價值,又可以重塑產品的核心價值。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具有強大的品牌感召力和消費吸引力,也正是故宮文創“文化原真性”的魅力所在。人們越來越熱衷于購買文創產品,文創設計的發展需要深深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原型與文化創意產品之間尋找一種合理的邏輯聯結。
故宮文創推出的蟠螭紋戒指(圖6),龍盤曲而為蟠螭,生磅礴氣勢、美觀而莊重。蟠螭紋作為一種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盛行于戰國時期,是青銅器上的一種動物裝飾紋樣,在當時的玉器上也常見雕琢有蟠螭紋。設計師通過提取青銅器上的傳統紋樣,對其提煉簡化,再與戒指的造型相結合,使得產品更具現代文化質感與審美需求,同時賦予其濃郁的裝飾意味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圖6 蟠螭紋戒指
在故宮文創產品中,實現產品文化性、實用性、審美性與趣味性的完美融合,方能真正實現“將故宮文化帶回家”。如圖7 所示的故宮文創出品“奉旨睡覺”手機支架,同時也是一個便簽夾,產品主體是一個呼呼大睡的宮廷侍衛,雙手支在腦袋下方,形象憨厚可愛。設計師巧妙地將宮廷小侍衛的形態與辦公產品的功能相結合,小侍衛的一只腳翹起使得產品可以作為手機支架來使用,身邊豎起的形似兵器的物體實際上是一個便簽夾。產品整體造型十分可愛,充滿趣味性,對喜愛獵奇的年輕消費者群體尤其具有吸引力。另一款“御前侍衛”便簽夾也有著類似的設計(圖8),造型與服飾元素提取清朝皇宮侍衛形態,人物或站立或擺出可愛的動作,手里的兵器夾住便簽紙,用戶可以將它放在辦公桌上,在上面記錄一些待辦事項。便簽夾和手機支架都是日常學習或工作中常見的功能性實用產品,文創設計則為這些日常產品賦予文化內涵,運用創意性的設計手法為產品外觀與造型增加幽默性與趣味性。使得這些產品不僅具備桌面裝飾和收藏價值,同時兼備實用功能,深受大眾好評,特別是追求新奇潮流的年輕消費群體。

圖7 “奉旨睡覺”手機支架

圖8 御前侍衛便簽夾
成功的文創設計用通俗化、易理解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激發用戶產生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并且在無形中對消費者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圖9 的青綠山水系列文創產品,提取青綠山水多用石青石綠、金色勾邊的色彩要素,表現其色彩之明麗。并且基于這一傳統繪畫藝術開發出更容易引發青少年群體情感共鳴的筆筒、書簽、郵票等文化用品,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功能。傳世山水名畫不僅僅存在于博物館的展柜中,還可以通過教育類文創產品走進青少年的日常學習生活,既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實現生活的藝術化,也拉近了大眾與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距離。同時,通過拓展文創產品的教育功能,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公民的整體文化素養[5]。

圖9 青綠山水系列產品
日常生活審美化在故宮文創中的實現,一方面是通過設計實現美的實物產品的創造;另一方面是美的實物的完成最終要在被人們選擇和實際使用中實現。文創設計就是為文化與生活的互相滲透與融合搭建了橋梁,它關乎著大量而豐富的美的實物的創造,又具體化為對使用者的審美素養的培養。設計師通過現代設計方法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文創產品帶給用戶審美享受、文化知識和實用功能,從而切實融入人們的生活,實現“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承”。因此,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大眾審美趨勢變化之下,想要設計出符合現代消費者多方面需求的文創產品,關鍵是要深深植根于傳統文化,文創設計要有據可依,才能喚醒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設計師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充分考慮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審美習慣,將獨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與實用功能合理結合,達到實用性、趣味性和審美性的有機統一。
對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符號進行挖掘提取并結合創意,是文創產品開發設計的靈魂所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悠悠歷史長河中,不計其數的優秀文化值得傳承與發揚。文創設計需要立足于傳統文化,充分挖掘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使設計真正起到傳承文化的效用[6]。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其國家莊嚴感、歷史神圣感和民族自豪感不容隨意挑戰,因此一切創意性的設計手法都要遵從文化原真性的前提。設計師在進行構思時要注重將核心價值觀、正能量主旋律與藝術審美相結合。基于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要與審美習慣,注入傳統文化精髓,豐富美化大眾日常生活[7]。
優秀的文創產品是審美性、功能性與文化性的有機統一[8]。在進行文化元素應用時,切忌簡單的復制粘貼和生搬硬套。在文化提取和元素結合過程中,首先要選定恰當的文化原型,在充分尊重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元素提取、簡化、拆解等手法轉化為文創產品所需要的表現特征。從而根據特征進行思維發散與創新,設計選定產品的實用功能。用戶通過了解文創產品外在的功能屬性和文化表現,進一步深入了解文創產品內在的文化積淀[9]。因此,一方面產品的功能要符合現代人的實際需求,同時還需要創新設計元素之間的審美效果。從整體上整合文化性、審美性與功能性、融入人們的生活,才能切實提高產品在生活中的使用率,更有效地實現優秀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故宮文創產品設計理念的創新關鍵在于將故宮文化的歷史文脈與生活美學的思想集成以日常產品為載體,巧妙融入并明晰展現出來,找出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聯結,關注產品體驗與用戶需求,將悠遠的經典文化以多樣的設計形式進行呈現[10]。因此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現代消費者的審美與精神需求,將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流行設計元素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新材料與新工藝的優越性,使產品在保有歷史文化符號底蘊的前提下,充滿現代產品設計的美感與生機,滿足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11]。
文創是老傳統的價值守護,也是新生活的時尚創生,其核心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價值。文創產品的巧妙設計與日常使用使得優秀文化在生活中得到傳承與發揚,為日常生活審美化下的產品設計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借助產品實際功能將產品內涵貫穿于歷史文化之中并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可以設計出富有創意、形式多樣、具有一定功能、滿足現代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文創產品,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從而提高產品在大眾生活中的使用率,達到有效傳播傳統文化內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