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 靳小水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在“互聯網+”背景下,研究藝術類高職院校創客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路徑,是現實的需要。創客教育秉承“開放、分享、實踐、創新和探究”的教育理念,以“創造中學”為主要學習方式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根本目標的新型教育模式,這種新型的教育決定了創客教育和專業教育是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關系[1]。在這個背景下,運用在線平臺構建共享的線上線下互動交流、虛實融合的智慧學習環境,將創客教育理念滲透到專業教育教學環境中,實現創客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在學習環境層面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在此之前,對藝術類高職教育學習環境的內涵與特征、要素與維度的探究必不可少。
學習環境是“促進學習者發展的各種支持性條件的統合”[2],藝術類高職教育旨在為藝術職業崗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由此,藝術類高職教育學習環境可以定義為促進學生發展藝術職業能力的各種支持性條件的統合。
藝術類高職教育學習環境表現出明顯的特征,具體表現為:一是融合性。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基本上都是藝術專業出身,對專業有一定的熱愛和執著的追求,愿意花時間通過各種途徑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因此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僅是實體教室或是虛擬網絡,而是融合了校內和校外、課內和課外、線上和線下。二是開放性。藝術類高職專業授課較靈活多變,學生重技術,輕理論,結合學生的生活習慣特點,進行碎片化學習資源整理,讓學習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可以使用學習環境中的資源。三是多層次。學習環境的多層次是圍繞“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承認學習者在個人經驗、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使學習者的個體特點與學習環境達到一種平衡,由此出現的學習環境的多層次。藝術類高職學生追求個性,自我意識強,強調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比如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對于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可相對應地推送不一樣的測試題,測試題可分為較難、難、較易、易等不同的層次。
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認為一般智慧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學習資源、智能工具、學習社群、教學社群、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6 個組成部分[3],那么,藝術類高職教育學習環境基于融合性、開放性和多層次的特點,通過回答誰學習、學習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4 個問題來找尋學習環境包含的交互、學習資料、學習工具、學習評價等4 個要素,進而探尋藝術類高職教育創客教育與專業教育在學習環境層面融合的要素點。
交互即交流互動,在學習環境中的交流互動包括學習者與外界、內部的學習互動。在教室、工作坊、超星平臺等不同的場所,學習者與外界的互動群體會有所不同,如用戶(學生)與用戶(教師)之間、用戶(教師、學生)與平臺之間的互動。由此在學習環境中會有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智能伙伴關系等的互動。學習內部互動主要包括學習者自身心理的知識建構。學習資源可以簡單地分為靜態資源和動態資源。靜態資源是以印刷材料為主的教科書、百科全書、雜志和報紙中的文章,其內容一般是靜態的。動態資源是指持續地發生變化的學習資源,包括網絡資源和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可以是某一學科領域內的專家、老師,也可以是學習伙伴[4]。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資源將日益成為主要的學習資源類型。學習工具是有益于學習者查找、獲取和處理信息,交流協作,建構知識,以具體的方法組織并表述理解和評價學習效果的中介。如作圖工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搜索引擎等獲取信息資源的工具;基于案例、問題、項目,引導學習者進行問題研究的工具;支持師生、生生間交流對話的工具等。學習環境中的評價是學習者活動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學習過程和真實情境中的一個有機部分,是對教學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與傳統的教學評價不同,學習環境中的評價應當盡可能基于真實任務的、復雜的、能挑戰學習者思維過程的,評價的標準能反映多元化的觀點和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案。學習環境所強調的是學習者認知和學習過程、學習策略的改善或提升和高階思維技能的培養。
學習環境是一個系統,知識鏈的共創共享多維度空間的互動,需要我們弄清學習環境的維度有哪些,不同維度的學習環境構成要素一致,進而構建共享的線上線下互動交流、虛實融合的智慧學習環境。
2.2.1 實體物理環境 實體環境包括藝術工作坊、設計研發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大師工作室、教室、圖書館、計算機教室等實體空間,不管是什么形式,都是為實行課程教育提供的場地。實體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4 個方面,一是交互,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分享經驗、交流討論,發展思維與人際關系的群體知識建構。二是學習資源,教科書、教學過程的全程展示資料,包括視頻、圖片等相關數字化媒體資源。三是學習工具,作圖工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交流協作的教師、學習同伴;課桌椅、計算機、窗簾、燈、空調等提供學習環境的設施布置。四是評價,深度處理信息、重構相應的知識結構、靈活地跨問題情境地運用知識和技能,如學習檔案,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草圖和最終的作品集合。
2.2.2 網絡虛擬環境 虛擬環境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利用超星、藍墨云班課、云課堂、微課等網絡虛擬空間來搭建一個虛擬網絡學習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使網絡上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5]。所以,網絡環境是專業課程創客的主戰場。虛擬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4 個方面,一是交互,用戶(教師)與平臺之間、用戶(學生)與用戶(教師)、用戶(學生)與用戶(學生)間的互動,如果在網絡社區討論,傾向于群體知識建構,如果是個人自主學就傾向于個體知識建構;二是學習資源,數字化課程資源、課后拓展資源、經典案例、測試題等網絡相關學習資源;三是學習工具,信息搜索引擎等獲取信息資源的工具、支持交流對話的工具、線上學習軌跡記錄數據的工具等;四是評價,基于問題的情境學習中,學習者有效利用虛擬學習環境資源,解決問題的數據軌跡記錄、測試、信息提醒、資源推送等學習評價服務。
2.2.3 心理情感環境 情感環境更多關注學習者自身內在情況,其構成要素包括4 個方面,一是交互,學習者個體主動建構,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建構而成,如格式塔就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二是學習資源,學習者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的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驗,可通過回憶再現所需知識;三是學習工具,有目的、有計劃地制定有關學習內化過程的方案、策略,如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等;學習活動中有效的學習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等學習策略,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步驟;四是評價,根據學習者自身的目標、意圖和過去的成績來評價學習進步情況。
高職類藝術專業教育以培養適應藝術企業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創客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為著力點。將專業教育和創客教育融合,從“課程”角度看,專業課程是創客教育的載體。把創客教育蘊藏在專業課程的知識傳授中,把價值觀培育和塑造,通過“基因式”融入其中,將創客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全過程[6]。從“創客”角度看,創客教育是專業教育的方向。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創客教育內涵,結合藝術類專業的特點,如圖1 所示,利用在線平臺,基于學習環境構成要素,找尋融合點,基于學習環境維度的理解,構建“物理創客空間+網絡虛擬空間+心理記憶空間”共創共享的多維度融合互動環境,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點面結合,在學習環境中協同推進。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視傳學院2003 班“圖案設計”課程為例,本著對學習者藝術行業職業能力發展的訴求,創建以各種物像為對象的實體或虛擬環境,讓學習者投入其中進行物像圖案采集和裝飾造型訓練等學習活動,如圖2 所示。根據活動任務、活動時間的不同,學習者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轉換開展無縫學習,獲得多種體驗,滿足學習者的多種學習需求[7]。

圖1 “圖案設計”虛實融合環境

圖2 以“圖案設計”為例構建的“多維度空間互動圈”學習環境
在“圖案設計”課程變形訓練中,學習者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對物像進行裝飾變形,并進一步對變形圖案進行創新設計,這離不開學習環境的融合互動作用[8]。設計專業教育和創客教育在學習環境層面的融合一方面體現在學習環境維度的“宏觀”融合。“圖案設計”課程“多維度空間”學習環境包括實體物理環境、網絡虛擬環境和心理情感環境,其中實體物理環境包括花瑤挑花奉雪妹大師工作室、圖書館、實訓教室等實體空間;網絡虛擬環境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利用騰訊課堂、超星平臺、微信群等虛擬空間;心理情感環境是學生自身內部的空間。這3 個維度的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了互動式融合,比如在超星平臺上進行變形訓練的自主學習,通過運用線上虛擬環境,觀看實體環境錄制的MOOC 教學視頻,強化心理環境知識,達到三維度學習環境在時空上的同向同行。
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習環境構成要素的“微觀”融合,這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各維度環境中的交互、學習資源、學習工具、評價等構成要素進行了相互連接。在交互上,將實體環境中學生與學生、老師、大師間的交流,虛擬環境中用戶與用戶間的互動,心理環境中個體格式塔的主動建構打通,實現多主體參與,達到課程交流暢通化;在學習資源上,將實體環境中《圖案設計》教材、花瑤挑花紋樣實物、館藏系列圖書、虛擬環境中線上MOOC、直播視頻、圖案設計相關電子資料、心理環境中的長期記憶庫、個人經驗共享,達到獲取學習資源便捷化;在學習工具上,將實體環境中的水粉顏料、紙、筆等繪畫工具以及多媒體、虛擬環境中的搜索引擎、線上交流等相關工具,心理環境中的認知、元認知等策略融合,使課程進行得更加順利;在評價上,將實體環境中課堂教師點評、點名考勤,虛擬環境中線上學生投票、線上簽到記錄以及心理環境中自我發展對比、自我與他人對比評價進行整合,達到課程評價多元化,引起學生的創作熱情。
綜上所述,從不同的任務和時間出發,利用不同的技術設備和物理資源,基于環境構成要素和維度的融合,打通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他人之間溝通的時空局限,改變了獲取學習資料的單一性,學習工具的不熟練性,評價的不客觀性,在交流互動中動態構建自身新的格式塔,使他們交流與碰撞,共享新觀點,并進一步驅動學習者在多維環境中進行創新性學習。
第一,高職類藝術教育學習環境是為促進學生發展藝術職業能力的各種支持性條件的統合,具有融合性、開放性、多層次等特征。第二,高職類藝術教育學習環境的“四要素”即交互、學習資料、學習工具、學習評價,“三維度”即實體物理維度、網絡虛擬維度、心理情感維度。第三,高職類藝術教育和創客教育在學習環境層面的融合一方面體現在學習環境維度的“宏觀”融合,即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互動式融合,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習環境構成要素的“微觀”融合,即各維度的構成要素之間打通、共享、融合、整合,形成知識傳播、創新、應用的無縫連接,創造良好信息生態環境。
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正給高職教育帶來變革和機遇,高職類藝術教育學習環境由傳統的物理實體空間逐漸變為物理實體空間、網絡虛擬空間、心理情感空間等多維度融合發展的趨勢,這種多維度空間融合突破傳統學習環境對師生身體行為的限制,讓其更加自在地構建學習環境,更加自然地開展交流互動,以及更加具身地進行探究學習[9],從而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效果,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