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程
摘 要:網絡流行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青年的生活狀態,是社會文化導向和社會心理導向的重要風向標。因此對網絡流行語的探究對于人們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動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針對心理學中的“再社會化”現象,以“佛系”一詞為切入點,通過對比分析中日兩國“佛系”相關的衍生詞,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對中日青年的再社會化進行闡釋。
關鍵詞:流行語; “佛系”; 中日青年; 再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H0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078-002
黃婉童(2019)認為,“網絡流行語因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和便利性實現了跨越年齡和人群限制的超范圍傳播,從而被廣大受眾認可和接受,并在現實社會廣泛流行”。每一個流行語的興起必然有它的社會依據。流行語“佛系”作為在當代青年中被頻繁使用的一個詞匯,憑借其詞匯的通俗性、詞性的延展性,在中日兩國流傳至今。在研究流行語的傳播及中日青年的生活狀態方面有較高的價值。同時,流行語“佛系”以其與社會生活的關聯性而被廣泛應用,為眾多青年所認同。
筆者認為中日青年生活觀念的改變這一問題與“社會化”過程中的“再社會化”相適。因此,筆者選擇利用“再社會化”,針對流行語“佛系”的詞匯衍生,展開對中日青年生活狀態的分析。
1.“佛系”的衍生
1.1「仏男子」在日本的演變
「仏男子」是日本作家深澤真紀針對三十歲上下的青年男性的低欲望戀愛觀提出的詞匯。但它并非第一個解釋日本男性戀愛觀的詞匯。在「仏男子」之前,還出現過「草食系男子」和「絶食系男子」。和中國的“佛系”相比,「仏男子」的演變是單一的直線型。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有不同的詞匯用以解釋日本青年的生活觀念。
2006年,日本作家深澤真紀在《日經商貿在線版》的專欄《U35男子銷售圖鑒》中第一次提到了「草食系男子」一詞。用以解釋對愛情專一但缺乏主動性的三十歲男性。
2012年,「絶食系男子」出現在網絡上。相比「草食系男子」,「絶食系男子」的戀愛觀更為消極。在不同語境下,這一詞匯一般有以下兩種含義:“一,有極端的自戀情節,往往自我生產自我消費,并且永遠保持對世界的友好態度。二,進入大徹大悟境界,完全超脫物欲的人。”
2014年3月,日本的女性時尚雜志「non-no」連載的名為「イマドキ仏男子を攻略せよ(攻下今日佛系男子)」的新聞中,第一次出現了「仏男子」。其中對「仏男子」的解釋是“與草食系男子相比,生活態度更為積極,對戀愛的需求更少的男子”。
1.2“佛系”在中國的衍生詞
流行語“佛系”來源于日本的流行語「仏男子」。目前對于“佛系”尚無明確定義,網絡上對于“佛系”一詞的解釋是“看破紅塵、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
2017年12月11日,公眾號“新世相”發表文章《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標志著“佛系”正式進入大眾的視野。
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也說“佛系青年”(民生觀)》,批判中國青年的“佛系”狀態。這是“佛系”一詞走進官方媒體的標志。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公布2018十大流行語[1],其中包括“佛系”一詞。
理查德·道金斯(1998)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模因論。在流行語的傳播過程中,可以將其理解為對流行語的傳播、重組。以“佛系”為例,“佛系”最初是作為一個單純詞進行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呈輻射型地出現了以“佛系”開頭的復合詞,包括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職員等詞匯。此處,筆者擬將“佛系青年”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佛系青年”與中日兩國青年的再社會化關系。
2.再社會化
埃里克森(1977)認為“成年期的社會化因為含有將青年期形成的人格統一進行重構的意味,也可稱之為‘再社會化”,它指的是個體針對周圍變化而產生的生活方式的轉變。
針對再社會化問題的研究,筆者試舉以下幾例:張軼良(2012)認為農民工進城務工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但是在農民工進城務工的過程中,他們面臨著收入低微、人際關系缺乏以及工作壓力大等嚴峻的問題。此刻,幫助農民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構建新的人際關系鏈刻不容緩。從原本閑散的農村生活狀態轉變為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從原來的單一人際關系轉變為復雜的人際關系,這樣的變化所帶來的心理不適應和不匹配問題即是再社會化問題的一個具體例證。孫遠陽(2014)認為“‘老漂族是指為了第三代離開家鄉,居住在子女生活的城市的老人們”。新的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生活觀念等現實問題的解決,需要有關部門采取有效的措施。從改變老人的原有生活習慣和生活觀念這一角度,進行生活狀態的再社會化,幫助他們從思想上、行為上適應一種新的環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文論述的中日青年的再社會化,符合“再社會化”這一理論基礎。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對原有的生活觀念做出改變,適應符合社會主流的新觀念,即“再社會化”。這一過程不僅包括對生活觀念的改變,還包括對個人價值觀的重新定位。因此,筆者選擇利用“再社會化”,針對流行語“佛系”的詞匯衍生展開對中日青年生活狀態的分析。
3.中日青年的再社會化
3.1中國青年的再社會化
3.1.1中國青年的社會意識變化
筆者認為,中國青年的社會意識變化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從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二,從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轉變為追求軀體安逸的精神空虛。三,從精神空虛的生活狀態轉變為積極進取的生活狀態。
(1)青年意識變化的第一階段
語言學家薩丕爾曾言:“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2]。”作為流行語,“佛系”的出現有其社會依據,它是社會環境和社會主流思想的產物。
90后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觀念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對內有70后父輩的諄諄教誨,對外有社會大環境的壓迫促進。70后的父輩生活艱苦,靠自己的努力養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總不忘叮囑他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父輩的叮嚀和行為無形之中對90后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大部分90后在青年初期認真學習,通過中考、高考,最終考上大學。他們一路求學,不僅為了今后安穩的生活,也為了精神層面的滿足。90后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安逸的,對求學的鼓勵、對經濟的推動,讓90后擁有一個更加穩定的環境去奮斗、擁有一個更加清晰的目標去努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也不斷增加。這一時期的青年斗志昂揚,為了物質層面的需求和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斷努力。這是青年社會化的一個關鍵階段。
就如《你向往的佛系生活,早就被古人寫進詩詞里面啦》的作者——也可自話所說,“‘佛系生活體現的是對個人精神價值的一種追求”。這是青年的社會認知,是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
(2)青年意識變化的第二階段
在90后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社會意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進入大學之后,脫離了之前艱苦奮斗的學習壓迫,部分青年逐漸在精神和身體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懈怠。也就是網絡上所說的“佛系”。“佛系”一詞最初并不是作為一個貶義詞在傳播。但是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貶義的引申義。從最初的拼搏不息、奮斗不止到后來的得過且過,“佛系”正在扭轉青年的積極進取的生活觀念。從最初的“不爭不搶、隨遇而安”逐漸發展成“沒有斗志、沒有追求、得過且過”。《佛系女生裸考清華》《學生很佛系 教育莫“佛系”》等新聞都批判了一種盲目“佛系”的態度。而“佛系”一詞的傳播,又在間接地推動這種消極思想不斷傳播。丁媛媛(2021)認為,“佛系青年”的傳播導致青年回避社會現實、缺乏社會責任、產生消極心理[3]。
這是青年意識變化的第二階段。從追求精神世界的精神富足轉變為追求軀體安逸的精神空虛。
(3)青年意識變化的第三階段
“佛系”是一種心態,強調不過分爭搶,不過高要求。而“佛系”的過度宣揚卻會導致青年消極心理的形成。“佛系青年”在過度傳播的過程中,似乎形成了一種“潮流”。就如人民日報在《也說“佛系青年”(民生觀)》的文章中所說,“事事隨大流,只會是迷失自我。”
在青年意識變化的第三階段,青年的進取意識開始覺醒。例如南京大學招生廣告——“拒絕‘佛系,南大課堂你做主。”南京大學將優質的資源給予學生,鼓勵他們拼搏進取。這是校園環境為青年的社會意識轉變所作出的努力,這是從外部來給青年創造條件,推動青年積極進取。另一方面,社會對人才質量的需求提高,促使青年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必須深入、刻苦。此外,當青年即將面對或已經面對就業的巨大壓力,原來的“佛系”意識不得不發生轉變。至此,青年的生活狀態產生了第三次改變。從精神空虛的生活狀態轉變為積極進取的生活狀態。筆者認為,這一階段是青年進行再社會化的關鍵階段。
3.1.2中國青年的再社會化
筆者認為,部分的中國青年從精神空虛的生活狀態轉變為積極進取的生活狀態的階段可以用“再社會化”這一理論去進行解釋——青年將之前的生活觀念進行重構,并且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下積極適應新的生活觀念。雖然在“佛系青年”的傳播之下,消極影響仍然存在,但社會對于“佛系青年”的主流思想的理解是正確且積極的。例如云陽中學開學典禮的標語——“拒絕佛系,爭做儒系青年!”在高三學生的開學典禮上,老師和學長鼓勵高三學子奮發向上,為了自己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再社會化演變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受“佛系”消極影響的這一部分青年需要改變原有貪圖安逸的思想觀念,改變原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在精神和身體上進行新的適應和轉化。
3.2日本青年的再社會化演變
日本青年的再社會化演變主要體現在前期的低欲望到后期的積極進取這一階段。
日本泡沫經濟后的經濟衰退對青年的生活觀念產生消極影響。青年的無欲無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生產力不足、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意識開始覺醒,積極進取的思想開始復蘇并占領主導地位。在日本某節目中,知子醬用「ボーッ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えよ!(不要發呆!)」這句口頭禪對當前部分青年得過且過的態度進行批判。隨后,這一口頭禪作為新的流行語迅速走紅網絡。
對日本社會來說,目前的社會狀態之一是大部分青壯年群體對外界的一切漠不關心。在這樣一種“死水”的局面下,「ボーッ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えよ!」猶如被丟進“死水”里的一顆石子,激起千層水花和漣漪。社會群體對這種狀態有了感知和反應,他們積極地對這一流行語進行傳播、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整,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再創造和積極性的調動。
4.結語
流行語是社會的產物,它直觀地反映了一段時期內社會的主流思想和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對流行語保持高度的關注和好奇心,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是了解本國社會和他國社會最直接、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因此,對流行語的研究是有一定學理價值的。同時,筆者認為,研究流行語的最終目的在于利用網絡流行語彌補社會價值觀中的不足之處,規避消極心態,弘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基金項目: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中日流行語對比下的社會心理動因的研究”(2019NFUSPITP0524)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成玉峰老師的指導,特表謝忱。
參考文獻:
[1]張軼良.淺析農民工再社會化過程中的心理問題[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10-112
[2]孫遠陽.“老漂族”再社會化情況探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4
[3]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成玉峰.張蘋,中日同形詞詞義衍變的翻譯對比研究——以“工夫”/「工夫」為例[J]東北亞外語研究,2021(第1期):60-67
[5]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29
[6]黃婉童.網絡流行語及其社會傳播功能[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2(03):123-125
[7]丁媛媛.“佛系青年”現象的歸因分析與價值引導[J]大理大學學報,2021,6(03):64-68
[8]Edward 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9]E.H.エリクソン、「幼児期と社會1」、p317?353、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