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懿
摘 要:《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中的精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篇文章雖是散文之形,卻以詩為文,蘊含著豐富的古典文學元素,呈現出別樣的美感特質。基于此,本文旨在從不同角度探析《聽聽那冷雨》的古典文學意蘊。
關鍵詞:《聽聽那冷雨》; 詩詞意象; 聲韻之美; 鄉愁情懷
中圖分類號:I0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129-002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臺灣作家余光中不但以其“鄉愁詩人”之名譽滿中外,而且他的散文成就也令人嘆為觀止。他的散文創作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又橫涉西方文學藝術,將古典與現代相契合,故而文采斐然,靈動高華,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美感特質。《聽聽那冷雨》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蘊含著豐富的古典文學意蘊。
一、古典詩詞的意象運用
“聽聽那冷雨”,這“雨”可聽可觸,聽之有聲,觸之有感。“聽”本應側重雨的聽覺意象,但作者卻用觸感“冷”來形容它。運用通感的手法,將聽覺與觸覺兩者打通,從而賦予了“雨”這個意象更加深刻的內涵。“雨”本就迷離不清,再著一“冷”字更給人一種凄迷幽深之感。中國歷來的文人都愛寫聽雨帶來的蕭瑟之感,“聽聽那冷雨”這一標題讓人心有感發,使全文籠罩在一種凄婉氤氳的氛圍中。
余光中的散文善于融合古典文學的意蘊,在《聽聽那冷雨》這篇文章中這一藝術特色表現得尤為明顯。文中層出不窮的意象和整體的意境都具有古典的情調,作者或直接引用古典詩詞,或化用詩意,或改造傳統文化中的古典意象來喚起沉淀在人們心中豐富的古典文化內涵。《聽聽那冷雨》全文以“雨”為文眼,作者由此展開豐富的聯想,余光中極力推崇古典詩詞,注重研究與吸收古代詩人們的藝術技巧,并將之運用到散文創作中來,使散文呈現出詩的美感特質。優美詩詞的點染、清空意境的烘托使作品富有古典的韻味。
散文的開篇即寫道:“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杏花春雨是作者好用的意象,用以代表美好事物不再的惆悵之情,從而加深了作者的鄉愁。杏花春雨江南,這六字實則有著無數古典詩詞的烘托,“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千百年來這些詩歌名篇令人吟詠不絕,其中的古典意蘊更是使人心馳神搖。可是這里作者卻反用其意,杏花微雨江南這些美好的事物已然遠去,空余向往之情。這想象與現實之間的強烈反差更增作者的落寞之感,使得鄉愁更為凄苦,令人讀之動容。然而這開篇的意象不過是為下文關鍵的一句話做鋪墊——“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這三個意象再度出現,在這里古典意象已不僅僅是用來點綴文章了,而是被用作散文的關節點。三個意象都單獨成句,拆解開來表達作者對故土的追憶和對中國文化的思考。這句話在整篇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此句之前所寫皆是作者離鄉后由冷雨引發的對故鄉的探尋,而此句之后即寫故鄉的雨與臺灣、美國的雨的差別并由此尋找到一種文化的歸屬感。所以“杏花春雨江南”已不僅是簡單的古典意象,它們更是故鄉的代表。作者對于古典元素的運用十分純熟,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力。
除了詩句的引用和詩境的化用外,余光中還善于巧妙地經營文中的意象,使得散文有著詩詞的神韻。作者以其大膽的想象與非凡的才思將鄉愁融入種種奇特的意象中去,這些意象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從而增加了作品的歷史厚重感。作者首先使用了一系列與雨相關的意象串聯起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商略黃昏雨”、“雨中梧桐”、“經歷風雨的荷葉”這些與雨直接相關的意象均得詩詞妙詣,在文中有機地結合起來,組合成一幅凄清迷離的思鄉圖。余光中還注重將多種感官打通,在意象的構造上融合多種物態,營造出“通感”之美。即如文中就有“濕漓漓的靈魂”、“溫柔的灰美人”、“凄凄切切的黑白片子”、“昏沉的紅燭”等由雨聯想到的意象,這些想象新穎的意象賦予了全文一種詩意之美。這些意象有著豐厚的文化意蘊,使作者的鄉愁變得富有滄桑之感。如果將文中的意象分類,則有“古廟老僧”、“殘山剩水”、“零落的墳”等體現凄苦意境的一面;也有“霜雪云霞”、“紛飛蝴蝶”、“雨中之傘”等體現美好意境的一面。作者對于意象的安排深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妙詣,在意象中隱含著許多深邃的內涵,巧妙地烘托出作者凄迷的心境。這與古詩詞意內言外的特點實為異質同構的關系,通過意象的使用,作者進入了古典文學精神的內核,借古典的語境來拓展現代的情懷。
二、古典文學的聲韻之美
聲韻美是散文語言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聽聽那冷雨》一文中作者嫻熟地運用古漢語中的雙聲疊韻以及疊字,以參差錯落、回環往復的句式將漢語特有的音韻節奏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散文的音韻美指的是語言與聲調的調和,節奏分明,音節諧婉,給人一種聽覺上的愉悅感。試看《聽聽那冷雨》中的一段:“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來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余光中筆下的文字是古文與白話文的相映生輝,表現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這一段文字就吸收了詩詞格律中平仄調配所帶來的聲韻美,作者將詩歌的平仄、對仗原則運用到散文中來,使散文也有了詩的韻致。“虛虛幻幻”、“清清醒醒”都是“平平仄仄”的格律;“皚皚不絕”、“一仰難盡”分別為“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相應,抑揚頓挫,暗合詩律,行文搖曳有致,聽起來清新悅耳,富有音韻之美。
余光中說:“我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基于這份對中國語言的熱愛,他致力于重新認識和發掘古典文學獨特的語言魅力并將之運用到散文創作中去。他說:“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中交織成一個大樂隊。”這種語言實踐在《聽聽那冷雨》中達到一個完美的境界:“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一開篇即連用8個疊詞。文章以疊詞起,情韻悠長,情感熱烈,奠定了全文婉轉連綿的基調。這樣的開頭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李易安著名的詞作《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作者大量運用疊詞,借鑒了李清照作詞的藝術技巧,用冷色調的疊詞來襯托悲苦心境。這些疊詞不僅準確地描寫出雨的質感,而且增加了散文的音韻美。除了開篇這段描寫之外,在后文中還有大量疊詞的運用,這些疊詞散落在文中各處,如珠璣美玉,將文章裝點得恰到好處,讀之瑯瑯上口。從音韻學的角度看,大量疊音詞的應用在聽覺效果上是細碎的,可使人有支離破碎之感,從而更有助于烘托作者凄涼的情感。《聽聽那冷雨》中疊詞的成功運用構成了文章內在的旋律,使人讀之蕩氣回腸。
句式的長短參差、整散交錯也是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呈現出一種錯綜之美。“雨來的時候瓦這么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這種長短句如歌行似的,在文中俯仰即是。精致的短句與流麗的長句相結合,使文章既舒卷自如又清新跳脫,富有動感之美。從這些句式之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學習借鑒宋詞長短句的影子,“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皆與宋詞長短相間的句式十分相似。詞是一種音樂文學,《聽聽那冷雨》在句式上學習宋詞可以說是作者對于音律美的一種自覺追求,所以這篇文章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句式的反復加強了抒情的力度,古典文學的遺韻在這篇散文中得到了極大化的繼承。
三、傳統文化中的鄉愁情懷
余光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游子的鄉愁情懷,這與他本人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他1950年遷居臺灣,1992年才得以回到他魂牽夢縈的大陸。余光中之所以那么熱愛傳統文化,是因為他一直心懷故土,鄉愁難忘。他說:“中國是最美的母親國度”,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所以他的鄉愁情懷是以文化背景為依托的,是一種文化尋根的結果。而《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也正是作者體現鄉愁情懷的代表作品。作為一個文人,牽動他鄉愁情結的是那融入血脈的文化傳統,這篇文章中作者實則完成了一次心靈層面的文化尋根之旅。然后深情地告訴讀者:唯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才可慰藉漂泊在外的游子,鄉愁之根埋在民族文化之中。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以時間線索“現在—過去—現在”來體現鄉愁的情感過程。文章以走在廈門街的路上開始,進而展開遐想由廈門街聯想到廈門、常州、南京、四川;從嘉陵江畔的學童稚子到秦淮河邊的風華正茂;接著又回想古中國的記憶;最終又回到現實中來,感嘆前塵似海,古屋不再。在過去與現在的記憶穿梭中,作者走入霏霏亦想入非非,鄉愁情懷也在這條時間軸上層層渲染,達到極致。在作者的回憶里,無形之中就將中國歷史與鄉愁結合在了一起,增加了鄉愁的厚重感。作者所凸顯的是對古大陸的孺慕之思,對于一個游子來說,歷史原因是造成他與故鄉久違的根本原因,這是鄉愁生成的根源。作者思念他的少年時代——未離開“古大陸”,還被稱作“川娃”、五陵少年的時代,這才是鄉愁之根的所在。
余光中在廈門街住了二十年,他在夢里尋根尋了二十年,古典詩詞是他尋根的得力助手。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江南。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時刻不忘尋找自己的文化傳統。當他到達美國看著那藍天白云,想到的卻是“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豪邁,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情趣;到達臺灣,在對故鄉雨聲回味的同時,想起的是晏殊"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的憂思。故國之思像雨聲一樣,點點滴滴,淅淅瀝瀝,永無止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詞是最感性的表現形式,也與“雨”的關系最密切,沒有哪種形式能像詩詞一樣把雨寫得那樣感性多情。歷來詩人都愛寫聽雨的感受,王禹偁貶官黃岡寫下《竹樓記》,借聽雨抒寫人生經歷;蔣捷歷經亡國之痛,于雨中聽出人生況味。余光中21歲離開大陸,漂泊萬里,與蔣捷一樣故鄉難覓,同為游子,《虞美人》的三重聽雨境界于他大概心有戚戚焉。正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作者在聽雨中展開聯想,從歷史到詩詞,他用傳統文化慰藉自己的鄉愁,在文化尋根中找到了靈魂的寄托。
本文系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10298107Y,指導教師:張興春
參考文獻:
[1]余光中.自豪與自幸——我的國文啟蒙[M]時報出版公司,1984
[2]余光中.逍遙游[M]時報出版公司,1984
[3]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
[4]楊娟.論余光中散文的中國文化情結[D]華中科技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