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春 張世文
摘 要:本文論述了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梳理了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內容,分析了其影響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主要有社會性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學生自身的內生性因素以及其他特殊因素。
關鍵詞:涉農專業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影響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G8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137-002
一、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
涉農專業大學生作為農業行業未來的高層次專業人才,肩負著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任。但部分高校涉農專業大學生不具備制定合理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不愿從事涉農專業領域的工作,對高校向農業領域輸送高素質人才形成阻礙。對涉農專業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其專業素質和能力,滿足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要求,更是為農業領域培養和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徑。涉農專業大學生制訂符合其所學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促使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努力學習,為其職業生涯打下扎實的基礎。但部分涉農專業大學生并不具有制定合理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知識,對職業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定位不明確,缺乏制定長遠職業生涯策略的能力。
因此為了準確掌握農林類高校的涉農專業大學生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具體情況,梳理其在制訂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需要分析影響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幫助涉農專業大學生理清思緒,為自身制訂事業大計、籌劃未來,促使其科學合理地制訂可行的職業規劃實施方案,為涉農專業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職業生涯是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經歷的職業與職位的總稱。職業生涯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訴求,這些訴求不斷地在工作生活中表達出來,并尋求自我的滿足[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通常意義上來講,是指大學生對自身的定位以及對未來職業的構想及規劃。這其中包含了職業的選取、所從事的職業環境以及具體職務等內容。目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使得個人未來的發展具備更優良的前景。大學生應設定具體目標,并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通過自我學習,逐漸積累自我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從而使得在此方向的發展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大學生所制定的目標必須依賴于科學、合理、務實的職業規劃教育和職業規劃本身,而這將有利于提升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成功性。
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節,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僅僅可以引導大學生正確的認知自我——已有的自我特點和潛在的自我優勢,更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指導大學生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及目標;引導大學生正確評估現實與目標的差距;指導當前大學生對職業的定位更長遠;并協助其尋找合適的職業機會。通過確立目標來幫助大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并達到提升其個人競爭力最終實現其職業目標的效果。大學生職業規劃增加了個人成功的機會。通過設計和規劃未來發展,將極大地促進個人的成長。這種規劃會提醒大學生關注自身,在實施與變化中,不斷進行調整,從而成長進步。職業規劃可以為優化大學生的競爭力制定良好的具有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目標的職業計劃,然后將其在求職活動中付諸實踐[2]。
二、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
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當包含以下幾點內容:一是個人興趣分析和自我價值實現的結合。這種分析有助于指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并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切實有效的幫助大學生充分客觀地了解自己的愛好、個性特征、優缺點及發展潛力等,并鼓勵大學生樹立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目標和理想,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發展做好充分地準備。二是確定職業目標。明確職業興趣、理想職位和合適的工作環境;了解個人素質與社會現實并將個人的理想修改為可行的目標。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并調整他們的職業目標。三是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選擇。大學生對職業的選擇不僅要考慮自身實際情況,也要從社會需求出發,做到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如果大學生無法充分了解社會需求,那么其很難根據社會和職業的需要來調整職業目標和行動計劃,不利于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實現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四是評估與反饋。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很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需要時刻審視內外環境的變化,大學生需要不斷對自己的規劃進行評估與修訂,調整自己的前進步伐[3]。
三、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因素
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具有一般大學生的普遍屬性,但同時兼具涉農專業大學生的獨特性。影響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較為復雜,目前研究表明,社會的外部因素以及大學生內在因素是當前的主要因素。這兩部分因素中還可進一步細分,具體如下:
(一)社會外部性因素
社會外部性因素是不因學生個人主觀意志影響且直接或間接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干預的因素。社會環境對形成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氛圍將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開展。
1.價值觀因素
在當前國際社會環境的沖擊下,當代的大學生將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種不同的價值觀的思想沖擊,這將對大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利益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思想影響當代大學生時,可能會發生部分大學生側重于短期收益而非長遠規劃的情況。導致大學生在奉獻社會、充實自己直至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產生迷茫。對個人的未來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視程度將高于對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視程度。當大學生處理個人、組織和社會關系時,可能會產生偏頗,并以狹隘的思想作為行動指導,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和執行。
2.社會觀念因素
例如,近年來,受不良社會觀念影響,“官本位”思想重新浮出水面,潛移默化地向學生輸送“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這種觀念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使得一小部分大學生就業方向選擇唯“公務員”論,缺乏對其它行業的正確認識和了解。這種狹隘的社會價值觀念,使少數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不能將個人興趣和自我價值實現的結合,忽略了個人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提高。
3.就業環境因素
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并非完全符合現有的社會需求,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帶來的壓力使得部分學生對原先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出現動搖并產生放棄的想法。這導致部分涉農專業大學生轉向其它非農行業,畢業后的學生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一屆的學生在進行專業目標設定時的信心。此外,現階段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相關制度也并不完善,內容不夠科學合理,社會上“唯高學歷”現象仍然存在,大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無法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4.家庭教育因素
我國多數家庭對子女的職業規劃并不熟悉。上世紀的家長大多匱乏此類知識,于他們而言,更多的依據自身工作以及從外部獲取的一定局限信息來對孩子進行教育。而這并非職業規劃教育,并將剝奪大多數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權利。另外父母的過度介入導致大學生缺乏自主意識,對父母極度依賴。家長為了保險起見,要求孩子進入政府機關、高校等地工作,這種觀念致使大學生對自己缺乏準確的定位。因此,父母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片面理解將嚴重影響到學生對未來的規劃以及未來的發展。
(二)大學生內生性因素
從大學生的個人角度來分析,大學生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職業生涯規劃包括了很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等要素。
1.性格因素
對大學生而言,每個人都帶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大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從而找到合適自己的職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對大學生而言,精準的個人定位,以及對自身清晰的了解,明白個人的優勢與劣勢是最為重要的。充分利用個人性格特征中的優點,準確地進行定位并做出及時的選擇,把自身的價值與潛能進行最大化地挖掘與開發。反之,將無法了解自己,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產生消極情緒,影響未來發展。
2.思想道德因素
思想道德的建設對當代大學生尤為重要,面對當代社會的高速進步和發展,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也將遇到嚴酷的挑戰和考驗,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可以豐富和拓展大學生在自己心目中的精神世界。大學生樹立良好道德品質將會提升他們的職業態度;幫助大學生自覺地衡量與矯正行為,使崇高而正直的品質得以弘揚。大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與正確的職業態度;同樣也需要高校進行對大學生的教育培養,提升大學生的職業修養。通過理論和思政課程來樹立廣大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學生更加從容的面對現實社會。
(三)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因素
1.師資隊伍因素
傳道受業解惑是教師存在的意義。而高校職業生涯規劃不完善的原因,也表現在其師資隊伍的嚴重匱乏。部分高校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師寥寥無幾,甚至部分教師在遇到學生反饋時,僅能依據個人教學經驗來回答學生的疑惑,而這將大大的影響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時的目標確立。進而使得部分高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并未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2.教育內容因素
教育的內容是基于特定的社會需求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教育選擇設計,有目的地傳授給學生的概念和知識技能。職業生涯的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并且有效的系統性工程,為保障其能有效的開展自我的職業生涯計劃,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是必備條件。高校如果沒有統一的大綱,只是空洞介紹理論,課程內容將變得空泛,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出現應付交差的情況。因此,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能使大學生有效地快速地對自我的職業生涯規劃或建立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教師。
(四)影響涉農專業大學生思考職業生規劃的特殊因素
1.農業學科具有特殊性
農業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作為一門培養高水平農業技術人才的學科,所學知識比較專一,知識集中于農業領域,針對性強。學習內容比較枯燥,大學生需要參加相關涉農專業實踐,必須擁有扎實的基礎。農業學科是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學科,周期性長。重大的學科成果需要較長的研發時間。其次,農業學科具有漸進性的特點,農業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積累的過程。隨著國家對于農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業學科建設的政策,涉農專業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進一步受到關注。隨著我國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農業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涉農專業大學生對農業的觀念開始發生改變,學生將逐漸改變原來的傳統觀念,并潛移默化影響了所學涉農專業。伴隨著蓬勃發展的趨勢,農業就業范圍變得越來越廣泛,社會地位和聲譽也在不斷提高。
2.涉農大學生就業環境具有特殊性
農業高校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農業專業的就業領域更加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與技術支持。相對于其他專業,農業的資金支持較為單一,社會資本注入比較匱乏。農業經濟因受到生長周期與自然環境的影響,培育成果周期長。其次,農業行業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保障薄弱、體力勞動比重大等特殊性因素,使大眾對其認可度并不高。另外,高校在招收涉農專業學生時還存在學歷層次不齊、高校招收規模與社會的實際需求不協調等外部環境影響。
盡管隨著社會發展,國家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政策也隨著增多。但是依舊有少數大學生對農業工作者的看法停留在“文化層次低、缺乏技術、工作難度小”的印象中。此外,較低的社會工作地位以及薪酬福利待遇使得部分涉農專業大學生在畢業后寧可從事非相關專業,這將提高學校的培養成本以及增加農業行業人才的流失。
參考文獻:
[1]周宏巖,蘇文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7
[2]趙北平.大學生職業指導方法論[M]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3]陳磊,張曉敏,黃利梅,等.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