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玲 林立群 陳宜
摘 要: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框架,以150篇WHO在2015年到2020年發布的疫情英語新聞及對應的漢語譯文為研究對象,從語義、詞法和句法研究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過程中符合語言維、文化維及交際維三個維度轉換的翻譯策略,以達到翻譯文本的最優化,為此類新聞的漢譯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三維”轉換; 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147-002
一、引言
疫情英語新聞報道是人們獲取國際疫區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在傳遞疫情信息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對其進行漢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研究以搜集到的150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5年到2020年(網址:https://www.who.int/zh/,網站可切換中英文)發布的疫情英語新聞及對應的漢語譯文為研究對象,以生態翻譯學作為理論指導,借助其翻譯方法——“三維轉換”,研究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過程中符合語言維、文化維及交際維三個維度轉換的翻譯策略,旨在為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提供借鑒。
二、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概念
生態翻譯學由胡庚申提出,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1]。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2]。然而正如胡庚申提到的,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互相關聯,不能將三者完全分裂開來,這一點在接下來的譯文分析中也有所體現。
三、從三維轉換角度分析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研究
(一)從三維轉換角度分析語義翻譯技巧
1.理解中的選義
在科技英語詞匯體系中,雖然有很多一詞一義的專業詞,但是一詞多義的半技術詞出現的頻率更高[3]。醫學英語屬于科技英語范疇,疫情英語新聞中也包含大量醫學半專業詞匯,因此,在醫學英漢翻譯中,易出現錯選含意的現象。而疫情英語新聞漢譯的目的主要是向目標讀者傳遞疫情信息,涉及到大量醫學知識的傳播,因此,譯者在翻譯疫情英語新聞時,要在交際維度做出主動選擇,對醫學半專業詞匯的選義要準確得當,使譯文實現準確傳遞原文醫學信息的交際意圖。
例1: Most of these cases are primary cases with exposure to infected dromedary camels or consumption of their raw milk, which is the most likely source of their infection. (from WHO, 2020.4.23)
譯文:這些病例中大多數為與受到感染的單峰駱駝存有接觸或食用過其生鮮奶的原發病例,后者最有可能屬于病人感染源。(摘自WHO,2020年4月23日)
如果不考慮醫學英語的交際語境,“primary cases”很容易翻譯成“主要病例”,而在醫學語境里,它是“原發病例”的意思。“primary cases”僅適用于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傳染病,指首先將疾病帶入人群的人。因此,如果僅從字面上進行翻譯,不符合醫學英語的交際語境,造成誤譯,達不到交際目的。為避免讀者對原文的誤讀,譯者在理解交際語境的前提下選擇了醫學半專業技術詞的正確釋義“原發病例”,準確傳達出原文的醫學信息,實現交際意圖,符合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
2.表達中的選詞
英漢語表達習慣不同,漢語比英語的表達更注重四字結構的使用。至于科技翻譯中可否運用“四字格”,實踐證明,不但可用,而且有時非用不可,關鍵在于要忠實于原文[4]。在疫情英語新聞漢譯過程中,譯者要適應譯入語的語言和文化特征,做出適應性轉換,在適當的語境下利用四字格來達到更佳的信息傳達效果。
例2: These diseases will come roaring back if we do not vaccinate. (from WHO, 2019.12.10)
譯文:如果我們不接種疫苗,這些疾病將卷土重來。(摘自WHO,2019年12月10日)
“come roaring back”是英語中的習語,意思是“become very successful or active again”。根據英語習語的含義譯者選擇了與該英語習語在意義上相近的漢譯習語“卷土重來”實現了與原文信息的等值交換。“卷土重來”包含對中國歷史典故的概括,比喻失敗之后,重新恢復勢力,在漢語具體語境中含有一定的貶義。從交際維度來看,這里用四字成語“卷土重來”有力地反映了疫情報告的嚴峻性,更好地適應了原文,使讀者感受到當前疫苗接種任務的緊迫性,并傳達出了疾病的頑固性,做到了交際意圖的選擇性轉換。從文化維度來看,漢語四字成語的使用保留了中國文化特性,符合漢語文化中“以偶為佳”的審美要求,使讀者可以感受到目標語文化的親近感,享受閱讀過程,因此,漢語四字格的使用貼近譯入語文化環境。從語言維度來看,譯者使用漢語慣用四字結構的表達,更貼近譯入語的語言習慣。因此,在這類新聞的英漢翻譯中,譯者在具體語境中巧用四字詞,可以達到翻譯生態環境的平衡。
(二)從三維轉換角度分析詞法翻譯
1.增詞譯法
譯者在進行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時,面對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因此應根據不同的翻譯生態環境主動進行適應選擇。在英譯漢翻譯實踐活動中,為了便于譯入語讀者理解,在適當的語境下,譯者有必要選擇性地增加信息,使譯文合乎語法和表達習慣要求。
例3: Cases in Edo state have declined after a reactive vaccination campaign in late 2018. (from WHO, 2019.12.17)
譯文:在2018年底開展反應性疫苗接種運動后,埃多州的病例數有所下降。(摘自WHO,2019年12月17日)
英語中使用較多的是名詞和介詞,而漢語中使用較多的是動詞。譯者選擇在譯入語中的名詞短語“反應性疫苗接種運動”前增加動詞“開展”,將“after a reactive vaccination campaign in late 2018”翻譯為“在2018年底開展反應性疫苗接種運動后”,適應了漢語多用動詞的生態環境特征,使得疫情新聞中事件描述完整,句子表達更加完整,符合語言維度的轉換。所以,為了實現語言的生態平衡,譯者在翻譯時應意識到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根據中文表達習慣的需要,在名詞前增加動詞,實現語言維的轉換。
2.省詞譯法
在漢譯英翻譯實踐活動中,如果將源語的特點原封不動地帶入譯入語,有可能會不符合譯入語語法規則和習慣表達,因此,在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過程中,譯者要考慮到英漢語言生態環境的不同,在適當的語境下需要省略一些語言表達,從而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
例4: Although this indicates two generations of local transmission within Mwenga, the new cases are individuals who were under surveillance, and they were able to quickly receive care when they became ill. (from WHO, 2019.8.29)
譯文:這表明Mwenga發生了兩輪本地傳播,但新病例是受到監測的個人,患病時能夠迅速得到醫護。(摘自WHO,2019年8月29日)
原文中“they”在“they were able to quickly receive care when they became ill”兩個句子中充當主語,且都指代前一句提到的“individuals who were under surveillance”,如果譯者將源語逐字對等植入譯入語當中,翻譯成“他們患病時他們能夠迅速得到醫護”,譯文將顯得拖泥帶水,降低讀者接受度。根據漢語習慣,前句出現一個主語,后句如仍為同一主語,就不必重復出現。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將人稱代詞“they”省略,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做到了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
(三)從三維轉換角度分析句法翻譯技巧
1.轉態譯法
醫學英語文本的特點是廣泛使用被動語態[5]。通過分析疫情英語新聞,發現該特征在疫情英語新聞中也有體現。一般來說,英語比漢語更多地使用被動語態。因此,為了更好做出適應和轉換,譯者有必要對英語被動句進行轉換,把原文信息用譯入語的使用習慣表達出來,實現語言維的轉換。
例5:No clusters were reported. (from WHO, 2015.4.15)
譯文:沒有報告發生聚集病例。(摘自WHO,2015年4月15日)
漢語在表達上多用主動語態,英語多用被動語態。漢語句子可以沒有主語,而英語沒有主語則會出現語法問題。上述例句中到底是由誰發出的報告沒有說出,也不必說出,讀者關注的是有沒有發生集聚病例這一事件,而不是對施事者的關注。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進行了適應性轉換,將上述被動句轉換成了漢語主動句,且沒有主語,適應了譯入語生態環境中漢語多使用主動語態的特點,符合漢語不一定要有主語的語法規則。所以譯者在翻譯時,把握了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成功實現語言維層面的轉換。
2.換序譯法
醫學英語文本中經常使用大量的定語從句,使信息表達得更全面,結構更緊湊。通過對疫情英語新聞的分析,發現此特征在疫情英語新聞中也有體現,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對源語語言形式做一些適應性轉換,對原文的詞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譯入語句式表達習慣,實現語言維層面的轉換。
例6: HIV prevention and testing services are not reaching the groups that need them most. (from WHO, 2020.7.06)
譯文:艾滋病毒預防和檢測服務沒有惠及最需要這些服務的群體。(摘自WHO,2020年7月6日)
中文修飾名詞的成分常放在名詞前面,而英文的修飾性從句恰恰放在后面。譯者在翻譯時考慮到了漢語語言生態環境的特點,對譯文進行了定語從句換序,將定語從句“that need them most”譯成帶“的”的定語詞組,根據漢語表達習慣,選擇將該定語詞組放在被修飾詞“the groups”之前,將其翻譯為“最需要這些服務的群體”,營造了符合漢語語言習慣的生態環境。因此,譯文根據英漢語言定語位置的不同,對句子進行語序調整,實現了源語和譯入語在語言維度上的轉換。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在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過程中,從三維轉換角度分析語義翻譯策略來看,譯者結合醫學語境,選擇精準的醫學半專業技術詞釋義達到了交際維度轉換的效果;其次,從詞語的表達選擇上,在某些語境中巧妙運用具有中國語言和文化特點的四字格,達到了三維轉換的效果。從詞法翻譯的角度來看,增譯和省譯的翻譯策略符合語言維度的轉換。從句法翻譯的角度看,將英語被動句轉換為漢語主動句,調整句子語序,符合語言維層面的轉換。因此,譯者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要對翻譯生態環境做出適應性轉換,選擇符合三維轉換的翻譯策略,使得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和文化生態環境,更好地向讀者傳遞疫情信息。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名稱:生態翻譯學視角下世界衛生組織疫情英語新聞的漢譯研究,項目編號C2020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06):11-15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02):5-9
[3]韋孟芬.淺析科技英語翻譯的詞義選擇[J]中國科技翻譯,2015(01):1-33
[4]馮樹鑒.“四字格”在譯文中的運用[J]中國翻譯,1985(05):19-22
[5]李雯倩,李紅海.文本類型學視角下的醫學英語翻譯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3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