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嘯軒
摘 要:公益報道作為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既要具備新聞價值,又要達到公益效果。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公益報道的支持,同時,公益報道成為了一個新的新聞領域。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的公益新聞也應當在反思自身問題的同時找尋自己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公益報道;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發展; 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155-002
公益報道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定義,大致是媒體對包括慈善在內的關于救助弱勢群體,動員社會大眾參與公共事業的報道的總稱。為了使媒體能夠更好地對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支持,本文結合了全媒體時代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更新,在這樣的理論支持下為公益報道探尋一條新路徑。
1.我國公益報道的發展及現狀
1.1我國公益報道的發展
公益報道的發展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1]。在這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伴隨著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所以,媒體行業的發展是我國公益報道的內在驅動力[2]。
我國對于公益報道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自我國古代開始人們就開始注意到對于公益觀點的傳播,在《論語·雍也》中就記載了孔子的公益觀:“君子周急不濟富[3]。”在媒體尚未完全成為大眾傳播主要載體的時候,人們對于公益報道信息的獲取渠道主要來源于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消息靈通,對于公益報道的關注使得公益報道的實踐主體得以被大眾傳播。近代大眾傳播的開始,報刊的出現,為公益報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4]。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的出現拓寬了傳播渠道與豐富了傳播載體,許多公益網站應運而生,人們對于慈善領域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新媒體為公益報道的傳播灌注了新的生命力[5]。
平面媒體對于公益新聞的理性與合理的報道奠定了其在這一領域的統治地位,同時也貫穿于公益報道的發展[6]。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報紙就出現了公益報道的雛形,例如香港的《大公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希望工程這一公益項目發起,許多主流報刊對之進行了跟蹤報道,一直延續至今。2008年被稱為我國的“公益元年”,汶川地震與南方雪災等自然災害喚醒了人們的公益意識,報刊對于公益報道的質與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直至今日,公益新聞宣傳隊伍不斷壯大,報刊等平面媒體仍然占據主流地位。2020年新冠疫情中,官方、媒體、公益組織協同進行防疫宣傳,有效調動了全國的公益力量,為風險地區民眾輸送物資,將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以公益報道的形式記錄下來,也強化了隔離在家中的民眾的防疫知識,在防疫報道中見證了疫情逐步被控制的過程與全國人民的偉大付出。
1.2我國公益報道的現狀
首先從內容上來看,宏大的景觀社會豐富了公益的內涵,媒體在報道公益事件的時候,不再僅僅只是聚焦于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與生活,也關注著社會的每一孱弱之處。慈善這一社會行為已經擴展到教育事業、人權問題等領域。這種內涵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我國公益報道內容的多樣性[7]。
其次,融媒體時代下,傳播技術更新速度十分之快,豐富了傳播渠道。平面媒體與新媒體取長補短,報道形式的創新層出不窮,公益報道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成為了一個逐漸發育壯大的領域[8]。新冠疫情期間,丁香園平臺通過整理新聞媒體、政府電視臺以及國家和省級衛生機構的報告數據,實時展示了疫情的數據。在大數據、算法以及5G等技術的支持下,公益報道更加具有了時效性,使人們能夠及時收到公益咨詢[9]。
公益報道兼具公益性與新聞性,媒體在公益報道中擔任了多重角色,我國的媒體在報道公益新聞時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根基,隨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探尋著公益報道的新路徑[10]。
2.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公益報道
2.1全媒體環境下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要求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出了新的發展需求。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這樣的根基之下,“人民傳播”是全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核心部分[11]。
其一,全媒體時代新型的傳播氛圍降低了傳播的門檻,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同時也是傳播主體,受眾對于新聞的判斷影響著社會輿論的形成。
其二,全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形式不斷創新,但新聞報道的目的是聚焦民生與反映社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12]”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現代化提出了要求。
其三,內容是新聞報道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新聞內容的真實客觀、公正可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變的要求[13]。
2.2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下我國公益報道新要求
全媒體時代的大環境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得到了理論更新。
第一,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中所體現出的人民性,公益新聞也應當調整自己的報道策略。深化人民性的深度需求也就要求公益新聞的生活化與大眾化。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急劇轉型的時期,新聞事業的終極目的應當是服務人民[14]。公益報道中的公益性契合了人民性這一特點,公益性是人民性的最直接體現。
第二,上面的論述中提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填補了群眾傳播素養這一空白,群眾的傳播素養包括傳播主體的價值判斷及受眾的響應程度[15]。
第三,公益報道的直觀呈現方式依舊是新聞。新聞以宣傳為手段,反映了生活中的社會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闡述了對新聞傳播的基本看法,我國的公益報道應當一方面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另一方面隨之發展,在報道時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量體裁衣[16]。內容與形式相互協調推動,生活化的報道形式、真實性的內容篩選,這是從新聞形式與內容上對公益報道提出的新要求。
3.我國公益報道發展新路徑
我國的公益新聞在報道時仍存在著許多弊病與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公益報道這一領域的發展,我們在分析這些問題的時候,要牢牢緊扣住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探索出一條適合公益報道發展的新路徑。
3.1轉變媒體角色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公益報道中,媒體大都擔任著報道者的角色,且難以劃分私益與公益的界限。報道者即站在與客觀事物保持一定距離的角度,冷靜客觀地對事件的過程與真相進行還原與傳播。媒體擔任報道者的角色,是由當時的客觀環境與工作模式決定的。報道者與組織者的雙重身份是全媒體時代下媒體報道公益時的顯著特點[17]。
許多人對媒體這樣的角色轉換提出了質疑,央視著名媒體人白巖松認為:“從短期看,媒體通過自身工作機制到公益活動中來的時候,是有利于公益報道的發展的。但是,從長遠去分析是不利的,媒體應當與這樣的社會運動中保持距離,公平的平臺的搭建十分的重要,同時,媒體應當在公益活動的報道與發展時對新聞與事件進行有良心的選擇。”誠然,許多的媒體在這樣的雙重角色中無法在具體事件中準確定位自身的功能與角色[18]。
媒體應當與公益組織進行合作。媒體在做好本職報道工作的前提下向社會公益行為伸出援助之手,大眾傳媒具有十分強大的影響力,媒體的社會角色應當是宣傳與報道,而不能本末倒置。
3.2重視公益報道過程中的人性
新聞的專業主義要求媒體工作者秉持公正、公開、公平的立場,保證受眾的知情權與接近權。而公益新聞記者采訪時通常為了追求新聞的現場性與及時性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尊重與人性。例如在汶川地震發生后,許多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災情的報道。但是在許多記者報道的過程中,為了完成對現場真實的報道,在救援人員對壓在建筑物下的災民進行救援的時候進行采訪。甚至有的災民剛剛被救出,躺在擔架上時對之進行連珠炮似的發問。這樣的記者不僅干擾到了救援人員的救援,也沒有考慮到受訪者的心理。
公益報道應該遵循客觀及時的準則,但是,任何形式的公益報道都不應該為了追求報道的效果在過程中喪失對人的尊重,凌駕與人性之上。這一點也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人民性這一要求。考慮到公益報道中受訪者的處境,感同身受地對之進行采訪,同時保持最基本的尊重,是今后我國公益報道中新聞記者應恪守的底線。
3.3建構行業媒體
公益新聞由于其的社會責任,作為新聞報道的一個部分,又有其特殊的運行機制與價值。我國的公益報道在新聞性上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內容同質化是在報道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一,例如現今主流媒體對身邊“最美人物”“身邊的好人好事”等千篇一律形式的報道。其次,我國的公益報道在新聞的真實性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下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公益報道。為了傳播公益的效果,報道的內容存在虛假與捏造的情況。例如“冰花男孩”事件,讓媒體重新審視公益報道的及時性與真實性這一對矛盾。我國的一些公益報道也缺乏深度,在注重娛樂性時忽略了新聞的可讀性。例如許多新媒體平臺對“冰桶挑戰”這一公益事件的報道,因為其傳播中的名人效應與作秀炒作,而最后導致受眾關注的偏移,使許多受眾并不知道該活動旨在讓更多人知道被稱為漸凍人的罕見疾病。
公益新聞在全媒體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使公益事件的傳播更加簡單與便捷[19]。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也應當構建起相匹配的行業媒體,使公益報道更加專業化。公益行業媒體的建立依賴于媒體專業素養的提升。努力將公益報道做成獨立的新聞品種,形成專業化的公益報道,培養專門的公益記者人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以上的一系列問題。
4.結語
公益報道是一個尚未成熟且有待于發展的領域。公益事業離不開媒體的專業化報道,媒體的報道同時又可以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對公益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探尋這些新路徑的同時,也是為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者和社會文化的引領者,理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呼吁公益司法保護致力于從宏觀上推動整個公益報道發生變化。
指導老師:周阿根教授
參考文獻:
[1]陳長松.“時間完勝空間”——對“用時間消滅空間”信條的新聞傳播學再思[J]編輯之友,2020(10):67-73
[2]蔡雅雯.網絡空間中負面題材報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東南傳播,2018(10):142-144
[3]高云.《廣異記》標志性被動句研究[J]漢字文化,2021(10):10-11
[4]聶宇飛.設備鏡像:對數字時代中受眾商品的新思考[J]東南傳播,2020(12):95-97
[5]顧若言,周阿根.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新路徑——從“群眾辦報”到“人民傳播”[J]東南傳播,2018,(8):27-29
[6]高云,周阿根.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淘寶直播間消費的狂歡[J]新聞知識,2020(06):54-57
[7]顧若言,周阿根.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東南傳播,2018(12):74-75
[8]潘寧.互聯網沖擊下傳統紙媒的深層變革探究[J]東南傳播,2019(06):17-19
[9]殷文.擴散與反轉:馬克思主義在市民階層的傳播——以《申報》為中心的內容分析(1919—1937)[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9,7203:5-19
[10]尤旖蕓.傳播學視角下的我國禁毒類公益廣告[J]新聞知識,2019(03):69-71
[11]欒佳慧,周阿根.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新路徑——從“群眾辦報”到“人民傳播,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網絡古風音樂文化傳播研究[J]漢字文化,2020(19):161-162
[12]中國政府網.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15
[13]張曉茜.論當代傳播媒介的發展對女性審美的影響[J]漢字文化,2020(08):189-190
[14]張瑜,衛欣.網絡微影像:互聯網時代的影像新形態[J]東南傳播,2018(10):105-107
[15]賈劼晗,周阿根.試論傳播學視域下新媒體對城市形象構建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9(07):215-216
[16]劉露,陳昱潔.網絡時代青年群體的審美異化研究[J]大眾文藝,2018(16):225-226
[17]潘寧.鑲嵌、創意、互動:三個層面看信息流廣告的傳播策略——以微信朋友圈為例[J]漢字文化,2019(15):178-180
[18]臺雪純.淺談公益廣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J]戲劇之家,2019(28):191-193
[19]吳靜怡,吳妍,王昱碩.大學生微公益認知與參與現狀研究[J]東南傳播,2018(0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