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韻
摘 要:隨著新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視頻平臺層出不窮。網絡評論形式多樣化,彈幕則成為各大平臺不可或缺的評論機制。本文將以B站的影視作品以及影視剪輯為例,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彈幕的流行:彈幕的興起與發展、彈幕受眾行為的驅動因素以及存在問題和引導策略。
關鍵詞:彈幕; 受眾行為; 驅動因素; 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2.9?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205-002
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寬松的文藝評論環境。人們對于影視作品的評論,逐漸打破權威,擁有了較大的話語權。與此同時,彈幕的出現,形成了沉浸式互動評論的新風尚。出現了以彈幕為特色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其他視頻平臺也不斷豐富彈幕機制。彈幕受眾從原本的小眾群體延展到現當下的全民吐槽,呈現出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
一、彈幕的興起與發展
彈幕一詞,興起于日本網站NICONICO。起初NICONIOC只能通過盜鏈獲取YouTube上的視頻,不過卻多了一項用戶可以加上留言與字幕的功能,這便是彈幕的雛形[1]。緊接著又被引進國內,國內彈幕興起于AcFun。經過進一步升級,出現了Mikufans。與先前的Acfun不同的是,它是以視頻為主,保留相關彈幕功能,這便是B站的前身。至此,國內沉浸式互動評論的新時代來臨。
B站開啟了視頻即時評論的先河,這是最初B站能夠快速發展的最大優勢。B站的彈幕特色滿足了當下的娛樂需求,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商業價值不斷提升。各大視頻平臺也紛紛效仿,開啟了類似的彈幕功能。騰訊于2014年推出彈幕功能,隨后愛奇藝、芒果TV等視頻平臺也緊隨其后(年份推演是根據微博發表的關于彈幕的第一條微博的時間),彈幕視頻蓬勃發展,并成為網絡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現象。
二、彈幕受眾行為的驅動因素
(一)主觀因素
1.狂歡化情緒的宣泄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就提出了狂歡的相關理念??駳g化理論由三個基本概念構成:狂歡節,狂歡式以及狂歡化。三者緊密聯系??駳g節是歐洲歷史悠久的節慶活動,其主要精神表現為消除距離、顛覆等級、平等對話、自由坦率、戲謔褻瀆諷刺[2]。而狂歡化作為一個文化類別的衍生,深深地根植在古老的狂歡節中,強調了民間的詼諧文化,對傳統權威的解構以及自由平等??駳g化張揚人生命存在的自由形式,用鮮明的平民意識與非精英意識打破人類文化傳統中的等級制度[3]。
彈幕充分體現了狂歡化的特點,人們可以打破各種桎梏,讓自我得到真正地顯現。對于現實社會來說,狂歡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形態。狂歡中,人們所有的行為舉止和心理體驗都與日常生活大相徑庭。人們在觀看視頻時,由于是匿名發表彈幕評論,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社會身份的束縛。所以彈幕受眾在觀看視頻時,看到和自己內心想法一致的彈幕,往往會加以認同,形成“刷屏”的壯觀場面。從個人的情緒發泄轉變為一個超越時間、空間和身份的狂歡。
2.使用與滿足形成的參與感
國外的研究指出,用戶生成的媒介(UGM)使用者主要從三種途徑中獲得滿足:消費內容、參與其中、生產新內容[4]。從這三個方面便可以分析出人們對彈幕的使用需求以及滿足度。首先是消費內容,這是最基本的需求滿足。人們在觀看視頻時,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即消費視頻內容。其次是參與其中,這也是彈幕最大的特點。彈幕引入視頻播放,導致了傳統觀演關系的變化:受眾由被動觀看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中心式的“傳-受”模式被消解[5]。由于彈幕是即時看,即時評論,且人們的評論會呈現在畫面上。這會營造出一種彈幕受眾所發的彈幕和影視作品構成整體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彈幕受眾的參與感。最后是生產新內容,這個特點體現了彈幕內容的創造性。有一部分彈幕受眾在觀看視頻時所發出的內容,往往是對某個片段夸張的表達,讓人印象深刻。例如《甄嬛傳》中,甄嬛表演驚鴻舞,沈眉莊彈琴,安陵容唱歌。就有過這樣的彈幕:后宮S.H.E出道。這也是對影視作品的二次生產,彈幕出圈,也會對影視作品起到反向推銷作用。
3.虛擬社區構建帶來的歸屬感
虛擬社區是指由網絡衍生出來的、因眾多網民在電子網絡空間上進行頻繁的社會互動所形成的具有的文化認同感的共同體及其活動場所。無論是誰,觀看視頻時,總會有自己的主要興趣傾向,會對某一類視頻有極大的興趣。這也就使得與他觀看同一類視頻的彈幕受眾在一同觀看視頻時,形成一種共同的虛擬的興趣共同體。在這一個虛擬社區里,他們會彼此認同,形成自己的亞文化,尤其是二次元這種小眾文化群體。這種處于主流文化之外的極具叛逆、顛覆性的動漫亞文化在傳統傳播渠道上無法得到發展空間[6]。但是在彈幕所營造的虛擬社區當中,他們可以完成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在和諧的評論氛圍下,找到歸屬感。在對自己的評論點贊中,收獲認同感。B站還可以顯示共同觀看人數,這一點對于小眾愛好者來說,是自我歸屬感的一大確認。
(二)客觀因素
1.時代變遷
時代變遷是彈幕崛起的因素之一。世紀之交,網絡的興起,為更多大眾文藝批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現實的空間在網絡上得到了空前的擴大。“博客”之后的“跟貼”評論使得文藝批評與大眾的互動成為可能,大眾與權威的對話得以實現,也使大眾文藝批評有了更為深入的討論空間。影視作品、各類視頻的評論逐漸泛民化。傳統權威逐漸解構,人們對文藝作品的評價不再依賴權威評論。既定的大眾文藝批評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那勢必會催化新的互動方式。彈幕作為沉浸式互動評論的有效表現形式,逐漸走上時代舞臺。
2.市場選擇
彈幕蘊含的市場選擇方向也是彈幕興起的因素之一。在如今“大眾評審”的網絡時代,彈幕的整體評論方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影視作品的大眾認可度。因此影視作品的消費行為依賴于彈幕評論在其他媒介平臺傳播的效果。特別是基于社會化媒體與現實的聯結功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將作品口碑轉化為經濟價值,從而促進市場的變化與發展[7]。彈幕內容反映了觀眾需求,觀眾的需求就是影視作品的制作方向。因此,彈幕的主要內容方向顯示著一部劇的口碑基調,對于一部劇的潛在客戶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奥啡恕迸既淮蜷_一部作品,看或不看,視頻開頭的彈幕評價起著很大的引導作用。電視劇的出品方甚至會采用“刷水軍”的行為,來吸引更多的觀眾。因此,彈幕作為一種市場選擇的反映,自然會被后方資本無形的推動并加以發展。其問題也需要我們警惕。
3.新媒介的出場
最初的人們觀看影視作品往往是通過電視機,電視機具有嚴格的議程設置,傳播空間相對固定,傳播過程缺乏互動。但是手機的智能化,以及電腦的便捷化,打破了這種議程設置。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觀看視頻,習慣性地利用一切碎片化時間來觀看影視作品。而各大視頻平臺為了順應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滿足人們碎片化觀看的樂趣,手機app的開發應運而生,與此匹配的彈幕式評論也快速發展。所以,新媒介的出現,也會促使人們選擇更加便捷化的評論方式。
4.彈幕自身特點
彈幕自身的特點,使其在與其他評論機制的競爭中,成為網民的首選。主要是匿名性,及時性,易讀性。首先是匿名性,在視頻界面發表評論與視頻下方發表評論有一個最大的區別,那就是公開性與匿名性。由于發表彈幕時,并不會顯示個人賬號信息。因此受眾可以打破身份桎梏,實現情緒宣泄的心理訴求。其次是即時性,彈幕受眾在觀看視頻時,可以即時針對感興趣的片段進行評論,做到觀看與評論的同步。除此以外,彈幕內容的發表者和觀看者在進行虛擬互動時,彼此“心照不宣”,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觀后體驗。最后是易讀性,彈幕的流行,還在于它自身的文字特征。彈幕在中日兩國較為流行,主要是因為意音文字自身的可讀性,相對于英文字母來說更容易攝取。所以人們可以一邊看視頻內容,一邊觀看彈幕,極大的增加了趣味性。
三、彈幕受眾行為所存在問題及引導策略
彈幕作為一種虛擬形式的互動,它的潛在問題不能忽視。首先,彈幕狂歡所帶來的暴力交鋒,即網絡上的語言暴力。由于彈幕并沒有完善的管理機制,加之彈幕的匿名性,導致人們的情緒宣泄不受任何管控。任何情緒都會被隨意一句彈幕內容放大,嚴重的會造成網絡暴力。常見的便是對影視人物的評價上升到針對演員自身,抑或者是對影視人物行為進行爭論卻上升到人身攻擊。其次,碎片化獲取信息。彈幕行為往往是針對一個片段,是碎片化的。例如B站的影視作品剪輯都是片段,短則一兩分鐘。長此以往,雖然我們的片段記憶深刻,但是卻無法把握系統和整體。延伸來說,對我們構建知識體系,長時間的思維專注以及生活方面的整體認知等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第三,影像與文本彈幕的不協調性。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大量的彈幕會覆蓋在影視畫面上,從而造成觀影的不便,例如人們常常提到的彈幕刷屏。這一點B站的部分視頻能夠做到有效改進,但總的來說還是沒有突破。這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阻礙。最后,觀影順序引起的話語權的優劣勢。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彈幕中的劇透,對于劇情走向的提前預告。由于影視作品在視頻平臺并不是直播,人們觀看視頻并不是同一時間,自然彈幕也不會同時發,這就會造成先后觀看,發彈幕會透露后面的劇情,就是我們所說的“劇透”,這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觀看體驗。
所以,彈幕要想繼續發展,就必須從多方面加以改善。首先,要逐漸完善彈幕的屏蔽機制。現在各大視頻平臺都已經推出了類似功能,設置相應的屏蔽關鍵詞,對于一些彈幕受眾自身不喜歡或本身違禁的詞匯進行屏蔽,對彈幕環境進行一定的凈化。但是對文字的智能攝取和識別還是有待改進。其次,平臺還要對發布不良彈幕的用戶進行追蹤,予以警告和注銷賬號的懲罰。這一措施目前實施還相對困難。每一天發表的彈幕條數量浩如煙海,做到即時管控有較大難度,要善于利用舉報機制,對用戶舉報的彈幕進行審查和封禁。最后,對于彈幕受眾自身來說,雖然隱藏在彈幕之后,可以恣意地宣泄情緒,但是仍然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做一個有媒介素養的積極能動的受眾。
參考文獻:
[1]彈幕視頻為社么火了[DB/OL]https://www.sohu.com/a/26904738_114965
[2]張素玫.對話與狂歡:巴赫金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J]當代文壇,2005(05)
[3]孫磊.西方文論關鍵詞:狂歡化[J]外國文學,2018(03)
[4]陳志娟等.狂歡與理性:青年群體彈幕使用研究——以網絡綜藝類節目《創造101》為案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9(11)
[5]王蕊等.走向大眾化的彈幕:媒介功能及其實現方式[J]新聞記者,2019(05)
[6]馬緣園.新型視頻分享方式的傳播特點與發展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2)
[7]黃可.新媒介環境中電影網絡口碑影響機制分析[J]當代電影,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