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臻

從無到有、從逐步建成到全覆蓋、從0到“2家6站10點”,閔行區華漕鎮“家、站、點”代表履職平臺布局已實現了“連點成線、織線成網”的設計初衷。為使華漕的“家、站、點”既有“軟實力”,也有“硬支撐”,鎮人大不僅在線下實體下功夫,更在線上服務上花心思。
建立線下實體站點,拓展代表履職陣地
華漕鎮人大把現有資源與鎮域內的社會組織資源共享共用,形成三級代表進“家”、到“站”、赴“點”開展聯系人民群眾、收集意見建議和開展調研座談等聯動機制。“家”內不僅有最早建成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工作小組團隊,還有輻射2個大選區、7個小選區的代表聯系站,更有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吉玉萍的聯系點。每月25日開展的接待人民群眾、電話接受選民約見、各類監督視察調研和座談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家、站、點”資源集約和融合作用,方便鎮域內人民群眾“找代表”。
打造線上服務平臺,延伸服務“空間半徑”
定制選民聯系卡。建站初期,華漕鎮人大就為每位代表定制了印有代表姓名、職務、聯系方式和個人微信二維碼的專屬“選民聯系卡”用以廣泛發放,選民們可通過加微信、打電話、約見面等方式與代表“點對點”聯系。有一次,一位選民發現幸樂路(雙鶴浦—金輝路)道路兩側雜物肆意堆放、垃圾無人清掃,在第一時間通過“選民聯系卡”將實景照片與信息發送給紀文斌代表后,紀文斌隨即與相關職能部門聯系,短短半天就有效解決了該問題。
建立線上代表之家。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面對面”溝通成為越來越多群眾選擇的溝通方式。于是,華漕鎮人大在公眾號內籌建了線上代表之家,將其與履職服務系統充分融合,運用掃碼簽到即積分、參加活動即履職的管理方式,減輕了基層制作紙質臺賬的負擔。“華漕人大”微信公眾號上展示著代表的履職成果,選民可以查閱區鎮人大代表信息、實時了解人大工作動態、查看代表履職隨感與心得;同時它還是代表履職的電子檔案,便于代表隨時查看曾提交的建議、參會履職和會議述職等情況。
設置“選民直通車”。每月25日是固定接待人民群眾日,代表每月進站往往碰到的都是“熟面孔”和退休居民,反映問題較為單一。為構筑起代表聯系選民的“云服務”,華漕鎮人大在線上代表之家專設“選民直通車”專欄,對這一“盲點”進行補位:一是經實名注冊的選民將問題反映至線上后,可選擇一名人大代表負責回答,由其進行跟進及協調反饋,增加代表與選民聯系能動性。二是為代表開放“聯系選民”平臺權限,代表可根據履職需要自主安排聯系選民活動,并將活動內容以圖文形式上傳平臺,增強代表聯系選民的自主性。三是將代表進站聯系選民工作的前、末端移至線上平臺,形成“每月公告線上發布、答復內容線上公開”的固定工作模式,提升代表聯系選民的工作效率。
探索“流動”聯系站,實現聯系選區全覆蓋
為更好服務聯系站,方便選民就近找代表,華漕鎮在已建成固定聯系站的基礎上探索設置“流動”聯系站,通過站點巡回流動實現聯系選區全覆蓋。為便于站點流動,華漕鎮人大為每個聯系站定制了專屬的聯系選民工作箱,箱內統一配置資料冊、代表聯絡手冊、代表信息插片、聯系卡、臺卡、記錄本等。聯系選民工作箱的設置不僅突出了代表身份,提升了代表履職儀式感,更讓代表的聯系卡、臺卡不再散落在聯系站的各處,讓聯系站的臺賬有了標準化范本,讓選民的訴求有了“去處”,讓訴求的答復有了“痕跡”。只要選民有需求,聯系站不再受空間限制,“流動”的人大代表聯系站也實現了“拎包入住”的設計初衷,聯系站也真正“活了起來”。
華漕鎮人大用數字化賦能“家、站、點”工作,通過在深處用心、在細處著力,凝聚起代表常態化聯系人民群眾的共識,促使三級代表沉下來,履職動力強起來,“家、站、點”轉起來,工作成效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