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振英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項重大戰略決策事關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系統性變革,也是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而上海將所承諾的“碳達峰”時間整整提早了5年。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發展目標,要求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強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潔能源裝備設施更新利用和廢舊建材再生利用,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發展。具體到上海軌道交通行業,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上海地鐵仍將處于用電總量伴隨著運營里程持續增長的狀態。低碳未來的發展大勢要落實到操作層面,上海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再有作為。
一是突出立體、集約思維,提高交通用地復合程度,推動軌道交通車站與周邊輻射區域的站城融合。
通過將交通、商業、辦公、居住等多種功能深度融合于軌交站點,對車站站內空間、車站上蓋、配線上方空間等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通過實現通行便捷的車站出入口,安全流暢的人行通道,合理銜接的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大運量地鐵與機場、鐵路、中運量有軌電車、公交等便捷換乘,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引領的都市新生態。
尤其在將來的五大新城建設中,通過將軌道交通與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統一規劃施工,可以有效實現地下空間的集約化利用,解決傳統市政基礎設施管線敷設存在的問題,還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的反復開挖。
二是落實低碳、高效理念,加強清潔能源建設,推動“光伏+地鐵”綠色能源結構的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已逐步達到與常規能源成本相當的水平。上海軌道交通在探索綠色地鐵發展的實踐中,充分利用地鐵停車場大量的屋頂資源,率先布局光伏發電產業。由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時間曲線與軌道交通行業的用電負荷特性高度匹配,這使得地鐵光伏項目的本地發電和本地消納成為最佳組合。目前上海地鐵已經開發了十幾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建設項目,到今年年底,光伏建設規模將達到36MW,年發電量將達到3600萬千瓦時。隨著光伏產品技術的發展,市場逐步推出了適合于多種應用場景的光伏組件產品,隨著玻璃幕墻組件、光伏聲屏障組件、光伏瓦等產品已實現批量生產,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理念有望隨著光伏組件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而逐步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當前,軌交新能源的發展需要在建設項目源頭上主動規劃、主動挖潛,將光伏技術的應用納入建設導則,對于新建軌交停車場、高架車站等具備光伏開發條件的屋頂要做好技術預留條件,對達到一定面積規模的建筑物、構筑物的屋頂同步開展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逐步提高能源自給能力。
三是開拓、示范能源綜合利用項目,開啟軌道交通全壽命周期的綠色評價認證工作。
《上海市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能源互聯網項目的創新示范以深度融合、先行先試、因地制宜為原則。可通過聚焦光伏分布式發電、充電樁、儲能、微網等新興領域技術,在有條件的地鐵車站和車場基地等建設一批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以整合能源流、信息流等多種能源。
綠色城市軌道交通評價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城市軌道交通綠色化發展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要在地鐵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強化車站建筑節能、開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設、開啟綠色建筑評價(將綠色車站、綠色停車場甚至綠色地鐵線路等均納入認證評價體系中),對土地利用、單體能耗以及停車場環境生態等方面進行全壽命周期內的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職業環境健康等性能的綜合評價。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申通地鐵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兼上海地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