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學生在面對一些問題時,感情特別強烈,不考慮后果,這種缺乏理性的心理現象,俗稱魯莽。青少年的情緒控制能力尚在發展中,故需要成人的正確引導。筆者在工作中總結出了情緒控制四步法:冷靜舒緩,事件梳理,反思問題,自我提醒,引導學生洞察問題因果,理智面對問題,走出困境。
冷靜舒緩,穩定情緒
學生之所以會出現沖動行為,跟外界的強烈刺激有關,也和不良情緒長期郁積于胸無法排遣有關。此刻的學生語言出格,行為失當,嚴重破壞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此時,我們需要這樣做:
冷一冷。學生沖動的時候,教師切不可著急壓制。因為情緒沖動的人,內心極度緊張,身體如同小火山,會釋放巨大的負面情緒,分析能力快速下降,往往會誤傷勸解人。不過,負面情緒如疾風驟雨般,來得猛,去得也快。所以,首先要把沖動的人和刺激源隔離開來,讓人“冷一冷”。具體做法是:坐下來,喝口水,不理他,安全陪伴。坐下來,身體會松弛,心情也會隨之放松,情緒亦穩定下來;情緒激動容易口干舌燥,有經驗的教師會倒一杯水給學生,喝涼一點的水,能夠潤喉、潤心,穩定情緒;不理他,避免交流不慎而再度刺激沖動的人;安全陪伴,即學生在完全冷靜下來之前,教師在旁適時關注,避免再次出現過激行為。
緩一緩。冷靜之后,也不要急于溝通,緩的時間視學生個體冷靜需要的時間而定,一般是學生完全冷靜所需時間的兩倍。要讓學生覺得無聊,屢次欲言又止,緩一緩的時間才能結束。在學生緩的過程中,教師照常做自己的工作,改作業、備課等都可以,用余光關注學生即可。緩的時間過長,或是緩的過程中,教師找其他人聊天、開玩笑等,會讓學生覺得教師不嚴肅,對此事無所謂,認為自己剛剛的沖動行為沒有讓教師生氣,有的學生會誤以為沒事了,甚至偷偷溜走。因此,緩有時間要求,也需要陪伴教師的智慧,更有地點的要求,不宜選擇嘈雜的辦公室或教室,而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比如獨立的辦公室、心理輔導室、無人的教室、會議室等場所。
事件梳理,反思問題
學生情緒穩定后,教師就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回憶沖動過程,梳理事件細節,讓學生在“復盤”的過程中了解引起自己沖動行為的原因,“看見”自己的錯誤,進而反思。
說一說。學生情緒穩定了,教師要讓其闡述事件過程。容易沖動的學生一般有以下特征:缺乏幽默感,開不了玩笑;不善于表達,一言不合就發火,一沖動就動手;面對質疑、困難或挫折,容易反抗或泄氣;激動起來聽不進去任何勸告,有時事后又特別后悔。說一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效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機會,也提供了一個宣泄情緒的途徑。此時,教師只需安靜傾聽,讓學生持續表達,直到“詞窮”。回溯事件的過程亦是學生重新認識事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認為自己被教師理解,從而愿意接受教師的后續教育和批評。若是兩個或多個學生鬧矛盾,“說一說”需要遵循“一說一聽”的原則,就是一次讓一名學生說完,其他人認真傾聽,不管是否屬實,都不插嘴,待這名學生闡述完畢,另一名學生再說,傾聽的學生同樣不插嘴。教師的作用是維持這種狀態,直到所有當事人表示“沒什么再說的”。之所以采取“一說一聽”的方法,是因為這樣便于厘清事件脈絡,不會因學生的表述不同再度起爭執,而教師的適時參與,能使學生表達更清晰。
理一理。學生自我闡述,大多停留在自我認可層面,一般只會表達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很少有人會細說自己理虧的部分。如,在A學生和B學生打架事件中,A先故意捉弄B,于是B罵A,A惱羞成怒動手了,雙方扭打在一起。雙方闡述事件過程時,A會說,是B無緣無故先罵自己的;B會說,是A捉弄自己,還先動手。因此,教育者非常有必要根據學生的表達對事件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真實的脈絡,并與學生達成共識。理一理,是反思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看見”自己錯誤的重要途徑。有經驗的教育者,還會鼓勵學生對自己表達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讓學生從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事件的發生過程,明晰自己當時所處的場景,從而自我反思,承認自己的錯誤。
化解矛盾,明理和解
化解矛盾,需要直面矛盾點。大多數沖動的學生雖然知道自己錯了,但都會習慣性“甩鍋”,認為自己是被迫無奈的反擊。此時,需要對方有“歉意的表示”,才會明理和解。
道個歉,是化解矛盾的重要形式。學生之所以沖動,是因為感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和侵犯,如挖苦、侮辱等。很多沖突事件的當事人在反思后,雖然了解了自己的錯誤,但還是會把責任推給對方。因此,在化解矛盾的過程中,需要引導雙方相互道歉。教育者要善于使用“對,因為他這樣,所以你那樣;也因為你這樣,所以他那樣。那么,該怎么辦呢?”來直面問題。一般情況下,學生會表露自己愿意解決矛盾的想法,甚至有表達道歉的意愿,但也有學生會“心是口非”說“不知道”,更想讓對方先道歉。教育者要直面道歉問題,并遵循“先后輕重”的原則,由矛盾的挑起者先道歉,再讓問題變嚴重者繼續道歉,在“A故意捉弄B,B罵了A,A惱羞成怒動手”的案例中,A先道歉,B接著道歉,A再進行深刻道歉。
握個手,不僅是達成明理和解的關鍵禮數,更是促進關系融洽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達成和解后握個手、拍拍肩,甚至抱一抱,從表面上看只是一種友好形式,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肢體接觸方式對緩解孤獨、焦慮和壓力特別有效。研究表明,一個適當的握手或擁抱,會衍生出一種愛意、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于更坦誠地溝通。所以,關系好的伙伴經常勾肩搭背,就是因為這種肢體接觸所帶來的能量交換,是對良好關系的投資,促使情感融合與理解。曾有一位班主任對兩個因矛盾大打出手的學生進行了“懲罰”:要求兩名學生的手緊緊握著不松開。一個多小時后,兩名學生忍俊不禁,相互表示歉意,矛盾也煙消云散。
解決矛盾有一方完勝、同歸于盡、雙方融合三種基本形式。教育的意義是達成“雙方融合”境界,為此需要發揮教育的協調作用,而道個歉、握個手等肢體語言的跟進,能更快地推進矛盾雙方明理和解。
自我提醒,情緒自控
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在不滿、惱怒或碰到傷心事時,會將這些信息傳入大腦,形成神經系統的暫時性聯系,并逐漸構成一個優勢中心,使不滿者想的都是讓自己不滿的事,發怒者想的都是讓自己發怒的事,于是,愈發感到自己不滿和發怒是應該的,以致情緒失控,甚至失去理智。
沖動行為傷人、傷己,調動理智進行自我控制,需要教育者幫助學生完善自我。
提個醒。譬如,可以在自己認為較顯眼的地方貼上“淡定”小紙條,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沖動發火,特別是在與他人發生矛盾沖突時,能及時警示,還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不發火”“我可以克制”等,也可以在心里默背詩詞或文章等,使自己迅速從沖動情緒中解脫出來。當然,教育者也可以指導學生用“現象、原因、例子、后果”四個步驟的思考方式洞察問題因果。如小D被同學誤會了,非常沮喪,看到教師欲言又止,觀察到這個現象的教師馬上介入了解情況,與小D一起分析原因,尋找這個問題背后隱藏的真相。后來發現只是一個誤會,于是,教師表揚小D會自我克制,并和他一起分析沖動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小D也暗自慶幸沒有沖動。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小D學會了判別真偽、洞悉因果,避免了沖動,學會了克制自我。
笑一笑。表情會傳遞正面情緒,若用“笑一笑”的方式來應對有情緒的同學,會產生明顯的效果。對方看到微笑表情后,會想到高興的事,并向大腦傳送愉快的信息,迅速建立愉快的興奮中心,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緒。但是,微笑需要訓練,尤其是那些易怒而不善于克制的學生,需要教育者經常對他們進行微笑訓練,用自己的微笑去啟迪微笑。除此之外,日常的靜心訓練也必不可少,安排容易沖動的學生選擇幾項需要靜心、細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練字、繪畫、制作精細的手工藝品等,不僅陶冶性情,還可豐富業余生活。
不過,“提個醒”和“笑一笑”的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教師還要教會學生一些處理矛盾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學會思考,分析雙方分歧的關鍵點是什么,找到最佳解決方式,并逐漸積累經驗。
精神科學家薩爾瓦多·蒙塔萬方曾說:沖動是人們正常行為舉止的一部分,當沖動帶來好的結果時,人們便贊揚其“反應迅速”或“當機立斷”。但沖動行為,永遠是對自己的行動失去意志監督的表現,如果任其發展,就會變得“病態”,如剛愎自用、做事不計后果、急于求成等。四步化解法帶動學生深入思考沖動原因,幫助學生學會自控,促進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自我成長,教師不妨試一試。
責任編輯? 劉玉琴
林志超
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德育),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溫州市名班主任等。致力于學生問題藝術化教育的研究,該課題獲浙江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并獲得全國“十三五”教育部重點立項資助。著有《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等4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