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豪
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6月17日,三名中國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的消息使香港科技教育界為國家科技的突破性進展感到無比振奮,同時為香港科技工作者能夠參與“天問一號”等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感到驕傲自豪。這極大地提升了香港科技界人士推動國家科技體系創新、建設科技強國的熱情和積極性。
香港的科技力量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祖國的需要就是香港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香港教育科技界的飛速發展與祖國的支持息息相關。自1997年回歸之后,香港作為中外科技交流的橋梁與紐帶,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過程中,科技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升,香港高校在各類國際排名和評估中不斷取得優異的成績。
2021年5月,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的結果。這次評審使用國際標準,評審小組主體為國際專家學者。結果顯示,70%學術研究成果被國際專家評為“國際卓越”水平(三星)及以上,其中25%被評為“世界領先”水平(四星),45%為“國際卓越”水平。此次評審結果較2014年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再次證明香港高校的學術研究世界一流,再次證明“一國兩制”可以有效保障香港科技教育界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的大學不單在自然科學領域首屈一指,在人文和社科領域同樣世界一流。以嶺南大學這所博雅大學為例,雖然教職人員只有200人左右,但是該校社會學及人類學的論文達“世界領先”水平的比例在香港高校中位居第一;在社會工作學及社會政策、哲學、會計學等領域位居第二;社會工作學及社會政策領域的四星和三星論文比率達到54%,位列全港第一;會計學達到65%,位列全港第二。
可以與此次評審結果比照的是,在2021年6月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榜中,香港八所大學中有三所位列世界前50名,五所位居前100名,表現突出,令人刮目相看。香港科技教育界清醒地認識到,香港學術研究的質量為國際認可,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優越性。香港作為區域科技與教育樞紐,其發展在面向世界的同時,也得益于內地資源的強大支撐。祖國是香港發展的堅強后盾,內地與香港同呼吸、共命運,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前途和命運所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中國致力于將該地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及創新中心。香港科技教育界在國家的政策引導下,滿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正在積極投身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之中。香港高校通過到廣東建立分校,和灣區高校建立各種形式的合作,努力推動大灣區在科技、人文、智能管理等領域的產、學、研發展,為國家的發展積極貢獻科研力量。我們相信,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躋身于世界一流灣區,而香港通過融入國家發展格局,會進一步鞏固其區域教育樞紐地位。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娜迪拉·阿不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