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墨
摘? ?要:中亞各國是中國的睦鄰友好伙伴,在貿易、文化與教育等領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合作與聯系。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對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卻十分有限。研究基于供求理論,分析中亞非通用語人才的供求現狀,從供給和需求兩個維度分析了導致人才供不應求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中亞地區中資企業數量和規模的持續增長使得市場對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增加,與此同時,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完善、師資隊伍尚不健全等因素導致非通用語人才的供給不足。鑒于此,提出了三點優化路徑:加大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扶持、優化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及充實非通用語師資的儲備。
關鍵詞:“一帶一路”? 中亞 非通用語人才 供求理論
一、問題的提出
非通用語是除聯合國通用的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的所有語種[1]。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2]。本文中的非通用語人才則指就讀或畢業于高等院校,通曉一種或多種非通用語的勞動者。
(一)研究背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地緣戰略位置較為特殊,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樞紐。“一帶一路”建設以經濟合作為核心,而經濟的發展以人才作為驅動、以教育作為基礎。因此,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無疑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中亞各國語言多樣繁雜,且相關非通用語人才的供給不足,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雙方開展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二)文獻綜述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關于非通用語教育的研究受到學界關注。
近年來,我國學者就非通用語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現狀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例如,張天偉基于國家語言能力理論框架探討了我國非通用語教育現存的問題及相應對策[3];王雪梅等探討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流高校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4]。此外,部分學者特別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王輝等梳理了我國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現狀,并依據相關數據對市場的人才需求進行了分析[5]。邢欣等赴塔吉克斯坦進行實地語言需求調查,提出對相關語言人才培養的建議[6]。學界從不同視角對非通用語的發展現狀和人才需求進行了探討,但現有研究較少從人才供求視角對人才缺口的形成原因進行深入分析,這也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
(三)研究問題
近年來,我國非通用語人才的供給有所增加,但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在與中亞五國交流與合作過程中,中國非通用語人才的供求缺口達到何種程度?什么原因導致了缺口的存在?研究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的供求理論對我國非通用語人才的供求關系進行探討,有助于對供求現狀、存在的困境及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為有效擴大中亞非通用語人才的供給,解決“一帶一路”建設急需的語言類人才問題提供一定參考。
(四)理論框架
“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指出,競爭性市場中的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商品的價格和產量,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實現對供求關系的調節[7]。在供求理論框架下,中亞國家非通用語人才的缺口由市場需求和供給情況共同決定。決定人才供給的因素包括:市場價格,即人才市場對此類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生產成本,即政府、學校、社會機構等對此類人才的財政或政策支持;生產要素價格,如政府或校方培養中亞國家非通用語教師的經費投入;其他商品的價格變化,如市場對通用語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突發事件,如地區治安狀況等。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非通用語人才的薪酬待遇越高,人才供給越多,反之供給越少。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等對此類人才的培養投入成本越高、生產要素的價格越高、市場對其他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越高、不利突發事件越多,非通用語人才的供給將會越少。決定人才需求的因素包括:市場價格;平均收入水平,即雇主企業的薪酬支付能力;市場規模,即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對外貿易、投資和交流的市場規模;該商品的替代品的情況,即與非通用語人才承擔相似職能的人才等。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非通用語人才的薪酬待遇越高,市場對其需求越小,反之需求越大。此外,雇主企業的薪酬支付能力越強、“走出去”的市場規模越大、能夠承擔相似職能的人才越少、購買語言服務者對非通用語人才的偏好越強,對此類人才的需求也將會越強。本研究依據上述影響人才供需關系的多種因素,嘗試分析中亞國家非通用語人才缺口的原因。
二、中亞非通用語人才供需現狀
(一)非通用語人才需求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走出去”戰略將推動涉外企業的發展和外貿投資的增長,從而帶動境外語言需求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國營和民營企業開始關注中亞國家,并逐漸加強與中亞各國企業的合作。截至2020年9月9日,中國共有40976家境內投資企業或機構進行境外投資并完成備案,對中亞地區國家進行投資的企業或機構有814家,約占總數的2%。其中,投資哈薩克斯坦的中資企業最多,共計373家,投資烏茲別克斯坦的中資企業共計235家,投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中資企業分別為112家、85家和9家。[8]
對復合型語言人才的實際需求從宏觀的政策導向、中觀的企業運營模式和微觀的企業招聘要求中都可以窺見一斑。從宏觀的語言政策上看,中亞國家在獨立后民族意識崛起,政府通過法律賦予其主體民族語言以國語的地位。雖然俄語在中亞地區仍被廣泛使用,但是這一語言政策令俄語地位逐步由國家語言降至通用語或族際交際語。此外,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和具體商務合同都鼓勵使用本國國語,在重要政府部門就職前需要通過本國國語考試[9]。雖然中亞國家語言“去俄語化”進程為各國本土語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同時導致青年人逐漸只會使用本國國語而非俄語進行日常交流,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土庫曼語、吉爾吉斯語和塔吉克語呈現強勢發展的態勢。從中觀的企業運營模式上看,上述投資中亞國家的中資企業主要以項目承包、在對象國長期開展業務或在中亞地區進行投融資的模式發展。當承包項目完工后主要國內力量會陸續撤離對象國,同時留守一部分人員進行工作,尤其是留守既通曉中亞當地國家語言和政策法規,又懂得企業經營的復合型語言人才開展聯絡和日常運營管理工作[10]。從微觀的企業招聘要求上看,企業負責人重視對復合型語言人才的招攬和培養。除了考查聽、說、讀、寫水平之外,企業十分關注員工的專業背景和跨學科能力。在各大招聘網站中搜索“小語種”“哈薩克語”等關鍵詞,結果顯示的相關職位包括教師、翻譯、運營、外貿經理、銷售等。這些職位要求申請者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以及國際貿易、產品運營、市場營銷等領域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
(二)非通用語人才供給
1.高校的行動和挑戰
近年來,我國高校加強非通用語專業開設和人才培養,目前已實現對所有已建交國家官方語言的全面覆蓋。當前開設非通用語專業的高校主要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上述高校的中亞非通用語專業大多下設于俄語學院或外國語學院。其中,北京外國語大學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非通用語建設基地,獲批開設101種外國語言,覆蓋所有中亞國家的國家語言。但整體而言,高校培養中亞非通用語人才仍存在較大挑戰。其一,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亟待優化。當前高校的非通用語專業以語言技能訓練和語言文學理論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類課程較少,學生對經貿、法律、區域文化等跨學科知識了解不足,綜合素質有待提升[11]。其二,通曉中亞語言的師資十分稀缺。相較于俄語等通用語,中亞非通用語專業的開設歷史較短,具備高級職稱和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較少,教師隊伍的規模有待擴大、質量有待提升。
2.社會語言培訓機構的缺位
近年來,國內語言培訓機構發展迅速,開展非通用語語言培訓業務的機構日益增多。2019年發布的《中國小語種教育趨勢報告》顯示,全國共有超過990家非通用語培訓機構,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地區,主要開設日語、韓語、德語、意大利語、泰語等課程。其中,辦學規模較大、辦學質量得到認可的部分語言培訓機構開設了十余種語言類課程,除上述語言種類之外,還包括葡萄牙語、阿拉伯語、拉丁語、越南語等,并未覆蓋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等中亞國家語言。通過搜索引擎的查詢,社會上的其他小型培訓機構也幾乎沒有開設除了俄語之外的中亞地區語言課程。由此可見,目前社會語言培訓機構在中亞地區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方面較為薄弱。
三、研究結論與優化路徑
(一)研究結論
根據上述中亞非通用語人才的供求情況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對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增長內驅力主要包括兩方面因素。其一,“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赴中亞國家進行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數量逐年增加,使得“走出去”的市場規模逐年擴大。其二,中亞地區的中資企業對復合型非通用語人才非常重視和渴求,目前市場中該類人才較為稀缺。中國非通用語人才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兩點:一是通曉中亞國家非通用語的師資較為缺乏,高校和社會語言培訓機構的相關師資也較為短缺,當前無法在國內高校或機構中進行成體系的、規模化的語言培訓;二是培養非通用語專業的學生和教師成本較高,學校在開設語言課程和語言文學理論課程之余,還須配套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
(二)優化路徑
1.加大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扶持
盡管政府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人才的培養給予高度重視,通過專項政府獎學金等形式吸引人才就相關語言進行學習與研究,但中亞非通用語人才依然供不應求。政府應加快實現對中亞國家留學進修資助的全覆蓋,簡化出國學習與交流過程中學分互換和學歷認證的流程,增設多元化的訪問交流項目和活動。企業也應提高對非通用語人才的薪酬水平,提供職前、職后語言培訓,提高學生報考相關專業、進行相關工作的意愿,共同刺激市場中的人才供給,推動市場供求均衡。
2.優化非通用語的人才培養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資企業在中亞地區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在中亞國家逐步強化民族語言的趨勢下,僅僅通曉俄語或者英語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將經貿或法律等領域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納入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體系,高校將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北京外國語大學創建的“非通用語+通用語+專業方向”以及“非通用語(小)+非通用語(中)+通用語”的培養體系,便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一種復合型語言人才培養模式。
3.積累非通用語的師資儲備
高校應當注重培養中亞非通用語教師,按照國家標準細化和明確教師隊伍建設方案和教學評估細則,鼓勵高校利用自身的特色優勢,以非通用語建設基地為依托,增設非通用語種的專業和課程,鼓勵學生和教師在對象國進行訪問交流學習之后回校分享學習經驗或進行語種授課。此外,目前社會語言培訓機構中幾乎沒有中亞非通用語課程。如果能夠利用好孔子學院這個平臺,聯通中亞國家通曉漢語的人才,并通過簽證優惠政策、高薪聘任、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將中亞地區的外籍教師資源引入我國高校或語言培訓機構進行授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師資緊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3]張天偉. 國家語言能力視角下的我國非通用語教育:問題與對策[J].外語界,2017(2):44-52.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2015-03-13)[2021-05-2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ghcw/ghjh/201503/t20150313_153952.htm.
[4]王雪梅,趙雙花. “一帶一路”沿線一流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 外語界,2019(6):53-61.
[5]王輝,夏金鈴. 高校“一帶一路”非通用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調查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9(1):30-36.
[6][10]邢欣,梁云.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亞國家語言需求[J]. 語言戰略研究,2016,1(2):39-46.
[7]亞當·斯密. 國富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428.
[8]商務部. 境外投資企業(機構)備案結果公開名錄列表[EB/OL].[2020-09-09]. http://femhzs.mofcom.gov.cn/fecpmvc_zj/pages/fem/CorpJWList.html.
[9]王新青,池中華. 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五國語言狀況考察與思考[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4-20.
[11]于悅洋. “一帶一路”倡議下小語種專業就業形勢探索[J]. 人力資源,2020(8):128-130.
編輯 娜迪拉·阿不拉江?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