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春菊 金亭旭 吳潔玲 洪瀟瀟 王妤煜



摘 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及科普需求進行調查,目的是了解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和科普需求的基本情況,分析當前大學生對科普內容、科普渠道、科普方式的需求狀況,深度探索大學生科普需求的特點和當前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結合本團隊正在探索的科普方式,為科普的推進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和建議,從而對公眾學習科普知識,提高健康素養,體會生命的意義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調查結果表明,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薄弱,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基地的需求大,但由于科普基地數量少、館藏不夠豐富或是活動形式不夠新穎等,不能滿足大學生的科普需求。
關鍵詞:生命意義; 生命科普; 生命教育; 科普需求; 科普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8-111-003
健康是每個人成長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安康的重要標志。在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及相關的配套文件中提出了健康中國行動到2022年和2030年的總體目標,明確實施15項專項行動,并且將“健康知識普及行動”作為15項行動中的第一項,指出“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生命”這個永恒的話題再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在目睹或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因此,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引導人們就“生命科學、生命科普、生命教育、生命健康”等問題進行思考,從而體會生命的意義勢在必行。
1.研究目的及意義
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狀況、人員構成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公眾對科普知識的需求存在差異。西南地區作為中國科普工作的主要陣地,其科普工作的高效推進對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意義[1]。貴州省地處西南地區,公民科學素質水平5.01%,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47%[2]。新時代的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至關重要,而生命教育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身心健康是大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的根本基礎[3]。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了解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和科普需求的基本情況,分析當前大學生對科普內容、科普渠道、科普方式的需求狀況,深度探索大學生科普需求的特點和當前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結合本團隊正在探索的科普方式,為科普的推進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和建議,從而對公眾學習科普知識,提高健康素養,體會生命的意義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研究設計與方法
2.1問卷設計及發放
本研究主要面向貴州省大學生開展生命意義感與科普需求分析。課題組整理和研讀了當前科普需求和科普活動的相關文獻資料,在借鑒和吸收優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自制《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及科普需求現狀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問卷共設題目27個,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生命意義”“科普內容”“科普渠道”“科普基地”等多個方面。力圖在得到真實有效的問卷結果的基礎上,多層面總結歸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現狀及對科普知識的需求特征,并為大學生生命科普需求工作提出參考性意見和建議。
調查以線上調查為主,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查方式。線上調查通過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線下調查采取走訪調研形式進行。
2.2問卷設計
問卷采用3個維度進行調查。
2.2.1生命意義。內容包含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兩個維度。意義體驗測量個體對生命是否有意義的體驗程度,如“您認為自己的存在是?”意義尋求測量個體尋找生命意義的動機程度,如“在達到生活目標的路途上,您?”
2.2.2科普需求。內容包括科普內容需求、科普渠道需求、科普設施需求和科普形式需求等幾個方面。如“您一般關注的科普話題是?”“您通過哪種方式接受生命科普?”等。
2.2.3科普基地。內容包括參觀科普基地的目的、頻率以及希望的解說方式等幾個方面。如“您參觀科普基地的目的是?”
3.調查結果分析
此次調查通過問卷星發放問卷1052份,回收問卷1052份,有效問卷1051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9.9%,最終納入1051份調查問卷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問卷Cronbachα系數為0.826>0.8(如圖1),提示本次調查問卷信度非常好。使用KMO和Bartlett檢驗進行效度驗證得出(如圖2),Bartlett球形度檢驗p=0.000<0.01,近似卡方值為26717.071,提示本次調查問卷各問題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KMO值為0.807>0.8,提示數據選取合適,通過了KMO檢驗測試。
3.1基本信息
問卷的基本信息調查包括性別、年齡、職業等內容。1051份有效問卷中,在調查對象的性別構成方面,男性304人,占總人數的28.9%;女性747人,占總人數的71.1%。調查對象年齡在各個年齡階段均有分布,其中,19~40歲為主要人群,占全部調查對象的67.6%,13~18歲人群占26.0%,41~60歲人群占比4.5%,61歲及以上人群占1.8%,12歲及以下人群在本次調查中涉及最少,占全部人群比例為0.2%。在調查對象的職業構成方面,以學生為主要人群,占比為89.0%;其次是教師,占比9.3%;其他職業共占比1.7%。
3.2結果分析
3.2.1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薄弱
(1)如圖3,數據顯示,大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意義、目標或使命的能力中主要集中在“較強”和“一般”,分別占比40.8%和34.5%。雖然大多數學生有一般及以上的尋找意義、目標或使命的能力,但仍然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此項能力較差。
(2)在對自己現況認識中,只有58.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正在逐步邁向成功,而“一籌莫展”和“得過且過”的累積百分比高達41.3%,提示有將近一半的大學生對自己的現況感到迷茫。
(3)如圖,在認為自己存在的意義中,選擇“有一定意義”和“正在逐步邁向成功”的人占據了絕大部分,但仍有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存在“空虛且毫無意義”,處于極端水平。
以上三項,即“在生活中尋找意義或使命的能力”“對自己的現況認識”以及“對自己存在意義的理解”均是生命意義感強弱的外在體現,調查結果顯示,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薄弱,生命教育需要加強。
3.2.2貴州省大學生對生命科普的了解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關于對生命科普的了解程度,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對科普的了解程度為一般了解和了解一點,占比分別為43.3%和34.5%,只有16.9%的人認為自己比較了解,認為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群占比5.2%。結果提示貴州省大學生對生命科普的了解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應加強生命科普在大學生中的傳播。
3.2.3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內容的需求穩定而集中
關于科普的必要性,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認為最主要在于大眾素質提升、打破領域界限以及傳播文化等方面,響應國家以及其他方面則較少。
在關注的科普話題和最需要的科普知識方面,調查顯示(如圖4),健康與醫療、食品安全以及應急避險這三類科普話題位列前三;其次是前沿技術和信息科技等。提示大多數人認為健康與醫療、食品安全和應急避險是目前關注最多,也是最需要的科普知識。總體來看,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內容的需求點和關注點較穩定而集中,集中于健康與醫療、食品安全、應急避險這三項內容,這與張禮建[1]等研究結果一致。在調查中,絕大部分人認為現在科普信息表達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不夠真實可靠以及不夠貼近生活等問題。以上結果表明,大學生比較關注實用性和與自身健康安全密切相關的科普內容,這也反映出了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中的對生理安全的最基本需求。
3.2.4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渠道的需求呈信息化趨勢
調查發現,在以下幾種方式中(如圖5),通過互聯網接受生命科普的人群占比最多,達到了82.59%;大學生信任度最高的生命科普方式是紙質書刊和科普講座,其次才是互聯網。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知識形式的選擇呈現多元化,但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在線下獲取科普知識的方式中,知識競答、科技競賽,健康咨詢、義診、科普講堂等方式更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如果使用手機獲得科普知識,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會選擇帶有圖片的文章和短視頻。84.3%的人認為自己從網絡上只能找到部分所關心的科普知識。以上結果表明,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科普內容最常用的渠道,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渠道的需求呈信息化趨勢,和其他渠道相比,互聯網具有可自主搜索、信息量大和即時高效等特點,更能滿足當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需求;雖然目前互聯網是大學生接受生命科普最常用的方式,但其可信度卻低于紙質書刊和科普講座等由專業人士直接參與的科普方式,調查對象表示,部分網絡科普知識不夠系統全面,甚至會出現錯誤信息,導致花費時間成本較高或獲取信息失敗。
3.2.5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基地需求大
91.91%的人表示,如果周圍有科普基地,自己愿意去參觀。以上結果表明,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基地的需求大,認為參觀科普基地可以從多方面提升個人思想境界。但由于科普基地數量少、館藏不夠豐富、專業講解人員的缺乏以及活動形式不夠新穎等,現存的科普基地已不能滿足大學生的科普需求。
3.2.6參觀科普基地可提高貴州省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在調查對象中,有76.2%的人表示參觀過貴州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且關于參觀時的解說方式,調查對象更傾向于人工講解,占比達到50.05%,認為通過人工講解能更生動詳細地了解到科普知識,并能就感興趣或不清楚的知識與講解員進行即時溝通。生命科學館展區中,給參觀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解剖學展區(如圖6),提示調查對象對人體本身身體結構在意和好奇程度較高。84.02%的參觀者表示,在參觀完生命科學館后對生命以及生命意義有了新的認識,感受到生命的魅力和神圣,更加了解生命角色的重要。貴州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位于貴州醫科大學南校區,是西南地區著名的科普基地之一,這也證明了參觀科普基地能提高貴州省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4.討論
近年來,大學生吸毒、暴力、自殺、自殘等問題頻現。有臨床研究表明,提高生命意義感有助于個體擺脫自殺意念,減少自殺企圖[4]。從調查結果看,貴州省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薄弱,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關于生命的教育”[5]。根據調查結果,貴州省大學生對生命科普的了解不多,這可能與大部分學生僅滿足于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科普知識的積累等因素有關。
貴州省大學生對科普基地的需求大,但由于科普基地數量少、館藏不夠豐富或是活動形式不夠新穎等,不能滿足大學生的科普需求。參觀科普基地能提高貴州省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綜上,建設一個館藏豐富、活動形式新穎的科普基地勢在必行。
本課題組以貴州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為依托進行過多次生命科普活動的嘗試,從活動反饋來看,截至目前,參與者活動前后的生命意義感和科學健康素養水平均有提高,但整體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和科學健康素養水平是否提高還有賴長期探索。
成果來源: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參考文獻:
[1]張禮建,冉歡.西南地區公眾科普需求現狀研究——基于3757份問卷的調查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6):171-182
[2]宋文艷,吳飛,初光勇,李勁松.貧困地區社區大學生科普教育調查與研究[J]時代教育(下),2020,(第11期)
[3]關欣.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路徑探索[J]知識經濟,2020(13):97+99
[4]羅嘉文,賴雪芬,鮑振宙,王艷輝.生命意義、無聊傾向性與大學生自殺意念/企圖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6,(第7期)
[5]黨浩.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探析[J]山西青年,2020,(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