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心川
張富清,1924年12月生于陜西洋縣,是原西北野戰軍戰士。他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沖鋒在前、浴血疆場、多次榮立戰功。1955年,他轉業后積極服從組織安排,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一心為民,默默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多年來,老英雄深藏功名, 雖歷經風雨, 仍堅守初心。連他的兒女對他的赫赫戰功都毫不知情。他曾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戰斗英雄”稱號兩次。2019年9月17日, 張富清正式獲頒“共和國勛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富清的故事。
1 2018年12月3日,在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退役軍人信息采集點,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人員的見證下打開了1個紅色包裹,1本立功登記表和3塊軍功章,其中一枚西北軍政委員會頒發的獎章,鐫刻著“人民功臣”4個大字……驚呆了在場的人,也由此揭開了物品的主人——94歲的張富清老人不為人知的紅色過往。
2 1924年12月,張富清出生于陜西漢中洋縣馬暢鎮雙廟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長兄早亡,體弱多病的母親帶著他們兄妹3人艱難度日,十五六歲的他不得不去地主家做長工,起早貪黑,常常挨打挨餓。
3 家里唯一的壯勞力二哥,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為了全家維持生計,張富清用自己將二哥換了出來。他因身體瘦弱,在軍營被指派去打掃、洗衣、做飯、喂馬,當了兩年多的雜役,稍有不慎就遭抽打,飽受欺凌。
4 1948年3月,宜川戰役中,張富清所在的國民黨軍整編第90師,在瓦子街落入人民解放軍伏擊圈被殲滅。被“解放”的他在領3塊大洋回家和參加革命隊伍之間,毅然選擇了后者,成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二營六連的一名戰士。從此,跟著部隊從陜西一路打到新疆,為解放全中國南征北戰,浴血疆場,屢立戰功。
5 這個年輕的士兵,每次戰斗都主動要求參加突擊隊、傷亡最大的先頭部隊——沖入敵陣、消滅敵軍火力點。1948年6月,在壺梯山戰役中,張富清任突擊組組長,攻下敵人碉堡一個、打死敵人兩名、繳獲機槍一挺,并鞏固了陣地,使后邊部隊順利前進。入伍三個月便斬獲師一等功。
6 部隊連續作戰,1948年7月,張富清帶領突擊組6人,在東馬村消滅外圍守敵,占領敵人一個碉堡,為后續部隊打開了缺口,他負傷不下火線,繼續戰斗,獲團一等功。
7 入伍后僅4個多月,張富清因接連執行突擊任務作戰勇猛,獲得全連各黨小組一致推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行軍的部隊停下來專門為他召開了全連干部、黨員參加的會議,張富清面對黨旗莊嚴宣誓。入黨后的張富清作戰更加勇猛,每次組織突擊,他總是第一個報名。
8 1948年9月,已經是十四團六連班長的張富清,在臨皋負責搜索任務。發現敵人后即刻占領外圍制高點,封鎖了火力壓制了敵人,完成了截擊任務,迅速消滅了敵人,獲師二等功。“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戰斗,睡覺都沒有時間,多數時候沒得鞋穿,把帽子翻過來盛著干糧吃”“淚水、血水在身上結塊,虱子大把地往下掉”。張富清回憶說。
9 時光過去95個年頭,可永豐戰役那一仗的戰火硝煙,張富清至今仍記憶猶新。1948年11月,作為配合淮海戰役的一次重要戰役,西北野戰軍與國民黨胡宗南的部隊在陜西蒲城展開永豐激戰。戰況異常慘烈,一天之內七一八團一營換了3個營長、一夜之間換了8個連長。
10 張富清所在的二縱第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擔負對永豐鎮東寨墻南段攻殲任務,掃清障礙。總攻在深夜發起,任副排長的張富清作為突擊隊員,和兩名戰友在夜幕下扒著墻磚縫隙攀上城墻。4米高的城墻,他“第一個跳下去”,與敵人展開激戰。
11 敵人驚覺,潮涌而至,張富清端起沖鋒槍一陣掃射,一下子打死七八個。
12 火光沖天,槍炮聲頓時震耳欲聾。張富清猛地感覺頭頂被人重重地捶了一下,抬手一摸頭頂,一塊頭皮翻了起來,鮮血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命還在,就要繼續沖鋒!”張富清顧不上還在淌血的傷口,一路小跑,逼近敵人的碉堡。
13 他匍匐前進到敵人的碉堡腳下,趴在地上,用刺刀在碉堡厚厚的圍墻下刨了個土坑,把隨身攜帶的八顆手榴彈和一個炸藥包碼放在一起,彈環上拴了個繩索,顧不上頭上的鮮血,猛地一拉,轉身就跑。
14 “轟——”,手榴彈和炸藥包同時爆炸了。碉堡炸毀了。那一夜,張富清炸毀了敵人碉堡兩座,繳獲機槍兩挺,打退敵人數次反撲,一直堅持到天亮大軍進城解放了永豐城。他的全身有5處受傷,子彈擦著頭皮飛過,在他頭上留下一道永久的傷疤。
15 張富清獲軍一等功、西北野戰軍特等功。由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親自簽署的紅彤彤的報功書,直接發到張富清漢中老家。報功書寫道:“貴府張富清同志為民族與人民解放事業,光榮參加我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二營六連,任副排長。因在陜西永豐城戰斗中勇敢殺敵,榮獲特等功,實為貴府之光、我軍之榮。特此馳報鴻禧。”
16 時任第二縱隊司令員王震親自給他戴上軍功章,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親切接見,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在永豐立了大功,你是一個好同志!”
17 恩施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劉海倫問94歲的張富清:“老英雄,您看上去個不高、身不壯,為什么打仗這么厲害?”他說:“我打仗的秘訣就是不怕死,一沖上陣地,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情愿犧牲,犧牲了也光榮。”
18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張富清隨王震率領的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先頭部隊赴大西北作戰。千里奔馳,殲滅敵人騎兵、截擊逃敵。渴了,喝雨水雪水;餓了,用鋼盔做飯盆,邊行軍邊抓著吃。
1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從收音機里得知消息,整個部隊都沸騰了。張富清興奮萬分,雖然不能到天安門廣場親眼觀看開國大典,但他清楚共產黨是真正為民族、為人民謀幸福的,他從陜西、甘肅、青海,到新疆,戎馬倥傯為的就是解放全中國。
20 張富清跟著部隊繼續西進,解放了蘭州、西寧。在翻越荒無人煙的祁連山時,部隊遇上了暴風雪。此時,張富清和戰友們身上還穿著從陜西出發時的單衣。暴風雪襲來,他們身上的單衣被瞬間冰凍住,緊緊貼在身上。他們一路攙扶、一路鼓舞,冒著狂風雨雪跋涉200多里路,花了兩天時間才抵達河西走廊張掖。因極度嚴寒,153名戰友長眠于祁連山上。
21 事后,彭德懷司令員發電報:“風雪阻撓不了你們奮勇殺敵,對你們這種完成任務不怕困難的精神,已通令全軍學習。特向全體指戰員致以親切的慰問。”西北軍政委員會頒布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獎章條例》,張富清因為功勛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獎章。
22 張富清隨部隊出哈密,過阿拉爾,徒步穿越茫茫戈壁。冬季寒風刺骨,茫茫大漠缺水斷吹。狂風驟起,沙石鋪天蓋地,戰士們手挽著手拽著馬尾巴,頑強地繼續前進。1950年1月,他所在的部隊來到喀什地區,3月又抵達荒地和蘆葦一望無際的草湖鎮。
23 部隊一邊繼續剿滅土匪特務,一邊修筑營房、屯墾開荒。他們傳承三五九旅的南泥灣精神,開始了“軍墾第一犁”。3人一組,用木質的犁開荒,比賽看誰犁得多,雙手布滿了血泡。住地窩子、開墾鹽堿地、頂風沙、抗烈日……張富清所在部隊開墾荒地6000多畝,為新疆的發展付出了青春和熱血。
24 1953年,抗美援朝前線急需補充有經驗的指戰員。“我們是人民的軍隊,眼看著要打到中國來了,我們如果不出頭,人民就沒好日子過了嘛。黨指到哪里,我們就打到哪里。”張富清毅然主動請纓,和戰友們馬不停蹄地趕往北京集結。“八千里路云和月”,風沙遮眼,晝曝夜寒。路況差,大多靠徒步。兩個月漫漫長路, 沒水喝,口鼻常常干燥出血;他和戰士們雙腳走到皮開肉綻。
25 到達北京時,朝鮮戰場情況已經緩和。國家進行大規模建設,各地缺乏干部,尤其是文化水平高的干部,軍委決定對這批部隊骨干進行文化補習。
26 他常說:“學習是一切工作的關鍵。沒有文化,不知政策,工作就無從著手。”在兩年速成班期間,張富清在語文、算術、自然、地理、歷史等課程的得分,基本都在4分以上(5分制)。1954年,他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學順利畢業。
27 1955年,張富清已是三五九旅的正連職軍官,作為戰斗英雄和中央軍委培養高級干部學校的學員,即將退役轉業的他,可以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或回老家為母盡孝。但當組織告訴他,恩施地區條件艱苦,缺人才、缺干部。他說:“作為黨鍛煉培養的一名干部,哪里艱苦,我就到哪里去。”聽說來鳳縣在恩施地區最偏遠、最困難,他又一口答應:“那我就去來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