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貴
無論你是否感喟過“被平均”和“被平衡”,抑或二者是否作用過你的感官,都不影響其客觀實在。兩相權衡,不怕“被平均”,就怕“被平衡”。
“被平均”動輒成為熱詞,緣其更易觸碰公眾痛點堵點。每每官方發布工資收入等統計數據,不時有網民生發“被平均”“被增長”感嘆,抑或調侃“我拖了全國人民后腿”。早先某刊發布調查結論,其中“全國戶均1.5套房”之說,就引發不少人自嘲“我又被平均了”。
相對而言,人們對“被平衡”反應遲鈍,則多半由于審怪疲勞見怪不怪。舉評職稱和評先進說事。為所謂“擺平衡”,論資排輩搞照顧有之;假“一碗水端平”之名,行平均分配之實有之;遵奉“輪流坐莊”祖宗之法,玩排隊上位有之;沿襲“先急后緩”慣例,摒棄原則有之……“平衡術”五花八門,沒有最奇只有更怪。
相傳光緒十五年科舉考試,費念慈和張孝謙脫穎而出,兩人均有重臣支持,翁同龢挺費,李鴻藻推張。翁李均做過光緒老師,廟堂地位不相伯仲,自然互不相讓。光緒雖為狀元難產窩火,但徹悟其中玄機:老師爭的其實不是狀元而是面子,唯有將兩人都拉下,才能避免兩敗俱傷。于是他一錘定音:費張二人卷子都有問題,我看第三名張建勛不錯,不如就讓他當狀元?;噬辖鹂谟裱裕汤钭匀恍轄帲醋儭绑H子不服騾子”為“相逢一笑泯恩仇”?!捌胶庑g”既有如此神效,被不少國人奉為圭臬,便“出意料之外,在情理之中”;篤信“識時務者為俊杰”者流,對“被平衡”也由被動接受進化到主動迎合。
平均數性屬科學范疇,用于反映現象總體一般水平或分布集中趨勢,在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領域廣泛應用。早先引發熱議的“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就反映了吾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應當承認,平均數確實存在掩蓋差異的先天不足,比如無法告訴公眾不同地區、行業、職位工資差異。誠如有人調侃:“張家有財一千萬,九個鄰居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比欢捌骄鶖怠辈⒎恰叭f能數”,它只能說明它本該說明的問題,卻無法說明所有問題;平均數更非“罪過數”,雖然有時會給人們帶來“被平均”主觀痛感,但并不會加重“被平均”者客觀際遇。更何況,統計學國際慣例涉及居民財富收入指標,除了平均數,還有反映國民生活水平狀況的恩格爾系數,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只有各指標綜合衡量,才能對現象總體“窺一斑而知全豹”。退一萬步說,人們感嘆“工資被增長”,就算與統計方法存在缺陷相關,也充其量只是說明統計方法需要完善;排解“工資被增長”困局,卻須完善制度縮小差距,而非“不會睡覺怪床歪”遷怒平均數。
哈耶克洞見:社會秩序產生的并非人為計劃和設計結果,而是一種“自生自發的秩序”,切勿自作聰明妄圖打斷這種秩序。無論“被平衡”基于何種主觀意圖,都無法洗刷其客觀“原罪”。事物總是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螺旋式循環中發展,“被平衡”顯然違背了事物發展規律。此其一。其二,扭曲了社會發展規則?!氨黄胶狻北举|上屬于暗箱操作,不符合優勝劣汰社會演化規則。其三,有悖主流核心價值。公正平等乃主流核心價值基本要義,“被平衡”與之背道而馳。無論何種“被平衡”,都會導致即期損害后果和遠期風險隱患。在職稱評優晉升等領域罹遭“被平衡”,小而言之,直接侵害了當事人合法正當權益;大而言之,不利于甚或阻遏事業健康發展?!氨黄胶狻表敹嗳藶檠谏w矛盾維持暫且平衡,絕無可能真正消弭矛盾,久之必然導致矛盾日積月累更難調和,進而最終引發矛盾升級爆發,帶來更具破壞性乃至毀滅性惡果?;赝此?,古今中外因此肇禍的反面教訓,難道還少嗎?
“被平均”乃科學產物,減弱抑或消弭“被平均”痛感,要做的是改進統計口徑方法,而絕非因噎廢食摒棄平均數。針對平均數的“先天不足”,相關部門“后天適調”公布收入中位數,就更接近大多數人真實感覺?!氨黄胶狻眲t是人治怪胎,絕無存在的科學性合理性正當性。革除之,有待推進形成法治文明秩序,格式化“被平衡”背后根深蒂固的職場落后文化溫床和頑固不化的社會潛規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