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北極最大的一個臭氧洞經過一個月的時間終于修復了。
今年3月末,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CAMS)的科學家們在北極上空大氣層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臭氧洞。很快便演變成北半球最大的一個臭氧洞。它的面積相當于格陵蘭島,橫跨極地冰川的表面。但是到了4月23日,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通過推特發表該臭氧洞消失的好消息。
臭氧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可以保護地球免遭來自于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地球上的大多數臭氧都儲存在高空大氣層,即平流層。平流層在陸地上空10~40公里之間的高度上,平流層中的臭氧層是抵御紫外線輻射最有效的屏障之一。如果這一保護層出現破洞,就會影響冰川的融化速度,同時也會給所有生物體免疫系統帶來更大壓力,并增加人類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風險。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的科學家說,雖然過去北極也曾出現過小型臭氧洞,但這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臭氧洞。它是北極地區異常天氣狀況的結果。當強風連續幾周夾雜強冷空氣在冰雪覆蓋的北極盤旋時,會產生“極地渦旋”。“極地漩渦”不斷自轉并產生足夠的沖擊力,就會在平流層的臭氧層中撕開一個口子,繼而形成臭氧洞。雖然,目前北極臭氧洞已經修復。但科學家表示如果氣象條件發生變化,還可能再出現臭氧洞。
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組織解釋說,它實際上與新冠疫情所采取的大規模封城措施沒有關系。主要還是由極地漩渦造成的,特別是在寒冷的冬春季節。該組織的科學家進一步解釋說, 臭氧洞是臭氧越來越少這一更大問題的表層癥狀。臭氧洞會因局部地區年度周期氣象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并不是長久性愈合。
雖然北極臭氧洞很罕見,但南極臭氧洞過去35年來一直存在。南極的臭氧洞每年的大小都有所不同,但恐怕不會在一時半會得到永久性修復,但自1996年禁止使用CFC氯氟烴以來,已經開始緩慢恢復。氯氟烴是用于制造噴霧劑、泡沫、溶劑和制冷劑的化學物質。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數據,自2000年以來,南極的臭氧洞正在以每10年約1%~3%的速度縮小。但世界氣象組織預計至少要到2050年,南極臭氧洞才能得到徹底修復臭氧層可以吸收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降低人體皮膚癌、白內障等風險,卻在20世紀的工業發展下遭到破壞。此時,蒙特利爾議定書應運而生,并將每年的9月16日作為國際臭氧保護日。各國約定停用破壞臭氧的化學原料,不僅成功保護了臭氧層,去年開始更對減緩氣候變遷做出重大貢獻。
回顧臭氧層保護的進展,從1930年氟氯碳化合物(CFC)成為工業原料,1970年由科學家提出氟氯碳化合物對臭氧層破壞的警告,1980年代出現更多科學證據,一直到1987年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成為聯合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締約國一致批準的條約。到了2000年,CFC在大氣中的濃度已經顯著下降,臭氧層的破壞也得到修補。
成功達成臭氧層修復目標雖已是國際環境治理的一大成就,卻不代表環境保護能從此一勞永逸。每每隨著科學與偵測技術的突破,人類對自然體系的認識就更深一些,而過去曾以為的科學解方,也可能帶來新的副作用與沖擊。例如各國最初為了停止CFC的使用,決定改以氫氟烴(HFC)等其他材料替代,但隨著各界對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更深了解,科學委員會也發現,HFC雖不會破壞臭氧層,卻會嚴重加劇全球暖化。因此在2016年,締約國在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架構下通過吉佳利修正案,從2019年開始逐步改用氫氟烯烴(HFO)替代。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建議,各國應在2100年以前把升溫控制在1.5°C內。若停用HFC,可在未來百年內避免0.5℃℃的升溫,對減緩暖化有巨大的貢獻。
不論是保護臭氧層或減緩溫室效應,蒙特利爾議定書都已經得到各國共識、達成了明顯的效果,讓人不禁聯想到近年引起大規模罷課游行的氣候變遷議題,年輕一代抗議決策者的行動過于緩慢消極。聯合國從1992年決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經過京都議定書的失敗,時至今日卻還是無法對巴黎協定的許多條文達成共識。相較之下,蒙特利爾議定書幫助各國共同合作,形成有效的減碳對策。
當然,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經驗很難被完全復制。臭氧層破壞對人體的傷害立即可見,使用氟氯碳化合物的產業也是明確且數量有限;反觀溫室氣體減量,需要大范圍改變現有的經濟體系才能達成減碳目標,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之間的責任分配也常有爭議,這或許是氣候公約進展相對緩慢的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蒙特利爾議定書強大的科學支持與細致的實務考量所奠定的國際治理基礎,始終被視為最成功的環境協定。隨著臭氧日的到來,該重新審視人類面對氣候變遷與減碳議題,唯有對危機的共同認知,才能跨越利害關系與國界束縛,創造新的環境與經濟治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