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紅 余樂 姚海博
對于港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的產生、內容及工作方法等進行深入探研,明確了應進行環境影響后評價的港口建設項目類型、評價時間,給出了后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提出了采用“符合度”為評價標準,對港口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及管理工作提出以借鑒。
關鍵詞:港口 環境影響 后評價 指標體系
環境影響后評價的產生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提出了對項目建設及運行過程中組織環境影響后評價的要求。2003年10月,原國家海洋局頒布了《海洋石油開發工程環境影響后評估管理暫行規定》,是我國第一個環境影響后評價管理規程。環境影響后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延續,可對環評結果進行重要補充及驗證,評估環評提出環保措施的實施效果,對原環評進行反饋。2015年12月,原環境保護部制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定義、開展項目類型及后評價內容,對環境影響后評價制度的規范化具有開拓性意義。截止目前,相關部委及部分省市已陸續出臺行業或地方環境影響后評價技術導則,如《水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導則》《煤炭采選工程環境影響后評價技術導則》《重慶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技術導則(試行)》等,但尚未出臺針對港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導則或規范。現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主要針對項目前期以及建成投產前的竣工環保驗收調查,尚難關注項目運營若干年后的環境影響,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建設項目寥寥無幾。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對于港口建設項目的后評價工作仍處于萌芽階段,不僅需要對項目后評價方法做進一步的研究,而且對后評價報告的內容、編制格式,也需在后續實踐中不斷完善。
港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內容
1.建設項目及時間確定
首先是建設項目的選擇,根據建設項目特點,選擇主要考慮以下五類:(1)環境影響程度深,周圍環境敏感、有爭議、公眾關注度高的建設項目;(2)環境影響范圍大、影響環境要素多的建設項目,如鐵路、公路及化工、石油等;(3)有潛在、累積環境影響(如地下水源、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沙漠化)而在環評階段無法全面客觀評價的建設項目;(4)在運營期發生過重大環境風險事故或造成重大環境問題的建設項目;(5)早期未進行竣工環保驗收,受建設期技術條件等的局限性,提出的環保措施無法滿足現今要求的大中型建設項目。港口建設項目一般建設規模較大,影響范圍廣,對周邊海域水生生態、漁業資源、環境風險、區域大氣環境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建設期環評影響預測僅停留于經驗或理論層面,對投入使用后的實際影響無法得到準確的反映,因此港口建設項目大部分應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并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同一區域的多個港口項目開展聯動評價。
其次是時間的選擇,根據港口項目特點,其環境影響后評價的時間宜放在項目竣工驗收后營運初期的1~3年較為合適,同時可根據現實條件分階段開展多次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對環境污染小的如集裝箱碼頭,主要是對水生生態的影響,其相關影響不宜在短時間內得到體現,可在項目竣工驗收后5~10年的營運中期開展。針對大型港口長遠的累積影響,也可在10~15年組織遠期評價。
2.工作方法及內容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要求,環境影響后評價應針對原環評中的主要內容,如工程分析、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等重點專題開展,并重點關注環評中提出的主要環境問題;針對項目運營期環境污染防治及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查缺補漏,對當中的不足提出調整或補救方案,完善環境影響評價的全過程環節。港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方法主要包括環境調查監測、環境分析評估兩個方面。
環境調查與監測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環境調查內容:
(1)港口建設和運營的基本情況,如建設特征、貨種、吞吐量等;
(2)港口作業產污環節驗證性調查;
(3)環保設施的落實及運行情況,環保管理措施的執行情況等;
(4)公眾社會環保滿意度調查。
二是環境監測內容,環境監測主要是對港口作業流程中的產污環節進行排放性達標監測,以及區域環境質量達標監測:
(1)排放達標監測,其目的在于掌握項目環保管理狀況,內容包括項目管理監測(如環保設施工藝、技術核驗),污染物終排濃度達標監測及總量核查等;
(2)區域環境質量監測,通過獲取項目周邊實際環境質量信息,對比所處環境功能區要求,量化區域環境質量達標狀況。
環境分析評價包括工程及工況分析、環境影響分析及環保措施有效性評估等。
(1)工程及工況分析
根據港口運營狀況環境調查結果,針對港口作業流程中各環節的作業量、作業方式進行分析,掌握工程實際運行各環節產排污狀況,對污染源的數量、位置,污染物種類、排放方式及排放量等相關參數進行量化計算;對環保設施實際運行效率進行驗算。
(3)環境影響分析
根據環境調查監測、工程及工況分析結果,對港口項目環境影響的方式、范圍、程度、變化趨勢進行分析,量化港口項目實際環境影響;對敏感環境問題及周邊環境敏感點的變化程度進行分析,驗證環評及驗收結論的科學性、合理性。對實際產生但未被預測的環境影響著重分析,針對其成因、產污環節等提出相應的治理設施設置及管理措施建議。
(4)環保措施有效性評估
根據前述分析結論,評估港口項目在建設、施工和運營過程中已采取的生態恢復、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噪聲、廢水、廢氣及固體廢物等防治設施工藝的可達性。另外,環境管理體系的完善性和合理性是環保措施落實的有力保障,準確評估環境管理體系及其運行狀況,有助于環境政策的制定與貫徹實施。環境管理體系評估的內容包括其體系構成(組織、人員、設備、資金、規章等)是否合理,環境自動監測系統是否快速、準時、有效等。
環評及驗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環境管理等相關措施對項目實施后的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影響后評價則可以有針對性地核實、核查和評估項目所采取環保措施實施情況和運行狀況,為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環保措施提供現實依據。
3.環境影響后評價指標體系
環境影響后評價指標應體現環境分析的客觀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比性、可行性;將一系列由內在聯系的指標組合為一個綜合指標,并用“符合度”為驗證基準,以此來反映出港口建設項目及其所在區域環境質量的變化情況,綜合協調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驗證基準“符合度”釋義:①單點符合度,即單個監測點的預測值與實際監測值的比值。②單因子符合度,即某一環境因子預測值與實測值接近的監測點位的數量占總監測點量的比例。
環評與后評價結果的符合度應達到70%以上:其中,符合度在70~80%之間,可認為基本有效;80~90%之間,可認為結論有效;符合度達到90%以上,說明環評結論非常有效。應對照和驗證工程狀況、污染源強、環境影響預測、環保措施、環境管理體系及運行情況等。對于部分難以定量評價的內容,可采用定性描述,同時結合公眾的感覺進行判斷。
港口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建議
港口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可評估其建設對所在地區環境質量的實際影響,通過實際調查、監測、分析與評估,驗證港口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環保措施的有效性。港口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內容是很廣泛的,本文針對港口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及管理工作提出建議如下:
(1)盡快完善我國港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體系,出臺相關技術導則和技術規范;
(2)對涉及多個碼頭的港區建議對整個港區開展聯動性后評價;
(3)后評價手段日趨現代化,建立評價信息庫和信息網絡,向成果共享方向發展。
(作者吳世紅工作單位為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余樂工作單位為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姚海博工作單位為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天科院環境科技發展(天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