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
摘 要 按照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目標任務及相關要求,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對當前廣東森林生態體系的實際建設情況、總體布局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調整和優化策略,以此保證能夠按照森林生態體系的思路、任務和定位,構建出完整的支持保障相關體系,為廣東省森林生態布局更加合理提供一定支持。
關鍵詞 森林;生態布局;調整;優化;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31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部分,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資源庫,其具有保持水土、吸碳放氧、保證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于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使森林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廣東地區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相關的監測系統,了解森林生態現狀,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相關優化對策,以此在合理制度體系的支持下,森林生態體系在布局上更加優化,使其更好地發揮出保證人類生存、促使經濟發展的實際價值。
1 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實施了多項決策,如在“十二五”期間,廣東省遵循相關的要求,在林業發展方面實現了對生態網絡的調整。在這次調整中,重點建設了粵北、沿海地帶、濕地公園等區域,并將自然保護區、城鎮、村莊納入到建設范圍內。這種建設模式上的完善,為廣東地區的區域建設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于近些年開展的各項森林生態系統工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不僅為區域經濟更好地發展提供了一定基礎,同時對于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1]。當前,廣東地區的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工作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從統籌階段中的建設增量,逐漸朝著針對重點領域和地區提升建設質量的方面發展,處于不斷提升的階段中。這種發展形勢,對于保證整體體系上的完整性和協調性都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這就要求需要對布局情況進行不斷調整和優化,保證建設的實際質量。
2 布局調整與優化內容
按照當前廣東地區提出的生態工程建設等相關的思想,針對具體的布局調整、優化工作來說,主要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1)在建設思路方面,要對體系在省內的實際適應情況、省內的經濟條件、省內的社會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按照自然的發展規律,統籌山、海、鄉、路等,從不同的層面實現布局上的優化,如自然的生態系統、海河流域、省市流域等方面[2],以此提升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和承載能力。同時,重點明確建設方向,在創新體系的過程中,需要保證突出重點、具備良好整體性,創建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3]。2)在建設目標方面,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荒山造林、殘次林改造及改善純松林和不合理布局的桉樹林任務;建設出生態景觀林帶;新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以及綠化鄉村;森林總產值、總面積、蓄積量、生態效益等,均需要達到相關的要求。3)在功能定位方面,按照不同區域的特點,合理確定重點建設的內容,具體可以分成3個步驟。①廣東省內的北部地區主要為山區,建設重點為對區域內已經遭受到破壞,或者是在生態方面比較脆弱的區域進行準確保護,加大封山育林的工作力度,保證大部分地區的自然生長情況。②針對省內的整個珠江流域,則將重點內容放在種植保養林和防護林上,以此提升流域水土的保持能力。同時,針對沿海地區,可以通過加強紅樹林建設的進度,提升對于各種自然災害的實際抵抗能力。③對于城市來說,由于當前人們對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綠化的建設也有著相對比較嚴格的要求,因此,城市要將重點建設工作放在建設城市綠地方面,同時鄉村和城鎮的建設也不能忽略,重點可以放在建設風景林等方面,促使綠島網綠化實現升級,構建出宜居、優美的生態家園。
3 保障布局調整與優化合理性的建議
3.1 制定相關制度,完善林地保護政策
林地保護相關制度是確保各項建設工作能夠落實在實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各項工作具體實施的規范和標準。因此,為了建立健全體系建設的相關保障體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度入手,合理完善林地保護相關制度[4]。1)加快林業生態紅線劃定的推進步伐,對基本的生態空間相關管制措施抓緊落實,加強管制的力度。以此保證能夠通過最嚴格的保護制度,促使林地能夠得到切實保護。2)對于非林建設占用林地的情況,要實施嚴格控制,強化對于林地占補平衡方面的管理工作力度,研究和建立完善的林地儲備相關制度。3)完善林地出讓金、占用稅、新增建設有償使用費用等政策,同時進一步完善占用審批相關制度,真正將限額管理工作落實在林地管理工作中。
3.2 通過政策引導,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確保各項制度能夠落實的基礎,需要將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作為指導思想,通過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保障體系。1)將政府主導投入作為基本原則,堅持將其落實在實際工作中,保證林業專項財政的投入工作,朝著制度化、長效化不斷發展,加強在資金投入方面的力度。2)對重點生態工程、保證能力建設、基礎設備建設給予關注,加強在這些方面的工作力度,同時需要完善造林、森林撫育及生態補貼方面的制度[5]。3)從以下3個方面對相關的制度進行完善:①完善公益林的贖買相關政策;②通過提升公益林帶來的實際效益,制定出相關的補償標準;③建立對應的激勵型補助發放機制。4)發揮出市場機制的實際價值,將大量的社會資金引入到體系建設工作中,以此不斷拓寬融資渠道的同時,利用將企業引入到捐資造林等工程中的方式,保證投資主體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3.3 構建保障機制,保證綠化苗木儲備
苗木是森林生態系統保障機制建設的重要主體部分,為了真正完善和補充生態體系,需要建立適當的保障機制,確保綠化苗木的實際儲備情況能夠滿足建設要求[6]。1)建立以構建五大森林生態體系主要樹種篩選等為主體內容的全新優良品種培育體系,同時完善快速培育的相關技術體系,保證林木的質量和成活率。2)培育基地需要不斷加強基地建設和管理,促使良種能夠盡快發育成熟,真正提高本土優良苗木的產出效率。3)育苗的保障工作需要從建設相關的保障制度入手,通過不斷完善保障體系,確保工作能夠真正落實。4)合理擴充生產示范基地,為相關的研究和建設工程,提供更多的優質苗種。
3.4 明確目標責任,健全相關考核機制
對于建設相關部門,需要通過一定的考核制度給予支持,才能激發出工作的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1)通過不斷研究,制定出激勵各個部門多造林造好林意識的相關措施,保證其能夠樹立起正確的意識,確保各項工作有效落實。2)建全現有的績效考核機制,制定出合理的獎懲相關機制,通過制度保證地方政府加強監督工作。同時,對于在工作中出現的進度慢、任務完成情況差、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等問題,需要按照相關的要求,通過約談的形式,要求其在規定時間內盡快完善[7]。3)加強建設資金方面的績效管理工作,保證資金的使用率,確保工作在資金的支持下順利開展。
4 結語
廣東省森林生態體系布局調整與優化工作中,不僅需要了解發展現狀和重點建設內容,同時也要根據當地的基本形勢,結合國家給予的政策支持工作,保證各項工作能夠有效落實在實際中,以此構建出完整的森林生態相關體系,為更好地實施森林生態建設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饒高平,陳德根,黃國賢,等.江西九連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研究站合理布局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9(6):64-66.
[2] 谷永麗.澄江縣森林生態體系構建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9(8):185-186.
[3] 趙慶,胡柔璇,陳星澄,等.廣東省森林小鎮建設規劃:以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為例[J].廣東林業科技,2019,35(5):106-113.
[4] 李朝洪,趙曉紅.黑龍江省森工國有林區生態建設與經濟轉型協調發展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3(2):148-156.
[5] 趙景陽.加強林業結構調整提高林業經濟效益[J].農家致富顧問,2019(18):273.
[6] 鄧小利.沅陵縣森林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建設[J].綠色科技,2019(9):178-180.
[7] 何繼紅,袁媛.自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及佛山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實踐[J].規劃師,2019,35(8):59-6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