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暑以來,灼熱的陽光和蒸騰的熱氣,讓在城市生活的人們避之不及。哪里有涼意,哪里就是避暑降溫寶地。應該說,一些公共場所對市民避暑寬容以待,不僅充分體現了管理者對他人開放的胸懷與包容的善意,也體現著城市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面對這一善意,“納涼族”應該以文明的舉動相應和。然而,在個別地方的公共場所,光著膀子滿街走、趿拉著拖鞋逛超市者有之,坐在書店開著手機外放聽音樂、追劇者有之,還有的家長任由孩子在公共場所追逐、嬉戲、打鬧……這些不和諧的“音符”,與所處環境格格不入。
莫因“蹭涼”而丟了文明。“蹭涼”須有度,不能爽快了自己,影響了觀瞻。應恪守“公地”與“私域”的邊界,遵循最起碼的文明規范,這既是對提供納涼場所的尊重,也是對自身文明素養的一種檢視。“納涼族”千萬不能將自己的舒適建立在他人的不便或損害商家的利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