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發熱一直以來都是醫生用來識別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標志。一般來說,若看見患者術后體溫曲線正常,便可稍微安心;若看到患者術后體溫曲線如波浪般起起伏伏,內心就開始忐忑不安了。按術后發熱的時間可分為:術后早期發熱、術后中期發熱、術后后期發熱。
術后早期發熱是指術后 1至3 天內的發熱,通常是生理性的,表現為低熱,是由于手術的創傷或局部炎癥(如積血的吸收、膿液引流等)所致。
術后中期發熱是指術后的 4至6 天內發熱,通常提示某處有感染,如傷口感染或者診斷為吻合口漏。多見于肺炎、尿路感染、傷口感染早期、外科并發癥的“發酵期”或“造勢期”等。
術后后期發熱是指術后的 7至10 天內發熱,通常提示存在未引流的膿腫,如傷口感染(化膿性的和包裹性的)、深部感染(如感染液積聚、膿腫、吻合口漏)等。
對于發熱的患者,第一時間換藥,檢查傷口有無感染跡象。判斷是否存在尿路感染,主要針對術后留置導尿管超過3天的患者。對于存在肺部基礎疾病或胸、腹部大手術以及非胸部手術但合并肋骨骨折的患者,由于術后疼痛等原因,患者不愿意咳嗽、咳痰,致使術后并發墜積性肺炎、肺部感染等。對于術后長期臥床且存在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出現術后不明原因的發熱,應該考慮一下術后靜脈血栓的形成,特別是脾切除術后不明原因的發熱患者??紤]有無藥物發熱,如抗生素、麻醉藥等,甚至是停藥(神經阻滯劑惡性綜合征)所致。
(摘自《廈門晚報》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