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過歐洲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無論在非常知名的景點、博物館,還是在人潮涌動的車站,乃至機場休息室,歐洲各種公共場合大都安靜有序。這種安靜傳統,源于歐洲民眾的公共意識,也與當地城市幾十年來嚴格執行規定、使用先進的環保技術有關。
大中城市都有“噪聲地圖”
歐洲的安靜傳統已有上千年歷史。為了表達對位于城市中心的教堂和市政廳的尊重,歐洲城市早就規定在公共場合人們需要保持安靜,還推出相應的懲罰措施。
到了20世紀70年代,歐洲國家陸續推出各種法規來對抗噪聲。2002年,歐盟公布《歐盟噪聲指引》,規定歐洲人口25萬以上的聚居區都要繪制“噪聲地圖”。之后,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等城市紛紛繪制了官方噪聲地圖,方便居民上網查詢。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研究者還開發了一款“噪聲地圖”App,可以把智能手機變成噪聲測量器。使用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機的GPS和麥克風搜集噪聲信息,與其他使用者共同繪制“噪聲地圖”,這比官方版更全面且更有實操性。
這些“噪聲地圖”通過不同顏色標注城市企業、機場、道路和鐵路等制造的噪聲水平。噪聲超過75分貝的地區被列入最高級別,標注為深紅色。噪聲越低,顏色越淺。許多歐洲人買房租房時,會根據“噪聲地圖”選址,盡量遠離市中心、機場、工廠等地點。
晚10點后自覺靜音
推出“噪聲地圖”只是歐洲各城市減噪的第一步。對許多城市政府來說,怎樣對城市公共場合進行噪聲管理才是問題所在。
在德國,除了周末,城市居民晚上10點后都不準在家里大聲講話、放音樂、搞聚會,否則鄰居可以向警察投訴。即使在周末,搞聚會也要征得鄰居同意。平時,無論在街頭,還是在商店,德國人說話聲都很輕,生怕影響別人。歐洲學校和家長從小對孩子進行靜音教育。孩子進入幼兒園,老師就會要求孩子說話要輕、有禮貌,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等。如果孩子突然大喊大叫,家長會耐心開導孩子,并給孩子一本書或他心愛的玩具等。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說:“靜音傳統是民眾公共意識的體現。”
德國許多城市街道使用的混凝土可以“消聲”,能“吞食”車輪滾動時發出的聲響。在居住區附近,公路旁都會廣設隔聲屏障。車輛噪聲檢測也被列入每年的車檢。機場周邊必須給民眾8小時睡安穩覺的時間。居民家里使用“消音外墻”“吸聲墻紙”等材料來減少噪聲。
英國在減噪上也有自己的一套。一些城市嚴格禁止在街上以娛樂為目的使用擴音設備。還有一些城市用“聲景觀”治理噪聲,比如先用大型不銹鋼板將噪聲區和火車站隔開,并在站前廣場建造大型噴泉,以噴泉的水聲遮蔽嘈雜聲。
西班牙塞維利亞夜晚曾熱鬧非凡。民眾每晚都能聽到不遠處飄來的弗拉明戈舞樂曲聲,一些酒吧顧客深夜醉醺醺地跑到馬路上高聲喊叫……后來,當地通過了一項法案:任何個人與場所深夜制造噪聲,將會被罰款300歐元至30萬歐元不等。而巴塞羅那則在市區設立許多感應器,對抗“永恒的派對”。音量超過100分貝,就會受到懲罰。
捷克布拉格、意大利威尼斯、荷蘭阿姆斯特丹等歐洲城市則因為“過度旅游”而煩惱。前不久,布拉格制定了強硬對待游客擾民行為的規定。若游客晚上10點以后上街不保持安靜,將面臨400歐元的罰款。
每個城市都有“發泄區”
在嚴格處罰噪聲擾民行為的同時,歐洲各國政府也出臺一攬子政策,合理規劃城市空間。比如制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區,設立“發泄區”,在特定地區或特定時間,民眾可以發出噪聲,發泄情緒。足球場是最受年輕人青睞的“發泄區”。在歐洲,幾乎所有城市都有足球俱樂部。每當周末舉行聯賽時,球迷們就會在足球場把壓抑一周的情緒發泄出來。2006年世界杯比賽時,被稱為“首席球迷”的默克爾也在貴賓席上“不顧形象”地大喊大叫,為德國隊進球忘情歡呼。
(摘自《中年讀者》 青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