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中華民族開始了全面抗戰。連年戰爭使國家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巨大,加之國民政府財政赤字,資金匱乏,國家財政出現問題。為支援抗戰,抗戰大后方的民眾不論貧富,不分階層,積極地節約獻金。
武漢“七七”獻金運動盛況空前
1938年7月2日,由武漢各界組成的抗戰建國周年紀念籌備會發出通知,決定7月7日至9日在武漢三鎮設置獻金捐款臺,進行為期3天的抗日獻金活動。
1938年7月7日早上9時,獻金活動開始后,黑壓壓的人群就把各獻金臺圍了個水泄不通,民眾紛紛上臺獻金。
一位名叫黃澤盛的中年男子,背著38把大刀快速沖上獻金臺,他說:“我沒有別的東西,也沒有錢,送上幾把大刀,給兄弟們殺鬼子去吧!”
一位從華北淪陷區逃出來的年近六旬的衣衫襤褸的難民,拄著棍子,一天竟來了3次,第3次獻金后,他還氣喘吁吁地對臺下的民眾說:“我是從河北省逃出來的,我全家都被鬼子殺了。國亡之后,連命都保不住,要錢有什么用……”
兩位斷腿的辛亥革命老兵拄著木棍登上獻金臺,捐款后說:“我們年老殘廢,再也不能到前線殺敵,捐兩塊大洋購買子彈打鬼子。”
幾個工人把用血汗換來的幾分錢放到獻金箱里;一個要飯的啞巴捐了12個鐵環和兩分錢;賣糖的青年難民張鴻儒捐一角錢后,又捐了兩包糖;74歲的老乞丐周德義捐獻了他半月乞討來的錢;水塔旁獻金處,一個8歲的陳姓小妹妹,在人們的帶動下,捐出了自己買糖的錢。
一位老婦人坐人力車專程趕到獻金臺,捧出一些古老的銀項鏈、銀戒指、銀手鐲和銀幣。她擔心工作人員不收這些東西,便說:“我沒有更值錢的東西,就這些銀器給你們獻上變錢,也算盡了一份我的心。”
一位60多歲的老人要把自己的棺材賣了去獻金。他兒子不同意,說:“你百年之后怎么辦?”老人生氣地說:“日本人打到家門口了,萬一武漢淪陷都死無葬身之地,還要什么壽材?我死后用蘆席一卷就可以了,聽我的話賣掉棺材就是孝,不賣就是不孝。”最后兒子聽從了父親的勸說,把棺材賣了,將錢捐了出去。
獻金捐款活動原定3天,可到了9日晚,臺前“還是擠滿了人,把臺幾乎都擠垮了”。各界民眾紛紛要求延長獻金時間,組織者不得不把獻金日延長兩天。7月11日,武漢三鎮的獻金運動圓滿結束,獻金人數達50萬人以上,捐款總金額超百萬元。
重慶各業獻金競賽如火如荼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為挽救民族危亡,支援前方抗戰,重慶決定舉行各業獻金競賽活動。獻金辦法為“節約獻金競賽各界各業分別舉行;參加獻金競賽無論集團或者個人,均以至少貢獻一日所得為標準”。獻金活動的時間從1939年2月26日開始,至3月12日止。
獻金競賽首日,電影、娛樂、旅館等行業捐款4896.86元。
3月2日,銀樓業首先捐款1012元;保險業捐款1119.54元;一個戲院的代表孔能到場,代表全體同仁捐款1000元,加上之前的200元,共捐款1200元;電力公司捐款1000元……在熱烈的獻金捐款氛圍中,各行各業被鼓舞起來,形成競賽。銀樓業首先捐款500元,保險業再次捐款200元……當日獻金總數達35377.65元。
3月3日,是銀行、圖書等行業獻金日。中國銀行捐款10萬元,中國農業銀行捐款10萬元,交通銀行捐款也達10萬元,加上新華日報社全體人員捐款200元等,當日捐款總額達605172.69元。
1939年3月5日,是重慶婦女界競賽獻金日。這天,有出征軍人家屬、各工廠女工、朝鮮婦女隊、女學生、女護士等重慶各界婦女1000多人參加競賽活動。婦女界競賽獻金引起了各界群眾的廣泛關注。為打破3月3日銀行、圖書等業的獻金記錄,重慶婦女獻金獻物,熱情高漲,最大的一筆獻金達153397元,萬元以上的獻金就有10起。獻金過程中,有27位出征軍人家屬捐款4.25元。《新華日報》報道:“這數目是由一分、二分、五分、一角疊起來的,這四元二角五分在眾人心里起的反應甚至超過了十五萬元,這是他們送走了生產者丈夫、兒子以后的生活費中抽出來的。”
婦女界競賽獻金的熱烈情緒不僅感染了重慶市民和社會各界,也感染了現場采訪的西方國家記者,他們臨時決定捐款140余元。威利銀行捐款10元,國際婦女會捐款63.5元。當天重慶婦女界共獻金632359.36元,不僅打破了前7日的單日獻金記錄,也打破了3月3日銀行、圖書等行業獻金記錄,婦女界獻金總數為重慶各行各業獻金之最。
在重慶各業節約獻金活動中,重慶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幼均積極參加,共募得現金2465105.62元,這還不包括募得的金銀器皿、首飾、銀條、銀塊等。
抗戰時期,大后方民眾所捐物資,雖不能徹底解決處于抗戰艱難時期的前線將士所需,但其產生的精神力量卻難以估量。
(摘自《炎黃春秋》 王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