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弘揚功勛模范精神,奮進偉大復興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繼、浴血奮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儀式,將黨內最高榮譽授予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的共產黨員。
習近平指出,“七一勛章”獲得者都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只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奮斗意志、堅定恒心韌勁,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栗戰書、汪洋、趙樂際、韓正,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頒授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主持。
8時45分,“七一勛章”獲得者集體乘坐禮賓車從住地出發,由國賓護衛隊護衛前往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東門外,高擎紅旗的禮兵分列道路兩側,18名禮兵在臺階上持槍佇立,青少年熱情歡呼致意。“七一勛章”獲得者沿著紅毯拾級而上,進入人民大會堂東門。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有關領導同志等,在這里集體迎接他們到來。
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氣氛熱烈莊重。巨幅紅色背景板上,“七一勛章”圖案熠熠生輝。背景板前,18面鮮艷的紅旗分列兩側,18名英姿挺拔的解放軍儀仗隊禮兵在授勛臺兩側持槍佇立。
9時58分,伴著歡快的樂曲,習近平同“七一勛章”獲得者一同步入會場,全場起立,熱烈鼓掌。
10時整,解放軍軍樂團號手吹響儀式號角,頒授儀式開始。隨后,《義勇軍進行曲》奏響,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王滬寧宣讀《中共中央關于授予“七一勛章”的決定》。決定指出,為了隆重表彰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為黨和人民事業一輩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獻,貢獻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勛模范黨員,激勵全黨堅守初心使命、忠誠干凈擔當,黨中央決定,授予馬毛姐等29位同志“七一勛章”。
2名旗手高擎黨旗,1名禮兵手捧“七一勛章”,邁著雄健的步伐,行進到儀式現場。
在雄壯的《忠誠贊歌》樂曲聲中,習近平為“七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并同他們親切握手、表示祝賀,全場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少先隊員向勛章獲得者獻上美麗的鮮花,敬禮致意。
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他首先代表黨中央向“七一勛章”獲得者表示熱烈的祝賀、致以崇高的敬意。習近平指出,今天受到表彰的“七一勛章”獲得者,就是各條戰線黨員中的杰出代表。在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
習近平強調,堅定信念,就是堅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堅忍執著的理想信念,以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牢記在心目中、落實在行動上,為黨和人民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乃至寶貴生命,為黨的理想信念頑強奮斗、不懈奮斗。全黨同志都要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永遠信黨愛黨為黨,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實踐推向前進。
習近平指出,踐行宗旨,就是對人民飽含深情,心中裝著人民,工作為了人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密切聯系群眾,堅定依靠群眾,一心一意為百姓造福,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全黨同志都要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習近平強調,拼搏奉獻,就是把許黨報國、履職盡責作為人生目標,不畏艱險、敢于犧牲,苦干實干、不屈不撓,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斗爭精神。全黨同志都要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保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努力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習近平指出,廉潔奉公,就是保持共產黨人艱苦樸素、公而忘私的光榮傳統,從不以功臣自居,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貪圖享受,守紀律、講規矩,生動體現了共產黨人應有的道德風范。全黨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儉修身,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習近平強調,新時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黨員隊伍必須過硬。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榮譽、發揚成績,爭取更大光榮。各級黨組織要從工作和生活上關心愛護功勛黨員,大力宣傳“七一勛章”獲得者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德,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牢記黨的性質宗旨,牢記黨的初心使命,不懈奮斗,永遠奮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儀式上,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代表“七一勛章”獲得者發言。
頒授儀式后,習近平等領導同志同“七一勛章”獲得者合影留念。
頒授儀式前,習近平等領導同志會見了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對象,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部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出席頒授儀式。
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北京市負責同志,“七一勛章”獲得者及其親屬代表、所在單位代表,以往功勛榮譽表彰獲得者代表,“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獲得者代表和老黨員、老干部代表,各界干部群眾代表分別參加儀式。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對象參加頒授儀式或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觀看儀式直播。
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28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為受表彰的個人和集體代表頒獎。王滬寧出席大會并講話,他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兩優一先”評選表彰工作,對發揮黨員作用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廣大黨員和基層黨組織要以先進典型為榜樣,錘煉堅強黨性,牢記初心使命,忠誠履職盡責,勇于自我革命,更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
趙樂際出席大會。陳希宣讀了《中共中央關于表彰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決定》。受表彰的代表作了發言。
“七一勛章”獲得者名單
(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毛姐、王書茂、王占山、王蘭花、艾愛國、石光銀、呂其明、廷·巴特爾、劉貴今、孫景坤、買買提江·吾買爾、李宏塔、吳天一、辛育齡、張桂梅、陸元九、陳紅軍、林丹、卓嘎、周永開、柴云振、郭瑞祥、黃大發、黃文秀、黃寶妹、崔道植、藍天野、魏德友、瞿獨伊。
馬毛姐
運送三批解放軍成功登岸的“渡江英雄”
馬毛姐,女,安徽無為人,1954年6月入黨。解放戰爭時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聞名全國的“渡江英雄”。渡江戰役中,年僅14歲的她參加“渡江突擊隊”,在手臂中彈的情況下依然咬牙堅持,不畏槍林彈雨6次橫渡長江,運送3批解放軍成功登岸。毛主席親切接見她,并題詞“毛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參加工作后她從不以功臣自居,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為黨工作;離休后義務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300多場次。
王書茂
為國護海寸步不讓 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王書茂,男,海南瓊海人,1996年6月入黨,他先后參加多項國家重大涉海工作,參與南沙島礁建設,培養南海維權民間力量。在南海維權斗爭中沖鋒在前,不怕犧牲、寸步不讓,堅決捍衛我國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此外他還帶領群眾造大船、闖深海,發展休閑漁業、建起海洋民宿,實現共同致富。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改革先鋒”等稱號,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占山
戰功赫赫百戰老兵 傾心傳播紅色革命基因
王占山,男,河北豐南人,1948年8月入黨。他是戰功赫赫的百戰老兵,先后參加遼沈、平津、衡寶、兩廣、抗美援朝、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出生入死、英勇殺敵,4次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在抗美援朝金城戰役中,帶領戰友堅守陣地4天4夜,打退敵人38次進攻,殲敵400余人。榮獲志愿軍“二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被朝鮮授予“一級國旗勛章”。 王占山離休后,仍然情系國防事業,傾心傳播紅色革命基因。
王蘭花
堅持志愿服務十余載 群眾心中的“活雷鋒”
王蘭花,女,回族,1950年6月生,1995年11月入黨,寧夏吳忠人,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小組黨支部書記、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會長。群眾心中的“活雷鋒”,把解決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作為畢生事業,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志愿服務。帶領“王蘭花熱心小組”先后為居民解決各類困難7000多件,調解各類民事糾紛600多起,開展公益活動7000多場次,推動利通區志愿者從最初7人發展到6.5萬余人。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稱號。
艾愛國
“做工人要做到最好” 我國焊接領域“領軍人”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生,1985年6月入黨,湖南攸縣人,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湖南省焊接協會監事長,黨的十五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極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集豐厚的理論素養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攻克數百個焊接技術難關。作為我國焊接領域“領軍人”,傾心傳藝,在全國培養焊接技術人才600多名。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石光銀
治沙與致富相結合 荒漠中營造百里綠色長城
石光銀,男,漢族,1952年2月生,1973年7月入黨,陜西定邊人,陜西省定邊縣定邊街道十里沙村黨總支原書記、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治沙造林事業的模范代表,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40多年,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營造一條長百余里的綠色長城,徹底改變“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將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創造“公司+農戶+基地”的新模式,幫助沙區群眾脫貧致富。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治沙英雄”等稱號。
呂其明
用音樂歌頌黨和祖國 知名作品廣為傳唱
呂其明,男,漢族,1930年5月生,1945年9月入黨,安徽無為人,上海電影制片廠藝術委員會原副主任。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交響樂作曲家,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一生堅持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勞動人民。70年來先后為《鐵道游擊隊》《焦裕祿》《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視劇作曲,創作《紅旗頌》《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響樂作品,300多首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歌曲廣為傳唱。他曾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稱號和“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廷·巴特爾
扎根牧區50年 探索綠色經濟發展新路徑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黨,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扎根牧區、苦干實干的楷模,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區近50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改革先鋒”等稱號。
劉貴今
為中非外交事業傾情奉獻一生
劉貴今,男,漢族,1945年8月生,1971年8月入黨,山東鄆城人,外交部原正司級大使。一生奉獻對非外交工作,在對非外交崗位堅守、耕耘近40年,長期在非洲國家常駐,年逾七旬仍為深化中非合作發揮余熱,是首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積極推動建立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在傳承中非友誼、深化中非合作中擔當作為、傾情奉獻,為促進中非關系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孫景坤
公而忘私 永葆革命本色的戰斗功臣
孫景坤,男,漢族,1924年10月生,1949年1月入黨,遼寧莊河人,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原第一生產隊隊長。永葆革命本色的戰斗功臣,先后參加四平、遼沈、平津、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抗美援朝等戰役戰爭,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作為英雄報告團成員,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退役后毅然回鄉帶領群眾改變家鄉面貌,是共產黨員吃苦在前、公而忘私崇高品質的典范。榮獲“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買買提江·吾買爾
強基固本建家園 民族團結一家親
買買提江·吾買爾,男,維吾爾族,新疆伊寧人,1973年7月入黨。他是旗幟鮮明同“三股勢力”作堅決斗爭的先進模范,他堅持強基固本,大抓支部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在他擔任新疆伊寧縣溫亞爾鄉布力開村黨支部書記30多年中,村里未發生一起暴恐事件。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開辦國語幼兒園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突出貢獻。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李宏塔
共產黨人革命傳統 優良家風的傳承人
李宏塔,男,河北樂亭人,1978年4月入黨。他是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典范,在民政系統工作18年間,他視孤寡老人為父母、視孤殘兒童為子女、視民政對象為親人,每年至少一半時間在基層度過。作為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傳承人,他始終艱苦樸素、清正廉潔、以嚴治家,秉持了“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的不變信念。
吳天一
醫者仁心照昆侖 守望生命為高原
吳天一,男,塔吉克族,1934年11月生,1982年5月入黨,新疆伊犁人,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80多歲高齡仍帶著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辛育齡
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辛育齡,男,河北高陽人,1921年2月生,1939年7月入黨。他是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戰爭時期,他曾與白求恩并肩戰斗,多次沖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他長期致力于我國胸外科創建和發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到1”的突破,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張桂梅
點亮貧困山區女孩夢想的“校長媽媽”
張桂梅,女,滿族,遼寧岫巖人,1998年4月入黨。她扎根貧困地區40余年,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孩圓夢大學,是為教育事業奉獻一切的“張媽媽”。她探索形成“黨建統領教學、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文化育人”特色教學模式,用紅色基因樹人鑄魂。拖著病體忘我工作,持續12年家訪超過1600戶,行程11萬余公里。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陸元九
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陸元九,男,漢族,1920年出生于安徽,1982年12月入黨。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他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作為早期出國留學的博士,新中國成立初期,陸元九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潛心研究,矢志奉獻。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創造性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陳紅軍
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祖國領土主權
陳紅軍,男,漢族,1987年3月生,2009年4月入黨,2020年6月犧牲,甘肅兩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原分隊長。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杰出代表,堅守高原邊防10年,帶領官兵完成各種急難險重任務。2020年6月15日,奉命帶隊前往一線緊急支援,在同外軍戰斗中,英勇作戰、誓死不屈,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壯烈犧牲。被追授“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
吳天一
醫者仁心照昆侖 守望生命為高原
林丹,女,漢族,1948年12月生,1985年8月入黨,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黨委書記,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社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扎根社區40余年,始終為民愛民,當好黨的“傳聲筒”、群眾的“服務員”,腳踏實地做好社區每一項工作。以黨建為引領,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務,設立居民懇談日、“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她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卓嘎
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
卓嘎,女,藏族,西藏隆子人,1996年7月入黨。她是愛國守邊精神的傳承者,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堅定信念,數十年如一日以抵邊放牧、巡邏的方式守護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國旗掛遍走過的每一條路,踐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的承諾。她還積極宣講黨的恩情,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先后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時代楷模”等稱號。
周永開
一心向黨 赤誠為民的“草鞋書記”
周永開,男,漢族,1928年3月生,1945年8月入黨,四川巴中人,四川省原達縣地委副書記。一生追隨黨、赤誠為人民。解放前,冒著生命危險在川北地區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全心全意為百姓造福,恪盡職守推動地方發展、脫貧攻堅、改善民生和生態建設,是群眾心中的“草鞋書記”。離休后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在當地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親切地稱為“周老革命”。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稱號。
柴云振
硝煙戰場無畏生死 解甲歸田默默耕耘
柴云振,男,四川岳池人。1926年11月生,1949年12月入黨,2018年12月去世。作為《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的原型之一,他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1951年在抗美援朝樸達峰阻擊戰中,殺敵百余人,浴血奮戰到孤身一人;他是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的的獲得者,被朝鮮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52年,柴云振傷殘復員回鄉務農,卻從未提起自己的功績,默默在耕耘在工作崗位上。
郭瑞祥
戰斗英雄 矢志堅守初心的紅軍戰士
郭瑞祥,男,河北魏縣人。1920年12月生,1937年3月入黨。曾任貴州省都勻軍分區副政治委員。他是矢志堅守初心的紅軍戰士,16歲投身革命。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后參加冀南戰斗、反掃蕩戰役、肖渠戰斗、曹縣東南反頑戰役等,作戰英勇。解放戰爭時期,在情況非常危急、部隊成分不純的情況下,他及時整頓健全組織、加強黨的領導,有效挽救危局。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等。
黃大發
一心為民 埋頭苦干的“當代愚公”
黃大發,男,貴州遵義人,1959年11月入黨。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改善山區群眾用水條件、實現脫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是一心為民、埋頭苦干、百折不撓的楷模。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時代楷模”等稱號。
黃文秀
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
黃文秀,女,壯族,1989年4月生,2011年6月入黨,2019年6月去世,廣西田陽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原副科長、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黨支部原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一線揮灑汗水、忘我奉獻的新時代青年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主動請纓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把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譜寫了新時代青春之歌。被追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等稱號。
黃寶妹
勤勤懇懇 平凡崗位干出不平凡業績
黃寶妹,女,上海人,1952年11月入黨。她是新中國紡織工人的優秀代表,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勤學苦練、大膽創新,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為實現“全國人民穿好衣”的夢想,黃寶妹在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退休后堅持發光發熱,參與多地多個棉紡廠建設,積極服務居民群眾,直播宣講勞模精神、宣講黨的優良傳統。兩次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崔道植
痕檢“神探” 60余年刑偵生涯屢立奇功
崔道植,男,朝鮮族,1934年6月生,1953年12月入黨,吉林梅河口人,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處原正處級偵查員。我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中國首席槍彈痕跡鑒定專家。60余年刑偵生涯,檢驗鑒定7000余件痕跡物證,參與辦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難痕跡檢驗鑒定,無一差錯。研發現場痕跡物證圖像處理、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填補國內多項技術空白。80多歲高齡仍忘我工作,參與破獲久偵未破的系列案件。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稱號。
藍天野
塑造經典形象 傳承藝術藝德
藍天野,男,漢族,1927年5月生,1945年9月入黨,河北饒陽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演員、導演。將一生奉獻給人民文藝事業。青年時代參加革命,從事進步文藝活動。解放后,出演或導演《蛻變》、《茶館》、《家》等數十部優秀文藝作品,塑造眾多經典人物形象。傳承藝術藝德,發掘和培養一大批文藝界領軍人才,為中國話劇藝術繁榮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和“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等。
魏德友
為國巡邊50年 邊境線上“活界碑”
魏德友,男,漢族,1940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黨,山東沂水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1連退休職工。兵團精神的典型代表。把家安在邊境線上,為國巡邊50多年,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管控區內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他的家被稱為“不換防的夫妻哨所”。巡邊總里程達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5圈,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時代楷模”等稱號。
瞿獨伊
賡續紅色基因 滿腔熱情忠誠為黨
瞿獨伊,女,漢族,1921年11月生,1946年8月入黨,浙江蕭山人,新華通訊社原國際新聞編輯部干部。賡續紅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1941年被捕入獄,面對敵人威逼利誘,絕不屈服。立足本職崗位,勤勤懇懇奉獻。開國大典上,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講話,作為我國第一批駐外記者赴莫斯科建立新華社記者站,其間多次擔任周總理和中國訪蘇代表團的翻譯。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黨伸手,從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