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朱云 許佳
【摘要】面對彝繡市場化的大背景,民間藝術進入到市場的形式,彝繡設計產品和彝繡藝術創作的尺度如何衡量,確實困擾著很多人。自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設計和藝術雖有共通之處,但仍有所差異。在本文中,彝繡設計主要指代彝繡在功能也就是內容上的問題,藝術指代彝繡在形式也就是審美上的問題。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對彝繡藝術創作的尺度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手工從業者創作觀念的轉變和設計師民族文化的堅守兩方面提出一定的意見,希望彝繡發展有個更好的前程。
【關鍵詞】民族手工業;彝族刺繡,創作內容及形式 ;尺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3-092-03
【本文著錄格式】潘朱云,許佳.旅游文化背景下彝繡藝術創作的尺度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7(13):92-94.
彝族刺繡,實屬民間工藝美術,其創作主體是繡娘,屬于刺繡藝術的一個小分支,應當遵循藝術創作規律。藝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1]。也就是說,藝術形象是在藝術創作中所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的外在形象。當某種藝術形象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時,必是形象體現的內容或是呈現的形式打動了觀眾。彝繡在彝族民眾眼中雖是美化服飾的一種手段,但仍融入了豐富的情感表達,通過借助針法技巧在繡布繡制精美圖案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換而言之,一幅彝繡的呈現,必然包括借助紡織材料展現的外在形象,即剪裁體現的內容,以及附著在紡織材料上的體現作者情緒的裝飾手段,即展現形式。
一、目前彝繡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實地走訪昆明螺螄灣商貿城、楚雄彝人古鎮、牟定彝和園以及石林小菁村等四處地點,發現彝繡目前的發展空間不容樂觀,生命力并不強勝,仍有大大的發展空間供彝繡藝術走的更加長遠。
(一)民族文化特征弱化
在少數民族刺繡行業中,民族文化特征不強幾乎是整個行業的通病。通體觀察下來,大家對刺繡也好,服飾也好,只能肯定這是民族性工藝品,但具體是哪個民族,大家都是一竅不通的,因為紋飾圖案東拼西湊,哪里的都有,似乎只要好看即可,若非對民族文化了解透徹的行家,面對眼花繚亂的產品和商家的信口言辭,真假真是難以分辨。對彝族刺繡而言,色彩和圖案是彝族文化的根本,但是目前大家似乎缺乏對彝族古老刺繡文化的深刻認識,不說半通不通,不求甚解的大有人在。傳統的刺繡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素養、情感傾向、審美特征可以說是消失殆盡。刺繡的傳統內容比如圖騰、傳說、植物紋、動物紋等具備文化符號意義的傳統圖案逐漸被新潮的絢麗的時尚圖案取代。作為售賣民族服飾的非本族群的老板對紋飾背后的文化內涵一知半解,對他們而言這只是商品而已。更為遺憾的是,當地本族群的工作人員對這些也不甚了解,似乎文化的記憶已經慢慢淡化了。
(二)原創性不足,抄襲成風
通過咨詢了解到,針對刺繡圖案的紋樣,很多商家是在網上盜圖拼貼或者是看到圖案合適的實物,將之拿來稍加改動作為自己的圖案生產產品,對其版權不在意,有商家表示,即便有個別紋飾抄襲被版權擁有者發現,棄之不用既可,打官司只是少數人維權的手段,因為時間、精力成本,只有少數的版權擁有者會選擇通過法律手段維權。盡管有些商家聘請了設計師,設計師的薪資也與銷量掛鉤,但是這些設計師并不是商家專屬設計師,設計師會為多個商家服務,并且有出圖要求,基本是最多三天設計師必須出圖,在利益的驅使下,設計師為了薪水也是抄襲拼湊為主,當然在商家的口中,美化為“借鑒”。而且這些設計師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工作,服裝加工廠在當地,圖紙確定以后,廠家雇傭的繡娘會在機器的幫助下,完成服裝的制作。 最終,設計稿與最終成品的差別,設計師也無緣得見。
(三)民族自豪感不強
彝繡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結晶,雖然深蘊民族文化內涵,有極強的象征意義,但是這并不影響其作為商品的形式進入市場,經受消費者的火眼金睛。哪怕是技藝高超嘔心瀝血繡制的手工藝術品同樣可以進入市場進行售賣,即便藝術無價,但是藝術家是要吃五谷雜糧的。相對的,這個商品的身份特殊,背后具備強烈的文化價值,購買者也是為背后的文化意義來買單。所以,大家在售賣民族文化產品時,即便自身不屬于這個族群,也應該有份敬畏心,對文化意義的敬畏,對族群的敬畏。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親如一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大家的。大家當然要對自己民族文化有自信心。比如彝繡的針法像插針繡、平針繡、挑繡、單針扣繡、雙針扣繡、鎖扣繡、縮針繡、鎖針繡、打籽繡、饒平繡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留給我們的財富。還有民族代表性紋飾是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唯一特征,有著歷史的淵源,這些都值得我們守護。民族工藝品可以作為商品的形式進行流通,但是它畢竟具備文化價值,擁有一份對文化尊重的同理心也是大家應該做的。無論是否是本族群的一分子,只要參與到了這個過程中,飽有對文化的尊重,相信我們的民族事業會重煥光芒。
(四)為牟利粗制濫造
民族工藝品經營者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偷工減料似乎習以為常。比如刺繡能用機繡就不用手繡,能買最便宜的布料就絕不多花一分錢,紋飾能繡小朵的就絕不用大朵的。紋飾能自己造就自己造,絕不請專業的設計人員。版權概念更是幾乎為零。筆者絕非一味吹捧手工的就是好的,但是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應該帶著誠意,自己都不看中的細節,難道全部指望消費者買單嗎?價格低廉并不意味著物品不精致甚至廉價。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家的消費能力也隨著水漲船高,因此,一分價錢一分貨,民族文化事業的進步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二、彝族刺繡創作中內容與形式的辯證分析
尺度是指準繩,定制分寸衡量長度的規范,可引申為看待事物的一種標準。尺度是一個多學科常用的概念之一,通常的關注點是考察事物(或現象)特征與變化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因此定義尺度時必須關注三個維度:客體(被考察對象)、主體(考察者,通常指人)以及時空維。針對本文提及的內容與形式,筆者并不是局限于彝繡的藝術性而言的,而是針對整個彝繡發展大環境,大家是如何看待彝繡為我們呈現的美的感受的。彝繡藝術如何在新時代有所創新,有更好的發展,是相關從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彝繡無論是以商品的形式流通到市場還是以藝術品的形式讓人瞻觀,作為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物品,無論哪種形式,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內容與形式相互考量的過程。
任何藝術形象都是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統一體,既不能脫離內容,也不能單一保留形式。優秀的藝術作品,需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達到有機統一,才能迸發感人魅力。關于這個問題,孔子在《論語·雍也》中也有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論述。質樸的內容勝過文采的形式就顯得粗野,文采的形式勝過質樸的內容,就顯得虛浮。文采與質樸相配,才能成為君子。也就是說,只有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相互統一,才能相得益彰。然則,什么叫作統一呢?是在創作中包含這兩個部分便為統一嗎?在一個整體中,二者比例又如何確定?由此,在這個討論中,必然涉及到內容與形式在整體中關于尺度的考量。同樣的,彝族刺繡作為民族藝術的組成部分,歸屬于藝術的范疇,同樣適用于這個討論。
內容遠勝于形式則為粗野。藝術之所以高于生活,在于它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簡單復制,而是它必須講究形式美。藝術美注重形式絕不意味著脫離內容。以彝繡手藝人魯會英為例,想要表現家庭的美滿、富貴吉祥,再稱贊女主人的貌美,就只能用牡丹花這個素材。加之彝繡的針法有很多,常用的就那么兩種,如果整個畫面就用這兩種技法,用短線會顯得很平,不漂亮,用長線,畫面不緊實,所以要么將畫面進行分割,但是想表達美滿的意蘊,細小瑣碎的構圖不合時宜;要么靈活選用不同的針法。表現花瓣的綻放用插針繡,第二針用近似色,可以細膩表現顏色的轉換;花瓣的陰影、遮擋處用縮針繡;葉片的莖脈可以用單針扣繡,表現突出感;到了花蕊,就用打籽繡,立體感一出,體積關系就出來了……但是這些又不能照抄照搬直接運用這些針法,構圖、大小一變,同一個圖案也要變換針法。針法的運用要在畫面上細細考量,繡出來,畫面不舒服,只能立刻拆掉,從頭再來。藝術家們雖然重視內容美,認為內容美高于形式美,但絕不可斷章取義為形式美不重要或是沒有必要。合理運用形式法則,可以讓藝術作品散發別樣的美感。
形式遠勝于內容則為虛浮。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不能脫離內容,藝術美是二者的有機統一。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在其中“氣韻生動”是對繪畫總的要求,其余幾條皆涉及到藝術形式的問題。德國著名美學家萊辛認為:“凡是造型藝術所追求的其他東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須讓路給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須服從美。”然則形式美的法則又不是固定不變的,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隨之變化。彝族刺繡與中國四大名繡有一個較大的區別:四大名繡重寫實,色彩紛繁,畫面細膩;民族刺繡重抽象表達,畫面呈拙樸氣質。產生這種差別,除了材料的區別(四大名繡用絲線繡制,民族繡片多用家庭紡織的麻線、毛線繡制),還有二者繡品制作、服務的對象都不盡相同:四大名繡多是繡坊培養繡娘,她們平日里注意手部的保養,繡品也多是為達官貴人服務;彝族刺繡通常是家庭中的女性在勞動之余,在夜晚利用燈火繡制,為家庭生產生活之用,另外繡制圖案,也是為了降低衣物的損耗。現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彝族繡娘也有足夠的材料和精力耐心細致地繡制一幅細膩生動的繡品。另外,現在市場上大多數的彝繡制品已枉為民族藝術品。在旅游經濟市場的介入下,民族特色已經成為一個賣點,在利益的驅逐下,少有人能堅守住文化的底線。這種現象無論是在螺螄灣,還是牟定縣城都是隨處可見。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既采用了機繡的形式,又選用價格低廉的布料,更為嚴重的是,為了降低成本,還將傳統的圖案進一步簡化。彝族刺繡多已流于空泛的形式,但這種游客多數并不買賬。由此看來,重形式輕內容也不能創做出優秀的藝術品。
由此前論述我們可知,藝術內容嚴重高于藝術形式,或藝術形式嚴重高于藝術內容,二者尺度比例過分夸張,都是創作不出優秀的藝術作品的。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在藝術創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于二者如何恰到好處的尺度這個問題,對藝術創作者可謂是提出了重大考驗。二者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的,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恰到好處的尺度決定著藝術品的高度。
三、旅游市場下彝族刺繡藝術創作的建議
(一) 手工藝創作者轉變創作觀念
根據筆者實地調研發現的現象來看,堅持彝族刺繡藝術的創作者多接受外來訂單,根據顧客的意愿來構圖,在利用彝族的針法進行繡制,紋樣多以漢族吉祥祝福的紋樣為主,如“龍鳳呈祥”“年年有余”“珠聯璧合”“雙喜圖”等。除此之外,創作者對彝族本身的傳統紋樣缺乏細致了解,大致知道傳統圖案的造型元素,但對固定紋樣缺乏一定的認知。一方面,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對彝族地區實施了學漢話、脫貧致富等政策,彝地由此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筆者見到的20世紀70年代左右出生的手工藝人只會講當地的方言,不會講彝語,也沒有彝語的名字,對彝族的傳統文化更是知之甚微,包括他們的父輩了解的也不多。另外一方面,民眾一般驅向先進優秀的文化,受經濟、交通、教育、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彝族民眾更傾向學習漢族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屬于附屬位置。保持民族文化多樣性應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學習其他民族較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能是必要的,但是要保留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人類文化同質化是不可取的。因此,彝族手工刺繡創作者應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在進行藝術創作品創作時,應深度挖掘本民族的文化,既可以顯現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有助于傳播彝族的傳統文化,幫助外來民眾了解彝族文化。更為重要的是,民族藝術的發展終究需要民族文化和民族形式的有效統一,長期一味借鑒、模仿其他民族的文化,既喪失了本民族的獨立性,又讓人類社會缺失了一個民族的魅力感受。
(二)設計師民族文化的堅守
在旅游市場文化介入到彝族刺繡藝術的時刻,設計師占據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以彝繡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通常設計師的角色是由老板或者獨立設計師來擔任的。產品的外觀造型和色彩、圖案符合消費者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外觀印象,會產生促銷作用,提高產品效益。在功能、價值相等或相近似的條件下,產品的審美體系會從感情上得到消費者的重視,造成傾向于審美價值較高的一側這樣的趨勢,在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2]。同樣的,在彝族刺繡走向市場的大環境中,設計師在民族服飾的設計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設計師本身應有相關的職業操守,對設計對象進行深入了解,在設計中體現民族文化的價值,減少抄襲、拼湊現象的發生。在設計中對彝族刺繡所需的布料、顏色配比、工藝改良、受眾需求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把握。另外,設計師也不應該處于弱勢的地位,需在設計中對自己的職業負責,不必一味向甲方低頭。最重要的是,把一個民族產品推向市場,需要不同的行業相互分工,設計師有作圖的責任,手藝人有工藝技法的責任,銷售商有把握客戶的責任,宣傳負責人有推廣的責任……當然實際情況中,在彝族刺繡走向市場的情形下,很多的狀況是一人身兼數職或者全職。無論形式如何,既然希望彝族刺繡在市場中有更好的發展,首先要保證文化的純真性。
物為人用,無論彝繡是作為設計產品出現在市場上,還是作為藝術品供人欣賞駐足,不論哪種形式,大家都希望彝繡作為彝族民眾的瑰寶,在守衛好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能得到更多人士的喜愛。歸根結底,大家都希望彝繡獲得更多人的認可,都希望彝繡藝術有個更好的歸宿。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朱銘,荊雷.設計史(上)[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潘朱云(1994-)女,云南昆明,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藝術理論與實踐;許佳(1971-),女,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美學、少數民族藝術設計及民族民間工藝研究、設計文化與設計批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