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芳芳 邸剛 韓真沖
【摘要】和常規教育形式不同,社會教育是一類直接面向社會公眾的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的學校以及家庭教育,此類教育模式涉及領域要更為廣泛而且影響也要更為深刻。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博物館內整體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館藏標本數量有所增加,博物館所具有的社會教育功能也因此逐漸展現。想要充分展現出博物館具有的社會教育功能,首先必須對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有一個明確認識,為此,本文便以優化陳列設計方案以及強化服務設計建設為基礎,將多種渠道共同傳播作為社會教育的基本途徑,對博物館怎樣發展社會教育功能做了進一步分析和研究,希望借此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社會教育;博物館;功能
【中圖分類號】J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3-187-03
【本文著錄格式】原芳芳,邸剛,韓真沖.博物館如何發展社會教育功能[J].中國民族博覽,2021,07(13):187-189.
引言
對博物館而言,它是一個非營利公益性機構,其所面對對的對象是全體社會群眾,它的作用是保護、展示以及傳播與研究人類環境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是為社會群眾提供基本文化產品以及服務的非營利性單位,因此其具有教育、陳列以及研究和收藏等社會職能。也正因博物館具有上述職能,因此其在當前社會教育功能中占據著尤為關鍵的地位。博物館是當前社會教育功能關鍵陣地,其展示陳列以及服務工作和社會教育功能是否有效實施存在著直接聯系,甚至還影響著黨以及國家事業進一步的發展。為此,想要讓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展現,必須進行適當創新以及改革。
一、明確認識博物館在社會教育功能中的作用與價值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我國的經濟水平便得到了飛速發展,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的審美情趣以及思想價值等均取得了巨大轉變,同時也推動了世界博物館實踐和理論等層面進一步發展。當前國際博物館學開始由過去以物品收藏以及保護為工作重心向著以歷史文化淵源與文化內涵為研究中心轉變。因為上述變化的出現,使博物館所具有的社會教育功能開始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且也變為了博物館最為關鍵的一項職能。對博物館而言,它借助陳列和展示具有極大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并且具備豐富文化內涵的物品,可以讓這些由專業工作人員進行深入研究與發掘、專業講解人員介紹的物體發揮出極為出色的社會教育的功能。科學性、直觀性以及真實性是博物館最為顯著的三個特點,通過博物館向公眾傳播歷史文化、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文化等知識,能夠確保愛國主義、科學、審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等教育有效進行,從而促使民眾公共意識的形成。
近些年間,我國借助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的頻率在不斷提高,同時形式也逐漸趨于多樣化,大量博物館變為愛國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有許多博物館成為認識自然、回顧歷史等主要場所,逐漸變為學校教育工作的第二課堂,另外也給群眾文化休閑和自我學習等創造了一個較為理想的環境。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館在現階段發展社會教育功能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二、優化陳列設計手段與思路,強化博物館的吸引力
想要讓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展現,改善當前陳列設計理念以及手段,從而強化其對群眾的吸引力尤為關鍵。博物館基本的陳列設計最好包括以下幾方面特點。
首先,陳列于博物館內的物品和內容需要具有顯著的時代特點。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實現了極大提升,因此博物館所展示的內容同樣應當緊隨時代發展,所選用的陳列內容需要擁有以下幾個特征:分別是耳目一新、緊跟社會潮流熱點以及短小精悍。就其中緊跟時代潮流熱點來講,它推動著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展現,倘若在挑選用于展覽的內容時,與國家以及當地人民所關注的熱點事件存在聯系的內容必須作為首要考慮對象,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增強公眾對國家有關地區關注的熱情和程度,進而在討論其他社會熱點基礎上,增強自身對其他區域熱點的知曉程度。另外,除了要讓陳列內容與社會熱點建立起緊密聯系,同樣也能夠把其他國家人文地理以及自然科學借助耳目一新以及短小精悍等方式,歸納總結為一小段上口的介紹語,以此通過簡短上口的介紹語來吸引公眾目光,同時憑借介紹語以及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學有機的結合,讓公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熏陶,進而使公眾愿意主動接受和了解社會教育,最終在潛移默化間讓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了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雷鋒精神,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在全社會的良好風氣,青州市博物館志愿服務隊于3月4日在青州市博物館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開展紅色文化宣講社會教育活動。青州市博物館紅色宣講團為前來參觀的游客和觀眾介紹青州革命歷史發展脈絡及青州革命黨史紅色歷程,展示在青州大地上所反映出的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通過一個個歷史故事、一件件革命文物,進一步提升青州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這次社會教育緊扣時代主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其次,應當保證陳列展示形式具有一定觀賞性。所選用的陳列展覽形式也會影響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展現效果,倘若展覽形式較為新穎且令人眼前一亮,那么便能夠極大程度吸引公眾目光,進而促使他們接受相關的社會教育。因為當前社會,信息技術處于高速發展且極為發達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要將此社會優勢特點進行充分利用,把多媒體與博物館內陳列內容擺放與展覽的形式進行有機結合。由于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現的色彩利用手繪作品很難進行充分展現,與暗淡色彩相比,鮮艷且明亮的物體對公眾吸引力更為強大。因此在設計博物館進行展示的內容以及對應的陳列形式時,多媒體應當是首要選擇對象,借此它可以實現短小精悍的重要標題、人文特點和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三者有機結合。與此同時,利用攝影作品同樣也能夠將內容進行完美展現,憑借攝影作品不只是能夠讓地域風情得到最為真實的體現,而且還能夠讓受眾如身臨其境般體會展覽內容具有的風土人情,進而實現良好互動。
瓶高30、口徑8.8、底徑9.3厘米,1985年益都縣糧油中轉儲備庫出土。瓶敞口外撇,細頸,垂腹,圈足,口沿內繪卷草紋1周,頸部畫蕉葉紋、回紋,,肩上及近底處飾仰覆蓮瓣紋,腹部上下繪卷草紋1周,主題紋為云龍紋飾。一游龍張口、吐舌、圓目、舞爪,龍四周綴有流云和火焰紋飾。青花龍紋,矯健有力,小頭細頸,雙目炯炯,長身蛇尾,四肢強勁有力,頗具動感,以云紋作襯托,整體畫面層次清楚,紋飾上下分7層,釉質細膩而瑩潤,白中泛青,胎質薄,純凈,胎體堅致細密,造型美觀。
再次需要選用先進的展覽手段。倘若想要最大程度發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一定要保證陳列設計工作具有極強吸引力,同時可以使公眾在實際參觀過程中流連忘返。為此,對展覽手段的選擇與設計便顯得十分關鍵。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極為發達的時代,過去所使用的原始展覽形式,例如圖片、實物以及文字等,很難滿足現階段公眾欣賞需求。當前基本的陳列展覽手段應當具備現代化的聲光電等高精尖技術以及復原原始場景等手段,以此實現歷史性、直觀性、生動性和科學性多方完美融合,使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般體會歷史文化具有的無窮魅力,最終在不知不覺間接受其所具有的社會教育等作用。
三、增強博物館講解質量
想要讓博物館發展社會教育功能,對講解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尤為關鍵,講解工作不只是簡單的基本知識講述,同時也是觀眾以及展覽間聯系的橋梁。當講解員給參觀者進行講解時,并非只是簡單地背誦,否則便于導覽器毫無差別。因為講解工作面對的對象是人,因此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以及“因人而異”的工作原則。而“以人為本”即按照參觀者具體需求,最大程度滿足他們各種參觀要求。“因人而異”則指當面對不同觀眾時,需要適當調整自身講解內容和用語。例如,當面對的對象為兒童時,可以采用一些偏口語化以及較為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在講解時也可以適當詢問兒童,以此來激發兒童求知欲望,并以此強化講解質量。倘若遇到的為專家型參觀者,則上述講解方式便不再適用,此時便需要斟詞酌句,確保講解用語的規范與專業性,而且還需要重點關注參觀者的興趣點,并以此為基點進行展開或加深講解。上述講解方式雖然存在一定差別,但是都需要講解員對所講解的內容進行充分了解,否則只能生搬硬套講解。除此之外,在講解過程中,講解員還需要時刻保持微笑,盡量和參觀者進行眼神溝通交流,使對方體會到自身受到了尊重,以此保證講解能夠在一個相對輕松和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四、重視文化結合,融入地方特色
由于博物館是當地自然、地域以及歷史等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因此必須充分發掘當地民間習俗和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時將其當作展覽入手點,倘若發現鮮活、能夠充分反映當地地域特征的內容,一定要積極主動進行引入,從而讓它和普通群眾之間產生共鳴,進而得到一種更為出色的展覽效果。對博物館而言,其不只是能夠擺脫常規收藏展覽工作過分追求高品味以及高檔次等錯誤思想束縛,開展普通群眾收藏品的展示,而且還可以集中展示原本分散在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低門檻和大眾路線來鼓勵普通群眾進到館內參觀。另外,還需要對展覽和觀眾交流互動以及參與等給予重點關注,我國大多數地區中的風土人情以及地域歷史文化均能夠被編寫成一本特點鮮明的地方百科全書,在經過認真發掘同時進行展示之后,必然會吸引當地群眾興趣,為群眾帶去一定親和力。
五、拓寬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傳播途徑
(一)強化不同博物館間的聯系
不同的博物館所使用的社會教育的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別,每一個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方面均有著自己獨特的技巧以及方式,因此借助強化不同博物館間聯系交流,讓它們相互學習和分享社會教育方式,有助于服務形式的優化以及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時還能夠為博物館的展覽形式以及展覽內容提供全新思路。
(二)開展專題講座,提高教育功能
開展相應的專題講座在博物館宣傳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普通群眾借助專題講座可以對展品實際特點和與之對應的人文背景有一個更為深入且清晰的認知。另外,隨著專題講座數量逐漸的疊加以及推移,也會加深人們對各種文化知識的理解程度,最終在潛移默化中讓博物館展現出應有的作用,承擔起對應的責任。
(三)走出場館,送展至基層
觀眾上門進行參觀是博物館最為基本的社會教育形式,此類方式盡管形式單一與直接,但是卻極為有效。在進入全新階段之后,我們需要打破長期使用的此類單一化傳統形式,轉換等待群眾主動上門進行參觀的思維,拓寬視野,將目光放至基層,把博物館展覽內容放置于大篷車內,主動駛入鄉村、學校、社區以及軍營等基層地區,在群眾家門口進行展覽,給人民群眾帶去最為便捷的公益服務。在巡展過程中為了確保展出效果能夠達到預期,最好攜帶相關的宣傳品,在巡演過程中進行充分宣傳,從而使觀眾通過直接以及間接等方式接受到相應的社會教育。
(四)和學校建立合作,借助博物館內豐富資源,給學生提供特色活動
博物館具有學校所不具備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可以把它當作校外課堂,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學習歷史文化知識。通常情況下,課本學習相對枯燥無聊,倘若把課本內容與博物館內豐富的陳列展示內容相結合,再進行生動形象的知識講解,可以讓學生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興趣得到最大程度激發,最終有效優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六、積極開展具有博物館特點的活動
對博物館來說,它是否可以吸引觀眾進入參觀,不只是需要借助優秀的展覽,而且還需要相關的活動,活動多樣性、創新性以及特色性也影響著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同樣需要給予關注。
實際上開展具有博物館特點的活動較為簡單。例如,與傳統講解模式相比,角色扮演型講解效果更為理想。因此在實際講解過程之中,講解員可能會扮演其中某一位歷史人物,通過穿著對應的服裝來引導群眾進行參觀,在參觀過程中還會和觀眾進行互動。此類方式相較傳統講解形式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以使群眾產生身臨其境的特殊感受,進而激發觀眾聽取講解的熱情。下圖即某博物館講解人員穿著相關服裝進行講解。
除此之外,倘若博物館內存在專用的手工活動區,那么便可以定期更換活動內容,依據博物館的臨時展覽主題或者節假日等制定對應的活動主題,同時將其進行科學整合。例如,對親子家庭便可以設置“家庭活動日”。對每周末或者節假日來館參觀的親子家庭博物館可以指派身著角色扮演服飾的工作人員為此類家庭進行講解,而且還可以分組開展知識競賽等活動。最后還能夠按月設立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手工活動。
七、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社會教育所涉及的領域較多,并不只是基于當前政治經濟所進行的教育,而且還是一種由思想以及人文等諸多方面開展的綜合素質性教育。雖然我國已經針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與探索,但是這仍舊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為此我們必須由博物館展覽內容以及展覽形式入手,強化對基礎服務設施等投入,增強整體服務水平與質量,拓寬現有的傳播渠道,增強與學校、其他博物館間的聯系與交流,同時借助創新來開展更多更有趣且更能吸引群眾注意力的活動,最終確保博物館具有的社會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劉東.論博物館如何通過創新服務理念發揮社會教育功能[J].大眾文藝,2021(2):28-29.
[2]王武江.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0):142-143.
[3]戴玉珠.芻議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219-221.
[4]蔡菊林.博物館社會教育新理念的探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6):120-121.
[5]張建.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6):138-139.
[6]祝越瀅.現代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延伸發展[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5):124-125.
作者簡介:原芳芳(1982-),女,山東青州,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