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王翠英
(平頂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農旅融合是近年來農業旅游發展的新模式,然而我國農旅融合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深入了解其發展狀況與存在的問題十分必要。下面以河南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研究對象,利用SWOT分析法對農旅融合發展情況展開研究,分析其面臨的產業鏈短、基礎設施滯后、旅游產品同質性高、產業結構單一和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1-2],并提出促進農旅融合發展的對策。
農旅融合是對農業和旅游業價值鏈的解構、延伸以及利潤增值點的重鑄,豐富農業旅游內涵、拓展農業旅游功能、提高農業旅游效率及提升農民增收,形成觀光農業、生態農業、體驗農業等全新的經濟商業模式[3]。
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我國農業農村部等七部委公布認定4批共31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下簡稱“特優區”)。其中,河南省11個(見表1),占全國總數的3.5%,全國排名第六。
河南省特優區年均獲批量為2.75個;2020年獲批量最多,4個,占比5.1%;2019年獲批量最少,2個,占比2.4%。特優區分布在河南省9個市,其中開封市、駐馬店市、三門峽市最多,分別為2個,洛陽市、信陽市、南陽市、焦作市和商丘市各1個。河南省特優區特色農產品涉及七類,以水果和蔬菜為主,以谷物、薯類、茶葉、畜禽、食用菌和中藥為輔(見表1)。

表1 河南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統計情況
河南省農旅融合發展多依賴當地特色優勢或獨特資源,可劃分為以利用地理優勢的田園休閑模式、利用特色中草藥資源的中藥旅游模式、利用特色“農產品+旅游”的特色文化模式、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科普教育的研學模式。
西峽縣具有優良的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是種植獼猴桃的“黃金產區”。依托南陽市獼猴桃科學研究院及我國多家“雙一流”高校科研機構進行技術攻關,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核心作用,形成完善的有機獼猴桃產業鏈,打造有機綠色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成熟的產研供銷存一體化運營模式。充分利用地理、物產優勢資源,從2018年成功舉辦首屆獼猴桃豐收文化旅游節,到2019年第二屆生態有機獼猴桃,再到2020年打造獼猴桃特色小鎮,西峽縣逐漸形成了特色種植、精深加工、鄉村旅游的田園休閑模式。
三門峽市盧氏縣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因時制宜,著力發展以連翹、丹參為主的中藥材產業。自2019年以來,盧氏縣依托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實施中藥養生健康旅游扶貧工程,重點打造4個共0.08萬hm2連翹旅游觀光示范區、22個鄉村旅游示范點、5個特色小鎮、30余個旅游專業村和10多條精品旅游路線。盧氏縣采用“景戶聯動”模式,對農戶進行免費的專業旅游培訓,協助農戶開辦農家樂,把當地特色文化注入文創商品,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通過大規模的人工栽植連翹,堅持科技賦能野生連翹撫育,帶領3萬余名農戶實現增收致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以信陽市信陽毛尖和靈寶市靈寶蘋果為例,成功打造“毛尖+旅游”的茶旅融合及“蘋果+旅游”模式。茶產業賦予了旅游業全新的內涵,旅游業助推了茶產業迭代發展。信陽市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創意茶旅融合模式,著力打造出以“環南灣湖茶鄉風情游”為代表的精品旅游線路,游客不僅可以喝茶、吃茶、飲茶、品茶,而且可以親自體驗種茶、采茶、炒茶、制茶等活動。茶旅融合彰顯出茶產業的多功能性,由原來的單一種茶拓展為景區、公園、商品及文化,實現了農民增收及茶旅一體化產業發展。
靈寶市具有最佳蘋果適生區和優生區,享有“蘋果之鄉”之稱。靈寶市依托蘋果的品質和口碑影響,建立蘋果小鎮,舉辦中國蘋果花節,吸引全國游客前來休閑娛樂,實現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通過建設蘋果文化展覽館和河南省中小學生學農研學基地,開展采摘、體驗等農事活動,為游客提供了解蘋果生長過程的途徑,同時帶動認養蘋果樹、飲食、民俗、康養和休閑旅游等服務業發展。通過打造蘋果文化主題公園,持續辦好蘋果節會,大力發展“蘋果+互聯網”“蘋果+研學”“蘋果+旅游”“蘋果+康養”等,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4.1.1 自然地理環境適宜。河南省地處我國中東部,是全國唯一橫跨長江、淮河、黃河及海河四大水系的省份。河南省地表形態復雜、土壤類型豐富,地勢呈東低西高,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丘陵和盆地。河南省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的特點,全年日照充足,農作物產量較高。河南省南北各地氣候顯著不同,山地和平原氣候也有顯著差異。河南省土地總面積為16.7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1.73%,全國排名十七。其中,耕地面積815.27萬hm2,人均耕地0.075hm2,農地耕作性好,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宜多類農作物生長。
4.1.2 農業旅游資源豐富。截至2021年1月,全國擁有302家5A級旅游景區,河南省以14個排名第五位。河南省共擁有A級以上景區49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9處、4A級以上景區177處、星級酒店532家以及旅行社1199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3個。2020年9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全省鄉村旅游特色村150家、休閑觀光園區50家、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52家和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10家。
4.1.3 旅游區位優勢明顯。河南省位于我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是連接東部沿海開放區與中西部開發區的重要接合位置,更是推進我國經濟由東向西發展的關鍵地帶。便利的交通和有利的區位優勢為河南省鄉村旅游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游客資源。同時,河南省擁有全國重要的鐵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樞紐,為發展“日游”“短途”“近郊”旅游提供了良好的運輸基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發展“農業+旅游”提供了重要契機。
4.2.1 農村人才流失問題嚴重。河南省是全國的人口大省,還是勞動力輸出大省,更是老年人大省。2020年河南省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640萬人,比2018年年末增長35萬人,但農村常住人口呈持續下降趨勢,農村常住人口5124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13%,同比下降2.79%。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選擇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定居、經商及務工,造成大量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勞動力供給嚴重不足。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初,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3086萬人,其中省內就業1850萬人、省外輸出1236萬人。2020年,河南省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6萬余人。
4.2.2 農民棄農棄耕問題嚴峻。我國“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存在棄農、棄耕等嚴峻問題。從事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與農民社會地位低下形成鮮明的矛盾,雖然他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但對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較低。目前令人擔憂的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逐年流入城市和從事非農生產[4],加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導致不能可持續開展農業耕種,導致農作物耕種結構單一、土地利用率低、農業生產水平低,甚至出現土地荒廢問題,嚴重影響土地耕種效益。
4.2.3 特色農產品附加值低。河南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存在產品種植規模小、生產成本高、標準化程度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特色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質檢體系,加之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存在生產標準不合格、包裝簡易、運輸不暢通、銷售渠道單一及品牌競爭力弱等問題,從源頭上阻礙了特色農產品出城。
4.3.1 國家政策扶持。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由此看來,農村旅游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由此可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要充分把握國家和各地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擴展農業多功能性,實現由單一生產功能的農業生產向休閑旅游功能拓展。
4.3.2 各地政府支持。2020年5月,河南省文化旅游大會提出要加快鄉村旅游建設,通過完善鄉村旅游基礎配套設備,打通全省涉及鄉村旅游景區(村)的“最后一公里”。各級政府牽頭指導各大農產品經營企業和相關從業者,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互聯網+農業”浪潮的推動下,借助網絡平臺、新媒體、網絡直播等新形式打造、營銷特色農產品品牌,振興農業經濟。
4.3.3 市場需求強勁。《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監測報告(2019年上半年)》顯示,2019年6月全國鄉村游客數量高達15.1億人次,實現總收入0.8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2%、11.7%。截至2025年,河南省擬將實現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億人次,年經營總收入3000億元。目前,我國超過55%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短期出游,他們出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周邊景區和鄉村觀光、度假、休閑。同時,旅游者對于鄉村旅游環境、服務及產品的要求在提升,鄉村旅游市場進一步專門化細分。因此,鄉村旅游發展不能再局限于一般的鄉村度假和體驗農村生活,應提供內容更加豐富的產品,拓展細分市場。
4.4.1 旅游目的地競爭激烈。河南省11個特優區分別結合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地實施“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文化”等不同形式的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然而,特優區所在區域具有高度的旅游資源集群,旅游景區項目、旅游產品、農旅融合模式同質化現象嚴重。
4.4.2 游客個性化需求加劇。隨著鄉村旅游業的升級發展,單一形式的農家樂鄉村旅游遠遠不能滿足游客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特色化需求正在倒逼傳統旅游業向鄉村休閑、田園觀光、健康養生、科普旅游等農旅融合的模式發展。從產品供給層面來看,隨著大批中產階級的興起,游客追求更為綠色、健康的有機農產品。未來鄉村旅游應提供更高價值、更高品質、更加個性的旅游產品,著重打造具有社交功能的場景,讓游客的情感得以釋放。
一是對已形成規模的現代農業基地和特優區進行產業鏈延伸,以地方龍頭企業為依托,充分利用區域農業資源優勢,打造集生產、加工、包裝、營銷、配送和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增收。二是順應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消費趨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因景制宜,加快調整農業結構,大力開發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農業產品與服務。
一是要加快完善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有效保障農民獲取更多收益。二是加快構建“小農戶+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系,讓農戶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三是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高度重視資源整合與市場開拓,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力軍[5]。
一是各地政府要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和專業人才的積極性,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二是搭建農旅發展平臺,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落地轉化,釋放全社會的創新動能。三是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優秀青年返鄉創業;建立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培養體系,通過定期講座培訓、網絡遠程培訓等形式,提升農旅融合發展行業帶頭人、經營業主和其他相關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一是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在土地使用、資金補助、稅收減免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二是要制定科學、統一的標準,對特色旅游村、休閑農業示范點進行認定與獎勵。三是要加大對特色農業旅游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設立河南省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重點建設項目,創新農村土地開發與利用模式。四是要完善農村新增建設用地的保障機制,逐步解決各地田園綜合體建設用地問題。五是要積極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行業協會,以利于行業交流與合作。
一是利用大數據深挖農旅項目內涵。收集到河南省旅游游客的旅游線路或喜歡的景區信息,分析游客需求,針對他們的喜好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制定特色化服務產品;利用大數據挖掘特色農產品或旅游景區受歡迎點,有針對性地開發農旅項目,將最佳旅游攻略和旅游線路在線上線下進行傳播。二是利用大數據建立旅游服務管理中心,在服務管理中心及時處理游客投訴意見,杜絕旅游亂象發生,積極樹立正面的旅游品牌形象。政府聯合企業推出一系列旅游APP,方便游客在迷路、打車、發生意外時可以獲得幫助。
河南省特優區具有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明顯的區位優勢、良好的鄉村旅游發展前景,但面臨農村人才流失、棄農棄耕、競爭激烈等問題。因此,需要政府、相關協會及龍頭企業的支持引導,與農戶協同合作,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帶動特優區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