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希霞
(青州市廟子鎮人民政府,山東 青州 262503)
立體勻播種植技術,是指結合小麥的生長特點,使小麥種子相對均勻地分布于土壤中,出苗后個體均勻健壯,形成高質量的群體結構。相對于傳統的種植技術來說,立體勻播種植技術可以將小麥均勻地播種在土壤中,有效緩解相鄰小麥單株之間的營養競爭問題,保障每一株小麥均能吸收充足的養分,更有利于小麥生長發育。
小麥種植前,應先對種植區域深耕深松1次,深耕深度應超過25cm,以此來為小麥正常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不同地區的氣候及土壤特點不同,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也存在差異。所以,小麥種植前應結合當地氣候及土壤特點,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小麥品種[1]。
種植前應結合小麥品種合理選擇種衣劑對小麥種子進行包衣,也可以通過適宜的藥劑對小麥種子進行拌種或者浸種。在此過程中,操作人員應及時剔除白籽等劣質種子,確保留下的種子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可以實現快速出苗、壯苗。
2.3.1 曬種。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殺死大部分害蟲的蟲卵,所以在種子處理過程中應選擇溫度較高的晴天將種子放置在太陽光下晾曬一兩天。在晾曬過程中應保障種子攤鋪均勻,避免出現種子晾曬不均勻的情況[2]。
2.3.2 浸種。可以選用0.2%~0.3%的磷酸二氫鉀浸泡小麥種子12h左右,也可以選用0.25%氯化鈣溶液浸泡小麥種子約24h[3]。浸種完成后,應及時將種子撈出、晾干,以備播種。
2.3.3 拌種。小麥種植前,結合小麥品種,合理選擇適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微量元素及藥劑等進行拌種,常用的小麥拌種藥劑有福樂定、硼砂、三唑酮等。
立體勻播是小麥立體勻播種植技術的核心。此技術主要采用小麥立體勻播機進行種植作業。相對于傳統的小麥播種機來說,小麥立體勻播機兼具施肥、旋耕、播種、覆土及二次鎮壓等諸多功能,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生長效果,而且可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綜合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益[4]。
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小麥立體勻播機可以將小麥種子與肥料均勻地播入土壤中,并同時完成對種子的覆土作業。相對于傳統小麥種植技術來說,采用小麥立體勻播機種植的小麥種子在土壤中的空間分布更加均勻、合理,能使小麥出苗整齊(見圖1)。

圖1 立體勻播田間示意圖
2.5.1 雜草治理。對種植區域的雜草進行治理時,應結合雜草類型,合理選用雜草治理方式。例如,對于節節麥、野燕麥等雜草,可以667m2采用3%甲基二磺隆油懸浮劑30mL兌水20~25kg進行噴灑防治。
2.5.2 澆越冬水。為了提高冬小麥的抗寒抗凍能力,應在后堤區平均氣溫下降至3~4℃時開始澆越冬水。通常,越冬水灌溉量不宜過大,以澆水后當天滲完為宜,避免澆越冬水時采用大水漫灌方式,避免地面殘留積水結冰,對小麥生長造成影響。部分水源條件較差的地區可以適當提早灌水[5]。在低洼地、黏土地或者保水能力較強的地區可優先灌水,所有越冬水澆灌均應在土壤凍結前完成,并適時噴施新高脂膜,減少水分蒸發,在保溫防凍的同時滅殺和隔離病蟲源。
2.6.1 劃鋤。在春季,針對部分墑情較好的麥田應進行早春劃鋤,以有效提高麥田的增溫保墑效果,進而增加小麥的分蘗成穗率,促進小麥生長。此外,為防止小麥返青期生長過快而發生倒伏問題,應結合小麥返青期的生長情況,適當將小麥的春一水延長至起身拔節期,并在澆水過程中適量施加尿素,通常667m2施用尿素10~15kg。
2.6.2 預防倒春寒。春季應時刻關注當地的天氣變化情況,發現未來幾天可能存在寒流天氣時,應提前對麥田進行灌水,預防寒流對麥苗產生凍害影響。如果沒有及時在寒流到來之前進行有效預防,則在麥苗受凍后及時向受凍麥苗進行澆水、追肥,以降低凍害對麥苗的損傷。
開花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此時小麥對水源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應在小麥進入開花期后做好澆灌工作。具體澆灌作業應結合當地的天氣情況進行,如果近期可能出現大風天氣,為防止澆灌后小麥抗倒伏能力下降,應在大風天來臨前1d不澆水,待大風天過去后再澆水。
小麥麥粒成熟后,可在無雨天氣下利用收割機械進行小麥收割。
現階段,常用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分為農業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及化學防治技術四大類。
農業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下4種。第一,合理選用優質麥種,所選用的麥種應為不攜帶病菌和蟲卵、對于病蟲害具有一定抵御能力的麥種。第二,小麥種子包衣可以有效提高種子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進而減少小麥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率。第三,整地可以將原本深藏在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蟲翻至地表,通過紫外線輻射有效殺除病菌和害蟲。第四,科學施用磷肥、氮肥和鉀肥,可以控制小麥銹病、白粉病等病害的發生。第五,適當降低麥田濕度,可以避免小麥感染赤霉病。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是基于害蟲的物理習性進行害蟲防治。第一,在麥田設置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有效殺除害蟲。第二,在麥田設置某些害蟲喜歡顏色的粘板,以此來對麥田中的害蟲進行定向捕殺。第三,對害蟲成蟲的信息素進行模擬,在精準捕殺目標成蟲的同時,有效打亂成蟲的繁殖周期,進而有效控制害蟲的數量。
生物防治技術即通過人工引進害蟲天敵的方式對害蟲進行有效捕殺。以蚜蟲防治為例,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是通過投放瓢蟲和蚜蟲蜂來精準滅殺蚜蟲。另外,可采取以菌治蟲措施,如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防治蠐螬、黏蟲等鱗翅目害蟲,利用白僵菌和綠僵菌等防治小麥蠐螬、蝗蟲、蚜蟲、葉蟬、飛虱以及多種鱗翅目幼蟲(玉米螟、黏蟲)等。
化學防治技術即通過噴灑各類化學藥劑來實現病蟲害防治,如使用三唑酮、苯醚甲環唑、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可以有效防治小麥白粉病、銹病、蚜蟲等。
近年來,各類小麥種植技術不斷得到優化與應用。相對于傳統的小麥種植技術來說,新型小麥種植技術各具優勢,相關種植者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及土壤特點進行合理選擇。但是,無論采用哪種小麥種植技術,均需要著重關注小麥的栽培要點及病蟲害防治,如此才能實現小麥優質高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