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娟
(黃山市黃山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安徽 黃山 245700)
黃山區地處安徽省南部,介于北緯30°00′~30°32′、東經117°50′~118°21′,南北長約57.83km,東西寬約51.75km,總面積1775km2。黃山區春、秋季短,夏、冬季長[1]。當地年平均降水量1500~1600mm,降雨多集中在春、夏季,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647.6h。當地主要農作物有水稻0.37萬hm2、茶葉0.50萬hm2、蔬菜0.15萬hm2,其中水稻以單季稻為主,大部分在4月底至5月初播種,6月上中旬移栽大田,9月中下旬收割。現就黃山區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做簡要探討。
稻飛虱是一種重要的遷飛性害蟲,在黃山區水稻生產中主要危害種類是灰飛虱、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其主要以成蟲、若蟲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2]。稻飛虱一年發生四五代,主害代為四(2)代、五(3)代和六(4)代,這3代的低齡若蟲卵孵高峰期分別在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常年以五(3)代和六(4)代偏重發生。6月上旬前,稻飛虱危害以灰飛虱為主,灰飛虱是黃山區當地越冬蟲源,6月上旬黃山區單季中稻正處在分蘗初期和圓稈、孕穗期,此時水稻營養狀況良好,會吸引灰飛虱成蟲在此產卵繁殖。同時,帶毒灰飛虱是水稻條紋葉枯病(病毒病)的傳播者,灰飛虱的發生會導致黃山區每年均有部分田塊發生水稻條紋葉枯病。
6月中旬至8月上旬,稻飛虱危害以白背飛虱為主;8月上旬后,稻飛虱危害以褐飛虱為主。白背飛虱和褐飛虱主要是遷入性蟲源,在安徽省及全國大部分水稻生產區均不能越冬,其初始蟲源在六七月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隨氣流遷飛而入。影響稻飛虱遷入量的因素很多,如遷入期的降水、雨量、臺風、溫度、天敵等都會影響遷入量。
稻縱卷葉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害蟲,是水稻生產上的重要遷飛性害蟲之一。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趨綠和群集特性[3]。卵常散產于葉背。初孵幼蟲先在葉鞘內取食心葉,1齡幼蟲僅卷葉尖,2齡幼蟲可將葉尖卷成小蟲苞,隨著蟲齡增大,幼蟲可吐絲綴合稻葉兩邊,使葉片縱卷成筒狀,幼蟲藏身其內啃食葉肉,留下表皮呈現長短不一的白色條斑。幼蟲可輾轉危害多個葉片,被害嚴重田塊全田一片枯白。稻縱卷葉螟在安徽省不能越冬,初期蟲源由南方遷入,在安徽省一年發生4代,主害代為四(2)代、五(3)代,主要危害水稻的功能葉,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很大。黃山區水稻以一季稻為主,7—8月正處于水稻孕穗及灌漿期,此時也是稻縱卷葉螟四(2)代、五(3)代的高發期,對水稻的危害很大。9月中下旬天氣轉冷后,成蟲向南方回遷。稻縱卷葉螟的發生程度與夏、秋季臺風暴雨有關,臺風暴雨頻繁有利于稻縱卷葉螟遷入危害,適合的溫度和較大的濕度有利于稻縱卷葉螟成蟲產卵和幼蟲孵化、取食;夏季高溫、干旱,不利于卵的孵化和低齡幼蟲存活。2008年、2013年、2015年,黃山區稻縱卷葉螟發生較為嚴重。
稻瘟病屬真菌性病害,是水稻常發性病害之一,根據發生時期和不同的發病部位,可將稻瘟病分為苗稻瘟、葉稻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以葉稻瘟、穗頸瘟危害較大。
葉稻瘟在水稻分蘗至拔節期危害較重。病斑具有明顯的水漬狀褐色邊緣,中間呈灰白色,潮濕時病部生灰綠色霉層,較常見的是慢性型、急性型病斑。穗頸瘟常在孕穗、抽穗期發病,在穗頸和枝梗上先生出褐色小點,之后病斑擴大成段,嚴重時形成白穗,發病較晚的秕谷增多。天氣時晴時雨或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早晚有云霧等,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和蔓延。不同品種感染稻瘟病的差異很大,一般秈稻品種比粳稻品種抗性更強。另外,水稻在不同的生育期的抗性也不同,如苗期、分蘗期和抽穗期容易感病。肥力水平與水稻抗性也有很大關聯,氮肥過重的田塊稻瘟病發生較重。
黃山區地處黃山腳下,早晚溫差大,入秋后又多云霧,極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2010年,黃山區老病區稻瘟病發病較為嚴重,主要發病品種有兩優6326、中浙優1號、豐兩優香1號、豐兩優1號、豐兩優4號、華安9號、新兩優6號等,后逐步淘汰一些易感品種,再者交替輪換的使用一些品種,目前黃山區稻瘟病發病率明顯降低,如表1所示。

表1 黃山區稻瘟病歷年發病率
防治水稻病蟲害時,要堅持“預防秧苗期,放寬分蘗期,保護成穗期”的原則,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優先采用抗(耐)病蟲品種、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控等非化學防治技術,科學應用高效、低風險藥劑防治技術,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促進重大病蟲害可持續治理[4]。
2.1.1 非藥劑防治方法。例如,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壤肥力;實行淺水勤灌,適時適度烤田,促進水稻健壯生長;提倡單季稻大田7月初前不用化學農藥,保護好天敵,釋放赤眼蜂,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提倡稻田養鴨、稻漁共育技術,提高水稻生產綜合效益;示范應用頻振式殺蟲燈,每3.33hm2架設1盞,20:00開燈,次日02:00關燈;推廣稻縱卷葉螟性誘技術,每667m2放置1個誘捕設備等。
2.1.2 藥劑防治方法。第一,示范推廣生物制劑。防治稻縱卷葉螟時,可選用短穩桿菌、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飛虱時,可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宜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施用。需要注意的是,蘇云金桿菌和短穩桿菌對家蠶高毒,接近桑園的稻田慎用。第二,應用化學藥劑防治。在水稻生長中后期重點防治稻飛虱,防治指標是水稻分蘗至孕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穗期百叢蟲量1500頭時,即可開始用藥。對于稻飛虱,其防治適期為卵孵盛期至低齡若蟲高峰期,可選用烯啶蟲胺、呋蟲胺、烯啶·吡蚜酮等藥劑進行防治。對于稻縱卷葉螟,當水稻分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稻縱卷葉螟達到150個、孕穗后百叢水稻束葉尖達到60個時,即可開始用藥。稻縱卷葉螟的防治適期為大發生年份大田防治為卵孵高峰期,7d后補治1次;中等發生年份為低齡幼蟲高峰期。對于四(2)代稻縱卷葉螟,其防治適期應掌握在卵孵始盛期,可使用蘇云金桿菌進行防治。對于五(3)代、六(4)代稻縱卷葉螟,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等藥劑進行防治。
2.2.1 非藥劑防治方法。例如,選用抗性優質品種,倡導種植中抗稻瘟病以上的優質品種,同一水稻品種在連續種植四五年后要及時更換;水稻播種前可選用咪鮮胺等藥劑進行浸種;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遲施氮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淺水勤灌,適時適度烤田。
2.2.2 藥劑防治方法。防治苗瘟病、葉瘟病時,發現中心病株即可挑治或當病葉率為3%~5%時,進行施藥,防治一兩次;防治穗頸瘟病,對于易感穗頸瘟病的品種,要嚴格做到破口前3~5d噴藥預防,齊穗期補治,可選用三環唑、稻瘟靈、生物農藥春雷霉素等藥劑進行防治[5]。
對于水稻病蟲害,總體來說,在播種前要做好種子處理及藥劑拌種;在秧苗期做好灰飛虱、一化螟、二化螟、苗瘟病的綜合防治,做到帶藥下大田;在7月中下旬及8月上旬,做好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的穗期病蟲害綜合防治。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對水稻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黃山區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等病蟲害高發,在水稻栽培中要采用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治手段,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控制,使水稻種植實現增產增量,進一步推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