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各地婦聯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揮婦聯優勢,凝聚婦女力量,發揮婦女作用,在常規工作中求創新,在機遇和挑戰中謀發展,成果豐碩,亮點頻現,快和小編一起來感受下吧。
6.7平方公里內,570家企業,10萬員工……這個社區原來很“大”,相鄰的企業,卻不知道對方的產品是什么;這個社區現在很“小”,員工們生活、工作、戀愛、成婚、養娃、敬老都能在這里解決,這里,就是他們的家。
大港工業社區是中國第一個工業社區,13年前,它在寧波北侖誕生。在工業園區設立社區,實行社區化管理模式,大港社區的模式在全國開了先河。
13年后,社工們在書記朱紅明的帶領下,“小馬拉大車”構建起“黨委領導、社區牽頭、企業協同、員工參與”的共建共享服務管理新格局。10人管理10萬人,大港社工們“摸著石頭過河”,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服務工業社區的新路,若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大港社區黨委書記、寧波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全國三八紅旗手朱紅明說:“我們把這里當成家來經營。”
從進不去門到執手言歡
改革開放浪潮中,作為開發開放的前沿,北侖的大港工業園區曾一度輝煌。
可隨著招商結束和企業的發展壯大,原來的管理體制已難以適應園區發展需求。公共資源整合度低、勞資糾紛多、社會服務治理功能弱等瓶頸越來越突出。2008年3月,北侖區進行大膽嘗試:將大港工業園區劃歸新碶街道,由社區來管理園區。
新社區,新領域,新隊伍。肩負著前所未有的重擔,朱紅明于那時來到了大港。
“服務企業談何容易。一開始,我們可是連門都進不去啊。”朱紅明回憶往昔,感慨萬千。那時候雖然同在一個園區,但多數企業互不往來,朱紅明和社工同事們白天分組走訪企業,晚上理資料、開會議、寫方案。這個戰斗力超強的團隊,用短短3個月幫園區寫就了一本厚厚的“家譜”,同時還順手幫企業解決各類問題100多個,他們的勤懇和熱心,一下子拉近了與企業的距離。
大港社工人手有限,少的時候僅6人,最多的時候11人。13年間,朱紅明帶領社工,不斷在服務體系、治理途徑和服務方式上探索創新。統籌資源,搭臺借力,在社區黨委的組織協調下,園區各種資源被調動起來。“我們就是這個社區的管家,為家里人服務,我們必須盡心盡力。”
留甬,我想有個幸福的家
大港社區的10萬職工里,其中近七成是外來務工人員。朱紅明在平日走訪摸排時了解到:不少在北侖工作的外地年輕職工,因各種原因遲遲未“脫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港之約”青年聯誼會誕生了。多年來,大港社區搭建了青年聯誼8分鐘約會、戀愛課堂、大港紅娘團、約會基金、集體婚禮等特色服務品牌。2021年新春佳節,在位于新碶街道讀者公園的城市書房里,通過社區、婦聯等多方的努力,大港社區相親會順利舉行。來自多家企業的20名單身男女參加了這場“心動之旅”:書房的角落里搖曳著粉紅色氣球,放置水果、糕點的小桌下鋪著白色紗幔,兩塊寫有男女青年個人資料的展板豎立在醒目處,現場布置粉白相間,浪漫不失情調……
入口簽到處,4位“紅娘志愿者”身著大紅喜慶的旗袍,為陸續進場的參與者登記并貼上號碼。這些年輕人來自五湖四海,有湖北、陜西的,也有安徽、溫州的,平均年齡25歲。他們通過熱身、介紹等“破冰”游戲,慢慢調動起了熱情。“你來寧波幾年了?”“平時有什么愛好嗎?”在“一分鐘約會”環節中,大家都果斷拋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如果有心儀的女生,請拿著玫瑰花到她身后!”通過一系列互動游戲,彼此有了初步的認識,當主持人宣布活動進入配對環節時,結果很是驚喜:10對男女,共有6對成功牽手!每對成功牽手的男女都獲得了“娘家人”為他們準備的“約會基金”—兩張電影票、兩張咖啡券。
“年輕人在北侖、在大港發展,婦聯希望當好他們的‘娘家人,幫他們解決個人問題,也讓他們遠在老家的親人少操一些心。”新碶街道婦聯主席黃偉君說。
“單身有單身的煩惱,結婚了有婚后的煩惱。我們‘紅明有約工作室,也為社區里的姐妹提供了一個傾聽與傾訴的地方,讓女性的心聲能集合、釋放,并得到撫慰。”朱紅明介紹說,工作室實際上是一個開放的議事平臺,企業的困惑、自家的難題,創業、育兒、個人成長……大港社區的女性都能在工作室里找到解決途徑和療愈方法,這里也是大港姐妹一起學習增能、相互關愛取暖、一路愛心益行的“學校”,在實踐中創造出了服務婦女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成為大港社區服務創業女性的第一窗口,為許多創業女性提供了很多經驗。
擔任寧波市婦聯兼職副主席以來,朱紅明更是努力在社區中時時處處營造家的氛圍、履行家的責任、樹立家的形象,她一手創辦的“紅明有約”執委工作室,突出“婦”字特色,發揮“聯”字優勢,精心打造“成長驛站”“愛心媽媽”“姐妹優庫”“養身之旅”“產業聯盟”等服務板塊,為社區員工全方位營造“家的感覺”。
帶娃、敬老,大港人的心很暖
7月初是北侖區小學放假的日子,北侖區10個街道的73所社區假日學校(辦班點)也陸續開班了,有全日制、半日制可選。在異鄉人眾多的大港社區,孩子們的暑假生活更需要關心。而這一切,也被妥妥地安排好了。
自2008年大港社區成立以來,就開設了職工子弟托管班。今天,社區里有一家300平方米的“成長驛站”,專門用來給父母無法陪護的孩子們學習、玩耍。炎炎夏日的教室里,有的孩子正在歡樂地學習繪畫,有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嬉笑玩耍,開班第一天,他們就熟悉了。教他們繪畫的,是來自區文化館的美術老師,此外還有兩名社工、兩名志愿者全天值守。
11歲男孩林軒畫了一個可愛的豬八戒,他的爸媽分別來自溫州和安徽,放了假,家里沒有祖輩能照顧他。社區黨群中心主任胡淼說,今年的52名孩子中,有15名是像林軒這樣的“小候鳥”。托管班一天有6節課,中午管飯,安全課、卡通人物畫、作業輔導,穿插趣味實驗課、手工課、看電影、紅色故事會等,暑期托管班全憑家長自愿,教學也以游戲化為主,從幼兒園到小學五年級,都有相應的托管班。
寒暑假留守在大港的孩子、年節假留守在大港的職工,都能被“溫暖以待”。社區成立以來,每年春節,留守的大港人都期待著那場熱鬧的聯歡會:寫對聯、演小品、歡樂歌舞、互動游戲,大家歡聚一堂、獻技獻藝,一片歡騰熱鬧。前年,來自山東的小李因為公司效益好、訂單多,選擇在公司留守,如今,在公司和社區的鼓勵下,他把老家的妻兒、父母接來北侖過年,還參加了聯歡會。他說:“這么多人團聚在一起,氣氛特別好,讓我覺得‘他鄉即是吾鄉。”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外打工的人最容易感到寂寥,產生思鄉的愁緒。”朱紅明每年還會在重陽節前組織職工把父母接到大港,帶他們參觀這個社區、這座城市,“然后給他們拍一張全家福。一是為了緩解外來職工對長輩的思念之情,二是為了讓老人們更加支持年輕人的選擇,對他們的未來充滿信心。”
有人說,大港社工們是在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化解企業的“煩惱指數”,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讓10萬人覺得幸福,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朱紅明和大港社工們、婦聯姐妹們卻覺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用心服務暖,社區即家庭。
(感謝浙江省寧波市婦聯、北侖區婦聯對本次采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