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非從
一切問題,皆自我成長。當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我時,婚姻對你來說就是件人生小事。
隨著社會進步和心理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我成長。
與此同時,對自我成長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婚姻遇到了困境,自我成長;婆媳關系出了問題,自我成長;工作遭遇了挫折,自我成長……總之,人們希望通過自我成長解決很多很多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自我成長真的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們有必要先思考另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會有煩惱?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婚姻不順、婆媳不和、工作逆境、遭人暗算、貧窮、肥胖……不如意的事實在太多了。
我們會有一個錯覺,那就是: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導致了我們的痛苦。
于是我們順便也認為:只要這些事情解決了,人就不痛苦了。
但事情不如意會導致痛苦嗎?
比你過得差的人很多,比你遭遇更大逆境的人也很多,他們的痛苦比你多很多嗎?甚至,他們比你更痛苦嗎?
答案是:未必。
有的人在逆境里非常樂觀,甚至感謝上天的恩賜。比如有人抱怨自己沒有皮鞋,而有人在連鞋都沒有的時候,會看到那些沒有腳的人,仍感覺自己是幸運的。
一個人之所以體驗到內心的痛苦,并不僅僅是現實的不如意導致的,而是心理現實和客觀現實不一致導致的。
當你的心理現實高于客觀現實的時候,你會體驗到痛苦;當你的心理現實低于客觀現實的時候,你會體驗到幸福。比如,在伴侶關系中:
如果你預設的心理現實是—兩個人在一起就是為了生個孩子,那么,伴侶無所事事、吃喝嫖賭,你都不會太介意,甚至他偶爾幫你個什么忙,你還會感覺到很開心。
但是,如果你預設的心理現實是—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陪伴、理解、支持、認可、接納、重視,那么,你就極容易感覺到失望。
心理現實越是高于客觀現實,你體驗到的痛苦就越大。這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以,如果你感覺到了內心的痛苦,你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客觀現實發生了什么?
我內心覺得的“正常”應該是怎樣的?
因此,內心的痛苦應該怎么解決,也就有了一個方向和兩個方法。
一個方向就是統一,即讓你的心理現實和客觀現實盡可能地統一。
而讓心理現實和客觀現實盡可能統一,則有以下兩個方法:
改變客觀現實,符合心理現實。
改變心理現實,符合客觀現實。
還是以伴侶關系為例。
你可以學習相處之道,學習理解、共情等方式讓伴侶改變,培養伴侶走向你的預期,這樣你就會體驗到內心的和諧了。這也是大多數人學習心理學的初衷,總覺得這個世界上必然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自己改變現實,解決問題,讓現實符合自己的預期。就像有的人相信有一種學習方法可以讓自己考上清北交復一樣。
但基于人的局限性,人不可能改變所有現實,即使能改變,也不可能把所有現實都改變到自己如意的程度。人不是宇宙的中心,每個個體也不是人類的中心,人的局限性決定了我們能改變的現實非常有限。
這就需要第二種成長—調整自己的心理現實,符合客觀現實。當現實跟我們的預期不一樣的時候,人的第一思緒應該是想想如何解決問題,調整現實,在受挫后應該及時調整自己,修改自己內心的“正常”和“應該”,使之符合現實。
所以,心理成長能解決問題嗎?不一定能解決現實問題,但一定能解決內心的痛苦;不一定能改變現實,但一定能改變現實對你的影響。
聽起來好像有些簡單:只要我改變認知、降低期待,不就可以感受到幸福了嗎?只要我不再要求理解、重視、陪伴,不就都好了嗎?
假如真如此簡單,每個人在家讀讀書就好了。讀到正確觀念,然后輸入、修改,天下和平。
但顯然這很難,我們才有了“道理都知道卻做不到”的尷尬處境。因為單純地想改變認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簡單來說,即使你知道要讓一個人“在乎”你是件不現實的事,但你依然放不下這個需求,因為你內心有另外一個更大的空洞無法消化。想找個人在乎自己,就是解決這個內心空洞的方式。
一個人之所以對某個觀點有執著、對某些期待有執著,是其內心復雜的心理系統綜合形成的,單純要求自己“應該怎么想”是沒有用的,需要深度分析并干預,才能從底層修改一個人的邏輯。
換個角度來看,一個人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你的痛苦在反復提醒你:你是個凡人,你有局限性,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分子。
同時,痛苦也在不斷提醒你:你需要和自己和解,平凡本身就是安穩的幸福。
反之,如果心理學能幫助人解決很多問題,則會助長一個人的自戀,會讓人覺得“想要的總能得到”,反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心理學的工作對象,不是改變客觀的現實,而是改變人的內心體驗。因此,個人成長也許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但一定能讓你變得輕松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