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笛
幼兒階段是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生活常規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幼兒的人格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幼兒生活常規對幼兒在幼兒園每天的活動做出明確的規劃,以便幼兒每天的生活都能有節奏、有秩序、有規律地進行,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確保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生活常規教育與一般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來自幼兒本身的心智特點及其接受能力。幼兒本身的模仿能力很強,好奇心也很強,很容易模仿成年人的行為,這就意味著要做好幼兒生活常規教育,與幼兒朝夕相處的父母與教師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
對幼兒生活習慣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有些父母生活習慣相對較差,熬夜、作息混亂、挑食這類問題都可能體現在幼兒身上。有些父母行為習慣不好,喜歡罵人、隨地扔垃圾,這些幼兒也可能會學到。有些父母認為把幼兒送到幼兒園后,所有的教育責任便都屬于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問題不管不顧。
生活常規教育不能只靠幼兒園,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如果家長與幼兒園不能配合開展教育,幼兒園的常規教育成果也很難得到鞏固,最終可能導致幼兒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給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不利影響。
生活常規教育本身內容較多且相對雜亂,很難形成完整的規章制度。幼兒本身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也決定了生活常規教育很難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幼兒園的生活常規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生活常規教育內容多
當前,幼兒生活常規教育所涵蓋的內容很多,吃飯、午睡、待人接物等多方面的內容都被涵蓋在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的范疇中。幼兒園對幼兒的生活常規要求和規定也很多,容易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
生活常規教育的內容繁雜,還導致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自己視為指揮者,而不是糾正者,與幼兒相處時候發出強制性命令。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可能會產生被束縛的感覺,以致對幼兒園的生活失去興趣。這種情況也直接導致了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效果不佳。
(二)生活常規教育忽略幼兒年齡特點
在開展幼兒生活常規教育工作時,教師多數是根據自身經驗來對幼兒進行教育。作為成年人,教師的生活經驗和習慣與幼兒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教師過多參考自身經驗,很容易在進行幼兒生活常規教育時過分要求幼兒。有的幼兒園在強化幼兒規則意識時,會要求幼兒排隊上洗手間。這對于成年人來說是一種常識,但幼兒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則很可能與教師的教育目的產生沖突。
(三)沒有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
當前我國的幼兒教育更像是一種流水線教育,大部分幼兒都被塑造成相同的模樣,甚至在吃飯、睡覺等方面也要求幼兒達成一致。但每一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特點,無論是體重、心理還是發育上,幼兒之間的差距其實是最大的。幼兒教育的過程中,缺乏對幼兒個體差異的考慮,也會導致幼兒生活常規教育效果不佳。有些孩子天生愛動,而有的孩子本身具有較強的紀律性,教師要強調秩序,但也不能強制要求所有幼兒保持完全的一致。如果教師刻板地按照同一種標準來要求所有幼兒,不僅會壓抑幼兒的天性,還可能使一些幼兒感到痛苦和煩躁,不利于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和進步。
(四)教學評價存在問題
有些教師認為幼兒生活常規教育是一種控制幼兒行為的工具,并以此為依據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管束。對表現好的幼兒,教師就夸獎;對達不到標準的幼兒,教師就進行呵斥。實際上,幼兒常規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引導,教師最寶貴的品德不是經驗,而是耐心。有些教師認為采取的統一標準式評價方式是一種公平,但每個幼兒的成長情況不同,以生活習慣來評價幼兒反而對幼兒不夠公平。教師要做的是對幼兒的不當行為進行糾正,引導幼兒去學習好的行為習慣,過多的管束反而會產生反效果。
在開展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的不是刻板的教條,而是要教師和家長作為榜樣,是游戲式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一)利用游戲進行生活常規教育
想要對幼兒進行更有效的教育,必須采取適合幼兒的教育方式。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在自主自由的游戲中,幼兒可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由于游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游戲時幼兒往往會積極投入,集中注意力參與活動,積極挑戰自己。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游戲能為幼兒提供學習機會,幫助幼兒熟悉幼兒園一日生活流程。比如小班角色游戲“幼兒入園”,有的幼兒扮演老師,安慰假裝哭鬧的孩子;有的幼兒扮演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有的幼兒扮演晨檢老師,為小朋友做晨檢。通過活動,孩子們不僅更加熟悉一日流程,還能了解到為什么幼兒園要安排這些流程。再比如角色游戲“娃娃家”,教師請幼兒帶娃娃洗手、吃午飯、散步、穿脫衣服等,以此了解幼兒園進餐與午睡環節。
(二)家長言傳身教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對幼兒產生的影響最大。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重視自身的榜樣作用,先做好自己,為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例如全家人一起吃飯時,父母可以教幼兒吃飯時的注意事項,不挑食、少說話、不敲碗筷、吃飯時候盡量不撒飯等,養成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在進餐的過程中,父母要為幼兒做出示范,吃飯時少說話,幫助幼兒在潛意識中認識到“食不言,寢不語”的重要性。家長在做飯時也要做到營養均衡,避免幼兒養成挑食的壞習慣。家長要求幼兒不要挑食,自己卻挑挑揀揀,或者專挑自己喜歡的吃,幼兒也很容易養成挑食的習慣。
(三)提高教師素養
在幼兒生活常規教育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缺席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生活常規教育對幼兒健康成長的意義,要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掌握科學的常規教育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老師還應該了解各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動,利用有趣的游戲活動、溫馨的環境提示,積極引導幼兒增強常規意識,從而扎實有效地開展幼兒常規教育活動。
幼兒生活常規教育對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要保證幼兒生活常規教育達到預期,不僅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教育素養,調整教育教學方式,更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只有家庭和幼兒園都重視幼兒生活常規教育并行動起來,才能保證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的質量。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怡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