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

積木區是以動手操作為主的區域,積木建構游戲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機會。積木區作為班里的熱門區域得到了孩子們的青睞。小班幼兒在選擇積木區以后,還要通過口頭表述自己的計劃確定游戲內容。
文文:“老師,我們的計劃是去積木區搭房子。”
軒軒:“房子要有屋頂,沒有屋頂的不是房子。”
暉暉:“我見過的房子都是高高的,而且還有好多層。”
翌翌:“房子可以住很多人。”
涵涵:“房子必須要很牢固,這樣刮大風就不怕了。”
……
孩子們的問題將課程推向了“房子之旅”的第一站:房子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去哪里找房子呢?
幼兒是探究活動的主體,他們會根據以往散步的經驗,利用晨間體鍛、午后散步的時間帶著問題去幼兒園里找房子。雨后,地面上濕漉漉的,瀚瀚和明明站在小廚房的屋檐下,低頭思索著:“看,我們站的地方是干干的,外面都是水。”說完又抬頭看了看頭頂,“上面有遮雨的地方!”明明大呼。接著兩個孩子如同找到了寶藏一般,趕緊跑去與小伙伴們分享自己的發現。操場的另一邊,瑤瑤和幾個女孩正認真地數著樓層:“1、2、3,三層,一樓是我們的教室,二樓是我姐姐的教室。”“噢,原來幼兒園的房子都是三層的。”筆者重復了瑤瑤的話。“不對,有的房子不是三層的。就在大門口,小鳥的家超級小的。”瑤瑤瞪大了眼睛昂著頭說。
孩子們的興趣愈發濃厚,老師和孩子們一致決定:到下一次的散步時間,再去探訪一下幼兒園里小動物們的房子。在此之前,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著要去小房子里看一看的意愿,并總結出了一系列做客時要注意的事項,如腳步要輕、不能大聲說話等。午餐過后,我們就出發了,唧唧唧、吱吱吱,小鳥的叫聲引得孩子們十分激動。文文小聲說道:“別吵,不然小鳥就不歡迎我們了。”“老師,沒想到小鳥也有一個大房子啊。”“房子里面還有小房子,這也太酷了吧,我的天。”幾個男孩子不禁地感嘆道。午后,孩子們約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手拉手來到了小兔的房子旁。鈴鈴滿臉疑惑道:“這個房頂上怎么還有輪胎呀?”翌翌思索了一會兒說:“我覺得是為了加固房子,如果刮風了,小兔子的家就不會被吹跑了。”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提及關于房子穩固性的問題,除此之外,他們對房子的層高也有了初步的思考。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孩子們只有走出去,走進自己的生活中,親身體驗,才能獲得最立體的經驗。幼兒園的小天地對于幼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初步觀察,筆者發現,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較小,注意力難以集中,觀察具有短暫、籠統、無序等特點,許多幼兒對房子的觀察只是停留在瀏覽的階段。
調查是幼兒獲得新經驗的有效途徑。筆者將觀察這一話題融入談話活動中,對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看房”活動展開了討論。幾個孩子積極地分享著自己在幼兒園看房子的方法,有的說是繞著房子看的,有的說數了房子的層數。于是,筆者鼓勵孩子們用畫圖的方法將“看”的內容表現出來。大家經過討論,總結出了幾個“看房”的方法。孩子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鳥的房子和我們的房子應該不一樣吧?”“幼兒園和我們家也不一樣呀。”他們相互討論著。于是,筆者讓幼兒與家長一起利用“五一”假期,走到社會中、大自然中,去親身觀察不同的房子,并記錄下來。以下是幼兒觀察房子后的結論。
“這是我在老街看到的石頭房子,石頭上面開了窗戶。”
“我看到房子邊上翹起來的像小船一樣,像古代的房子。”
“我們家的房子有八層。”
“我爸爸帶著我在網上搜索了蒙古包。”
通過調查,孩子們發現房子的外形、材質、用途都各不相同。同時,孩子們的心中也萌生出了一個個問號,如誰住在冰屋里?為什么我們住在高樓里?人為什么要住在蒙古包里?為什么有的屋頂是尖尖的,有的屋頂是圓形的,還有的屋頂是翹翹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支持和引發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制作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像冰屋、樹屋這樣的建筑,距離孩子的實際生活較遠,想要充分地解決幼兒的疑惑,光靠幾張圖片是遠遠不夠的。基于這樣的考慮,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幼兒播放了關于冰屋、樹屋的視頻,供幼兒反復觀看。在游戲回顧環節,筆者將主動權交給了孩子,鼓勵、支持幼兒大膽提問和分享。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孩子們的探索欲望更加強烈了。淘淘最先在圖書區發現了“蒙古包的蹤跡”,他大喊:“我畫在調查表上的就是這個,草原上的人可以隨時攜帶!”旁邊的彥彥搖了搖頭說:“這是帳篷吧,我家也有這個,去暨陽湖玩的時候媽媽給我們撐起來的。”彥彥的話提醒了筆者。孩子們很少有近距離觀察蒙古包實物的機會,但帳篷可以代替蒙古包,幫助孩子們獲得關于房子用途的新經驗。于是,筆者在區域中投放了一個小帳篷和一些布料,供孩子們體驗和建構蒙古包。
調查的結果促使孩子們展開了新的討論:“我最喜歡我調查的彎彎翹翹的房子。”玥玥把兩手撐到最遠的地方,努力地給大家還原她看到的廟的樣子。“我喜歡城堡上圓圓的屋頂!”酷愛艾莎公主的茜茜雙手相扣眉飛色舞地說著。“我早上搭的屋頂是長方形的,平的。”軒軒也用雙手邊比畫邊說道。更出人意料的是,軒軒竟將積木帶到了科學區,看著他蹲在桌旁握著滴管往一塊半環積木上滴水,筆者眉頭一蹙,想上前提醒一下他,但還是忍住了。只聽他嘴里嘟囔著:“下雨了下雨了。”手中的滴管抬得越來越高。那一瞬間,筆者仿佛看見了“經驗”,向上生長的經驗。關于屋頂的實驗即將拉開帷幕。孩子們用滴管代替雨水,從頂端往下滴水。通過實驗,孩子們發現尖尖的和半圓形的屋頂會讓水流到桌子上,翹翹的屋頂會留一些水在彎彎的地方,還有一些會流在桌上。孩子們在實驗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催化了下一步探究內容的發生。
“今天我要搭一個高高的房子,我的房子有六層。”“今天我的計劃是搭一個圓頂的城堡。”孩子們的游戲計劃隨著課程的深入,也變得更加豐富。有一段時間,進入積木區的孩子都迷上了搭建高樓大廈,積木區會時不時傳來“哐”的倒塌聲,緊接著的就是周圍孩子的大笑聲。幾位“建筑工人”垂頭喪氣地將困惑告訴了老師和小組成員,同伴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要把“地基”搭得牢固一些,有的說可以用硬一點的材料。于是,筆者引導孩子們將問題用畫圖的形式記錄在游戲的過程展板上。通過實驗、操作、探究,最終總結出:首先需要找一個比較空的地方進行建構,這樣能防止因為走動而引起的倒塌;其次建筑物需要一個牢固的底部,大一點的底部。孩子們的搭建思路更加開闊了,積木區的圖板也逐漸細化,由最初的簡單建筑轉變為較為復雜的建筑物。為了提供給幼兒充分的選擇,讓幼兒能更好地與材料互動,筆者鼓勵幼兒跨區使用材料,如用娃娃家的鍋搭建筑群、用麻將搭金字塔、用魔尺修路等。
房子就像是孩子們懷揣在心里的一個夢,這個夢絢爛多彩,或有著屋宇錯落、靜謐星空,抑或有著灰墻白瓦、耀眼朝霞,而孩子們探索房子的過程如同一個圓夢的過程。
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主動地感知、細心地觀察,一點一點地勾勒著房子的輪廓;孩子們積極地思考,探索創新,一步一步地建構著房子的大世界。筑房、筑夢、筑精彩,在教師撐起的成長支架上,孩子們自主分享著發現、解決著問題、實現著想法。興趣的高樓、經驗的大廈,還在繼續豐富,登高方能望遠,當教師退到孩子身后,便能觀察到更多的細節,捕捉到更多的驚喜,探尋到更廣闊的天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