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蔚 張宇婷
摘要:[目的/意義]西方智庫的“獨立性”一直在智庫界有很大的爭議,本文力圖解釋和厘清西方智庫“獨立性”背后的政治、歷史和文化邏輯,批判性認識西方在智庫“獨立性”問題上的缺陷和不足,為深入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構建提供認識基礎。[方法/過程]本文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中西方智庫在“獨立性”問題上的認識分歧和背后邏輯進行探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構建原則和路徑提出參考性建議。[結果/結論]政治體制和社會歷史的不同,造就了中國和西方智庫在發展理念和發展現實的巨大差異,中國智庫應立足于中國的發展實際,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決策理念,激發智庫市場活力,加大政、智兩端的改革創新和深度融合,為建立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智庫的目標而不斷努力。
關鍵詞:中國智庫? ? 西方智庫? ? 獨立性? ? 以人民為中心? ? 智庫市場
分類號:C932.4 C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4.03
現代智庫起源于歐美國家,世界上智庫業最發達的國家也是在西方,毋庸諱言,西方智庫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在政治民主、社會經濟發展、解決民生問題、社會危機應對以及國家外交政策制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參與作用,并且正在對世界各國智庫的發展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多年以來,西方智庫的發展模式一直在中國智庫界引起廣泛的討論和爭論,如何批判性地認識和評價西方智庫,并在這種借鑒和批判中獲得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自主認識,需要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辯證地去看待,進行全面思考。
1? 歷史維度:中西方智庫發展模式的縱向演繹
1.1? 中西方智庫產生的歷史和政治邏輯存在根本差異
為什么西方社會的歷史演進會產生現代智庫呢?中國作為智庫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卻沒有形成現代智庫呢?實際上,考察中西方的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歷史可以看出,中西方政治發展、文化傳統的模式以及所導致產生的歷史變遷的圖景差異是非常大的。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思想啟蒙以及科學文化的發展開啟了領航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航程,歐洲各國各學科學者展開了對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發展規律的洞察和思考,并且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興起和實踐推動,歐洲資本主義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并以其巨大的資本能量把資本主義市場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使得資本主義力量成功地發展成為支配世界、統治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伴隨而來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也急劇增加,而社會科學的日益發達和學科體系的日益完備、政府治理社會、緩和社會矛盾的需求日益增多,這又為現代智庫形成提供了社會基礎。高校、社會研究機構和政府相關部門開始重視社會調查和政策研究,并開始走向融合,這種“智政”鏈條的緊密相連為現代智庫的出現和進一步繁榮提供了條件。
現代智庫機構最初出現在英國,然后延伸擴展到整個歐洲及北美,二戰結束以后,隨著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美國逐漸取代歐洲成為現代智庫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的兩黨制、三權分立制度以及權力的分散和互相制約,為美國智庫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權力與知識的結合又為智庫施展其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政黨的輪替又為美國智庫的“旋轉門”機制提供了制度性的便利。美國社會科學的發達、兼容并包的思想環境以及媒體市場的高度自由繁榮都為美國智庫的活躍和高水平的政策咨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在歐洲,多黨制以及政黨之間的競爭對政策改進和智庫建設也產生了同樣的需求。歐美智庫的共同點還體現在其有著濃厚的捐贈文化和慈善文化的支撐,歐美智庫在這種激烈的政策競爭和充分的資金保障條件下,不斷提高智庫研究的水平,由此帶來的高質量的咨詢成果對社會咨詢、公共治理、外交戰略、輿論營造、公民教育都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相對而言,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政治文化造就了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的特質,中央集權以及知識分子與封建朝廷之間的依附和效忠關系是中國特有政治文化的真實寫照。不論中國古代智庫在各個歷史階段發生怎樣的變化,古代智庫里的幕僚始終專心效忠于幕主,服務于君主或者幕主的權力和軍事斗爭是其不變的目的。這些幕僚的決策咨詢缺乏科學知識體系的支撐,并且服務對象、服務機制和服務能力各不相同,這與西方國家出現的現代智庫有較大的區別。中國舊時智囊最大的致命缺陷是沒有形成完整的組織化的智庫機構。盡管清末民初開始受到西方科學文化的輸入性影響,如民國時代中國的陳達、吳文藻等學者發起的社會調查,仍然大體屬于學術研究,不能稱為民國政府的智庫。同時,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高度集權的官僚體制和官本位文化,缺乏西方發達的媒體傳播機制和優秀的政策研究人員,也就不可能產生現代智囊機構。我國傳統智囊們始終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引導中國社會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也沒有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承擔相應的角色。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智庫基本采取類似于蘇聯模式的政策研究體制,缺乏現代智庫研究所需要的制度和機制,也就不可能演變成現代智庫的模式。新一屆領導人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和戰略眼光,促使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促成了中國現代型智庫從無到有、破土而出,并茁壯成長,開啟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以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研究,盡管中國現代智庫的發展開始吸收了現代智庫的一些特點,但仍然沒有突破制度和體制上的限制。然而,西方學者通過專業性研究和憑借資本主義社會市場化的咨詢體制無所顧慮地發表意見,告知政府和社會某一問題的現狀以及可能的趨勢,“有意無意”地影響社會、影響政府,逐漸形成智庫與政府之間基本的供需機制,同時,西方完備的科層制度又為這種政策供需提供了組織基礎和制度基礎。西方智庫這種起源于市民社會并實現社會化、市場化的智庫體制,與中國改革開放后自上而下對智庫的重視和推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1.2? 全球化的發展為中西方智庫交流與合作提供充分條件
歷史發展的不同軌跡,導致現實政治制度的顯著差異,也造就了今天中國智庫和西方智庫的不同發展模式和現實差距。這是不同地域、歷史、文化、制度等多種因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導致長期演變的必然結果。但是,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和發展為中西方智庫交流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這為世界智庫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并促進了世界智庫模式多元化的形成。中西方智庫的各種差別不應該成為交流合作的阻礙,雙方更應該加強互相交流對話與合作,取長補短,合作應對世界各國面臨的全球政策和社會治理問題。通過汲取已被實踐證明且具有國際通識的成熟經驗,中國智庫結構體系重新塑造了有價值的理念、路徑和方案。中國智庫近些年的實力明顯增強,已經主動地瞄準和順應世界智庫發展的趨勢和潮流,這說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正在取得可喜成就,也是中西方智庫加強國際交流、緊跟世界智庫發展趨勢的重要結果。同時,受制于傳統歷史文化和政治體制影響的政府智庫,仍然在中國智庫界處于優勢地位,而社會智庫在國家智庫體系中仍然體現出發展的脆弱性和不均衡性。無論中國政府智庫,還是社會智庫、高校智庫,其政策研究能力、研究自主性、決策影響以及社會活躍度,與世界知名智庫相比,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現實充分表明,建構與世界一流強國地位相匹配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任務十分繁重,需要激發制度變革的動力和市場促動的活力,提高自身實力,承擔新使命。
2? 一個關鍵變量的辯證思考——關于對智庫“獨立性”的價值審視與反思
2.1? 中西方智庫界對“獨立性”的認識分歧與批判
智庫界一直把“獨立性”看作智庫成長的必備條件。最典型的莫過于西方智庫一直把“獨立性”作為其智庫發展和繁榮的核心價值。尤其是美國的大型知名智庫十分推崇獨立性,一直把智庫的獨立性看作智庫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以智庫是否獨立作為評價智庫優劣的標準。例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一直把“獨立、質量和影響力”作為顯示其價值的信條,威爾遜中心更是聲稱自己是美國最重要的無黨派政治論壇;卡托研究所為了保持其“獨立性”,甚至拒絕接受政府資助。那么應如何看待其對智庫“獨立性”的執著和堅持?對于西方智庫“獨立性”的形成邏輯,有學者[1]認為,(西方)國家體制內不同政黨輪流執政,而且政黨組織權利分散,相互獨立,有利于形成智庫的獨立性。但是,西方智庫是否如同其所宣稱的那樣,真正做到研究的客觀中立和科學?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美國智庫的“獨立性”做了許多的考察與分析。從國內智庫研究的歷史線索來看,黨的十八大以前,國內學界對智庫的“獨立性”基本持肯定態度,甚至有學者對中國究竟有多少西方獨立樣式的智庫產生疑問和爭論;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內開始對所謂西方智庫“獨立性”問題給予更多的反思。例如,朱旭峰[2]指出,在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出相關建議時,學界僅僅呼吁“保障、提升智庫的獨立性”,極易將“獨立性”視為智庫建設領域“政治上正確”的口號。更加直率的觀點,如關琳、李剛和陳媛媛[3]合著的《美國智庫“獨立性”拷問——基于董事連鎖的實證考察》認為,智庫作為前政府官員、媒體人士、政府游說者和政策研究專家等精英人群的會集地,可以充分擴大他們的社會關系網絡,是連鎖董事積累社會資本的有效渠道。簡而言之,其認為,美國智庫各路精英聚集的地方,就是美國精英們影響政策制定的主要工具,也是政黨和利益集團影響政府政策的主要媒介。蔣來用[4]在《中美智庫獨立性考察與思考》中認為,雖然美國智庫專家所宣稱的智庫具有無黨派、非營利性、資金來源多元化、透明度高、獨立經營的特點,并能對政府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但是美國智庫與捐贈者,尤其是各路企業之間的金錢勾連、智庫與政府之間的“旋轉門”機制,導致智庫專家一旦進入政府擔任要職以后,就不可能再維持先前的所謂思想獨立,美國大選以后智庫對當選總統的各種建議所包含的政治傾向,這些因素都充分說明,所謂的智庫“獨立性”在現實當中不可能真正實現,貫穿于西方智庫研究報告的仍然是持有特定的階級或者集團利益的立場、各種價值偏見,以及無所不在的虛偽和各種交易。但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內也還是有不少學者對智庫的“獨立性”表現出偏愛。如有學者認為,“(智庫)由于缺乏獨立性,無法自主地參與政策的決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為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解釋者和宣傳者,并未在應有智庫層面上發揮出思想和知識生產的作用。[1]”這些觀點都體現出國內對智庫的“獨立性”有很大的認識上的分歧和爭論。客觀來看,對于國內學界對西方智庫“獨立性”的考證,必然有辯證和反思的一面,但西方智庫的“獨立性”也必然有其符合西方標準的價值,關鍵是中國智庫應站在什么樣的價值立場上看待這個問題?
2.2? 需要對智庫的“獨立性”作辯證思考和理性看待
第一,本文肯定“獨立性”所包含的技術取向對于智庫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意義。在許多西方學者看來,智庫獨立首先是思想上的獨立,獨立的機構、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財務是保證智庫保持“獨立性”的三大保障,其認為只有實現財務上的獨立,才能為思想上的獨立提供保障。但西方智庫更為強調的是不受任何組織約束的思想獨立。具備智庫研究和咨政建言的自主精神,不僅可以創造一個公開透明的辯論環境,有利于科學決策在各種可選擇的決策方案中脫穎而出,而且更是可以讓一個國家的發展少犯錯誤、少走彎路,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如果智庫只能依附于當權者和政治權威,就無法對當政者提出勸諫,起到糾偏的作用,那么只能依靠領導集團的政治偏愛和政治獎賞來獲得生存和發展,最后很可能導致整個社會公共利益被特定的階級利益偏好所掩蓋和蒙蔽,從而導致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長期積累的問題積重難返。實際上,智庫在現代社會就是社會監督政府、促進國家善治的一個重要路徑,這也是西方智庫尤其看重“獨立性”的基本邏輯。
第二,如果進一步深究下去,那么情況可能并不是那么簡單,需要對西方智庫標榜的“獨立性”要有更多和更加深入的觀察和辯證思考。一方面,智庫需要有自主研究價值的取向,這是智庫發展與進步的基本理路;另一方面,無論智庫如何號稱怎樣的“獨立”,其終究是社會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特定社會的智庫運行,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現有制度和體制的束縛和規制,盡管其可以成為改變制度和體制的一個變量。無論人們如何否認,智庫都是與既有制度和體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有政治屬性和價值立場的。美國既是實行“三權分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國家,又是一個信奉資本主義市場自由交易的國家,智庫與資本、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政治是緊密關聯的,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各政治集團和群體競相利用和展示自己利益訴求的主要平臺。智庫研究什么、提出什么建議以及其背后的資金支持,都有這些大型企業捐贈者、基金會以及前政府高官的影響(盡管名義上不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控制,但是這種影響無所不在),并且和美國政府保持著密切聯系,智庫實際上成為與政治精英、軍事精英、媒體精英、經濟精英并列的社會精英機構,形式上這些精英機構都可以為了各自所謂客觀中立科學的建議而竭力呼喊,但是這些客觀中立科學的建議背后都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色彩,甚至可以說這些精英機構都是美國資產階級的代言者和發言人。當智庫為一種利益團體或者特定政策服務時,智庫研究就有可能導致負面的結果。
第三,不同西方國家的智庫,在“獨立性”上表現出來的形式和實質都有所區別,歐洲智庫、日本智庫與美國智庫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盡管歐洲智庫也十分強調智庫的“獨立性”,但是歐洲各國的多黨制,使得歐洲智庫在組織隸屬和意識形態傾向上,更多地與其背后的政黨利益密切相關。與美國相比,歐洲智庫的政策研究主要來源于學術化的討論及國家與政黨的政策需求,呈現一定的本土化和保守性特征,同時,歐洲大多數智庫的研究成果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定的政治價值傾向,咨詢成果更多地表現為對政黨和政治團體政治主張的辯護和宣傳。事實上,歐洲和美國不同類別的智庫在“獨立性”的實際表現上也千差萬別,如政府智庫、市場型智庫、政黨智庫或者高校智庫都與政府關系保持著不同的利益關系,不同類別的智庫“獨立性”邊界具有較大的伸縮性。而在深受東西方文化共同影響的日本,其智庫主要是由政府建立的,承擔著眾多的政府委托研究項目,甚至有許多營利性的咨詢機構,這些智庫在不同程度上與西方智庫所強調的“獨立性”相差甚遠。一概而論西方智庫的“獨立性”實際上也是不科學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同時,標榜智庫的“獨立性”也并不意味著其獨立的思想能增進國家和人民的福祉,因為政治權力和知識一旦相連,知識就不可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一定反映了某種階級利益的需要,盡管知識分子從本質上是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群體,但是知識分子終究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一旦卷入現實政治,這些知識分子必須在各種政治利益面前做出選擇。所謂完全“中立”和“客觀”的研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2.3?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構理念和原則與西方智庫存在根本的差異
盡管西方智庫的“獨立性”吸引了許多學者的眼球,但是西方智庫背后的邏輯與中國智庫背后的邏輯是迥然不同的。西方智庫的研究無論是在機構運轉、資金籌措、咨詢產品生產還是人員的流動上,都是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完美流暢的表演,西方智庫的研究咨詢行為在維護社會公義、維護中下層群眾利益,以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公平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沒有也不可能發揮其功能。在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中,美國智庫盡顯本色,充分暴露了智庫的階級本質,嚴重違背了世界和平,嚴重侵害受害國人民生命安全和國家主權。而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階級屬性與政治屬性決定了中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在國家的政治運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居于主體地位,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從事決策咨詢研究的根本任務。黨管智庫的原則,是保證我國智庫建設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如果中國智庫的發展和西方智庫發展模式完全相同,那么中國智庫就有可能被各種利益群體尤其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極端反華反共的政治勢力所利用,或者成為推翻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政權的主要推手。蘇共在戈爾巴喬夫推出所謂的“新思維”改革方案以后,各種反共的政治組織大量出現,這些組織大多數從事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宣傳,用所謂的揭示“歷史真相”和丑化共產黨形象蠱惑人心,搞亂社會輿論,瘋狂消解蘇共在蘇聯社會中的政治領導作用,完全否定了蘇共在蘇聯社會主義事業和偉大成就中的進步作用,從而導致了蘇共瓦解,蘇聯解體,而蘇聯人民付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安定和富足的代價。智庫研究為誰發聲、為誰謀取利益,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政治屬性的問題。保障智庫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進行科學客觀的研究,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堅實基礎。
然而,強調智庫組織的政治屬性和階級屬性,并不意味著徹底否定了西方智庫的“獨立性”研究在技術上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有益借鑒和促進作用。相反地,中國智庫當前研究保持自主意識的不足,導致智庫研究虛化。所謂的智庫研究虛化,是指大量的智庫研究成果都無法對科學決策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而這恰恰是當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眾所周知,中國當前的智庫體系大多數是政府智庫,即使像大學這樣的高校智庫,雖然屬于相對獨立的學術和高等教育機構,但也受到黨委政府的指導和管理,這些機構能否承擔起當代智庫的使命,能否更為自主地從事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服務,確實存在眾多的難題。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面對各種社會難題中所體現出來的質疑精神和反思批判意識明顯不足,不能真實地找到問題的癥結,無法提出科學、客觀的政策方案,最后導致各種決策錯誤引起的社會突發性和動蕩事件不斷,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這是由于智庫缺乏自主性而導致智庫產品不能滿足科學決策的需要。二是從政府決策過程上講,盡管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已經提了許多年,但是很多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仍然取決于領導干部的個人喜好和自由意志,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屁股決定腦袋”的明顯特征,這必將對智庫未來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三是就目前而言,當前許多智庫對政府政策的糾偏作用主要通過內參方式進行,此類稿件行文非常謹慎,缺乏“恕我直言”的意見表達方式。缺乏反思批判的方式容易導致智庫成果不夠分量。當然,片面地認為中國智庫完全沒有自主、成為政府政策的“吹鼓手”,則是對中國智庫的偏見。因為政府智庫的眾多智庫專家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優秀專家,而這些政府智庫本身在堅持黨的領導的根本政治原則前提下,都能夠從事比較獨立的政策研究,一般也不存在所謂的政治壓力,而是來自于對國家法律和黨規黨紀的自覺遵守。而一些新興的社會智庫,也有很多政策報告都是建議性的決策咨詢,即使少數屬于批評類的政策研究報告,也并不表明其與政府有天然的對立。
綜上所述,中國智庫雖然存在某些相對自主性不足,但是大多數的中國智庫還是能夠秉持客觀中立的價值取向,運用科學前沿的研究方法對政策提出咨詢意見。客觀準確地認識和評價當前中國智庫的自主研究現狀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就會進入極端片面認識的誤區。面對中國智庫發展的客觀現實,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智庫頗有微詞。例如,美國智庫研究專家麥克甘[5]認為,中國智庫是為中國政府服務的,而非獨立性研究,中國政府加強對智庫的審查對(中國)本土智庫的自主性造成了影響,同時,其也承認,附屬于大學或者私營機構的智庫由于提出更加批判性的意見,發揮了對中國決策過程的影響。政府智庫在繼續加大對中國政策影響的同時,獨立智庫在數量、水平和影響上也在逐漸成長。意大利學者蒙奈戈茨[6]認為,中國智庫發揮作用的程度取決于能否掌控好公開性和(政府對智庫)可控性之間的平衡,中國智庫必須與政府保持良好的關系。從根本上講,一部分西方學者對中國智庫的評價反映了其以西方智庫價值觀的預設為前提,在不同程度上懷揣著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偏見,反映了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尖銳對立,同時,也反映出西方學者對中國政治決策制度、決策過程和決策機制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僅以西方的政治思維和價值偏好來觀察和判斷中國智庫的性質、結構和運行。當然,也有一部分學者的批評可以歸類于善意地找出中國智庫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智庫的相對自主性能夠保證智庫研究的高質量,針對以上中國智庫發展的現實和問題,中國智庫應該進一步加強自主性建設,尤其是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應加強發揮智庫的批判和糾錯功能,樹立問題導向和問題意識,力求把在新時代遇到的新難題、新矛盾和新舉措作為中國智庫的研究主題,鼓勵中國智庫通過內參、參加座談、參與政府政策報告起草過程以及通過給領導干部授課等方式,嚴肅、理性地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加強對現有政策的監督和評估,進一步下放真正屬于智庫本身職能的權力,建立“言者無罪”的智庫原則,讓智庫充分釋放自身的咨詢服務功能,使之真正成為黨和政府的參謀和助手。
3? 樹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構建原則和理念,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高質量發展
中國智庫在對西方智庫發展模式批判性認識的同時,又要吸收西方智庫發展歷程中合理的理念和方式,以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思想指導,以樹立為黨和人民決策理念為中心,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高質量發展。
3.1? 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決策咨詢理念,牢固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思想立場和價值立場
意識形態的不同是中西方智庫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差異之一,西方智庫以所謂的“獨立性”智庫價值理念,來掩蓋西方智庫決策咨詢所服務對象的本質。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特征之一,“決策依靠人民、決策為了人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在智庫領域的具體反映。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時談到,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7]。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目的性所在。中國智庫在批判地認識西方智庫所宣揚的智庫“獨立性”的同時,應鮮明地堅持為人民利益服務的決策理念,人民性既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屬性,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根本屬性。黨的力量來自于人民,黨始終為民族復興、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而服務,只有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決策和服務理念,黨對智庫的領導、黨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以及智庫為人民利益決策才能達到高度的邏輯統一,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才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功立業,這就完全避免了智庫的決策咨詢活動為某一階層、群體的服務或者代言所產生的不利后果。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決策咨詢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需要。
3.2? 在強化文化軟實力的戰略目標視野下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與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緊密結合起來,并放在堅定文化自信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宏觀目標事業下闡述,體現了黨中央要把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目標的重要一環來貫徹落實。智庫建設不僅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一個國家健康和繁榮發展的軟實力,而文化的軟實力又是衡量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產生的對他人或者他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維度。智庫能否建設好,必然對國家形象的塑造、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至關重要。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做好決策咨詢服務的同時,必須要做好對外文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這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任務。當前,在世界各國新冠肺炎疫情泛濫的背景下,西方國家提高了對華惡意攻擊的力度和頻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有責任、有義務和有能力承擔起辨別是非、傳播中國積極抗擊疫情的有益經驗、大力宣傳中國加強對外友好援助的事實,以及積極塑造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努力的良好國際形象的重任,不僅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友好、負責任的中國,也向世界展示開放、進步和充滿活力的大國智庫形象。
3.3? 激發智庫市場的活力和動力,提高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內在動力
智庫的競爭是觀點和政策的辯論和競爭,誰能夠更好地為政府提供高質量的政策咨詢,誰就能夠占據思想政策領域的高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偉大成就,是一部市場經濟蓬勃興起、市場要素激發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變遷歷史。而中國智庫的出路在于到廣闊的市場里找到發展壯大的機會,政府的政策咨詢需求實際上也需要一個廣闊的思想供給市場才能獲得更高質量的決策咨詢。當前,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交匯期,在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需要繼續把握和創造戰略機遇[8]。雖然中國處于戰略發展機遇期的總基調沒有變,但需要重新審視新的國際環境下這個戰略發展機遇期的新內涵、新變化、新格局[9]。觀察和理解這個戰略發展機遇期的重任就必然落到中國智庫身上,需要動員全社會的智力資源去共同參與,通過智庫形成競爭性的思想和觀點市場[10],國家根據智庫的思想競爭做出科學判斷和重大決策。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決策咨詢是否有廣泛和高質量的智力支持,關鍵看這個國家的智庫市場的競爭度如何。作為正在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中國優勢在于不但可以制定政策來激發市場活力,還可以利用制度優勢對各類智庫進行激勵、評價和監管,對危害國家安全和重復發展低效研究的智庫進行治理和管控。那么如何激發智庫市場的活力和動力?可以從以下兩個路徑來嘗試。
3.3.1? 實現智庫構成要素的多元化發展? ? 智庫的構成要件很多,包括資金、人員、影響渠道、信息保障等。西方智庫的構成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來源多元化,包括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人員構成的多元化、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多元化、影響決策渠道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來源的多元化等,這些多元化是保證智庫繁榮和活力的重要保證。當然,中國國情和中國智庫發展現實與西方的巨大差異決定了中國很難一舉照搬西方智庫的這些經驗。無論承認與否,中國的智庫思想市場實際上已經孕育和發展起來,從單一的政府政策研究機構到體制外社會智庫的紛紛建立,由過去的單一內參模式走向政智互動、社智互動模式,從單純的決策咨詢和內參提供,到咨政、建言、啟智、育才等功能多元化、智庫社會化過程正在中國逐步形成,一個由智庫、媒體、政府、公眾、企業等多元化思想市場主體構成的、具有包容性的中國特色思想市場正在得到迅速擴展和延伸。
3.3.2? 進一步促進政智兩端的改革創新和深度融合,提高智庫影響決策的效能? ? 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智庫參與公共決策已經形成了法定的程序,歐美許多國家對咨詢過程中的論證所需要的公開信息、招標、組織咨詢委員會評估以及審核等一切程序的規定都是充分且嚴格的,為法律上保障咨詢論證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并且在實踐中嚴格實施,不存在所謂“操弄繡花腿”的現象。同時,歐美智庫的公開透明是智庫取得社會信任的重要保障,這是社會包括政府認識和評估以及選擇何種智庫為自己咨詢提供服務的重要依據,這種公開透明實現了政府與智庫的緊密相連,并不存在暗箱操作指定具體智庫的行為。社會公眾也可以通過網絡和其他媒體了解智庫、參與智庫,從而形成圍繞某個政策問題的社會輿論。由于中西方政治制度和體制的完全不同,中國智庫思想不可能照搬西方智庫市場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在中國行政決策高度集中的前提之下,想要使中國特色智庫市場發展符合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需要,促進智庫決策咨詢體制的科學匹配,政府首先需要解決智庫市場主體競爭不平等和不充分的問題,通過競爭性招標和政府采購等方式,使得最優化的政策產品能夠成為政府決策的最終選擇。同時,要加快政智兩端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融合,提高智庫影響決策的效度和信度。
(1)就智庫端而言,改革的核心是要創新智庫運行機制、提高智庫參與決策咨詢能力、增強智庫的權威性地位。一是拓寬智庫研究過程中的信息渠道,為智庫的科學客觀研究提供有效的數據和信息基礎。二是要建立智庫成果的科學評價體制尤其是第三方評估機制,對智庫研究成果的認定有可靠權威的依據。三是加快各類智庫的合作交流平臺,對不同智庫的不同政策建議要加強交流,以解決不同類型智庫在不同利益立場上的不同聲音,使得政策建議更加符合顧大局、利群眾、豎公信的政策理念。四是要充分運用新媒體、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高科技手段,提升政策思想傳播的能力與效果,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提高智庫引導社會輿論的能力和水平。
(2)就思想成果的用戶端——政府部門而言,改革的核心是要不斷優化智庫發展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形成促進各類智庫公平競爭的智庫市場格局。一是改革現有的智庫登記注冊和備案制度,以更寬廣的胸懷和法律體系來完善對各類智庫產品的政府采購制度和項目招標制度,尤其是對所有智庫開放采購范圍以及參與招標準入門檻。二是要建立一套有助于推動智庫產品優勝劣汰的機制,在政策產品評估中,多采用第三方評估與同行評議等方法,提升“自上而下”委托模式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三是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旋轉門”制度,形成智庫專家與政府決策者之間靈活的角色互換和政智互動,保持“政智渠道”通暢。四是要推動政府信息的共享機制,加強決策者與智庫之間的信息聯通。
從供需兩側的融合發展角度來講,加強對智庫發展政策的宣傳和教育是目前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方法。例如,設置專門機構定期召集各類智庫開展座談會、聽取智庫機構人員對智庫建設的意見、建立中國智庫“旋轉門”制度和機制,加強智庫與政府之間的人員和信息交流,建立智庫與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政府出資為保底、社會力量出資為主的智庫基金會,提高智庫社會化程度,并作為重要平臺發布招標項目、宣傳各類智庫研究成果等,為各類智庫發展提供第三方宣傳和合作平臺等。供需兩側的融合發展有利于形成未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的良性循環。
4? 結語
從歷史、政治和實踐邏輯的不同維度上看,中西方智庫的歷史起源、發展理念、實踐運行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西方智庫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西方智庫的運行實踐與西方政治體制緊密相關。中國智庫背后蘊含著儒家政治文化的強力支撐并一直影響至今,同時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為中西方智庫的發展與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改革和完善智庫的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激發市場活力與動力機制,建立政智兩端緊密互動的決策咨詢體制。中國智庫應抓住世界智庫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于中國智庫的發展實際,在激發智庫市場活力的同時,加大政智兩端的改革創新和深度融合,不斷汲取世界發達國家智庫發展的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取長補短,為建立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建設世界一流智庫的目標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詹國輝, 張新文. 中國智庫發展研究: 國際經驗、限度與路徑選擇[J]. 湖北社會科學, 2017(1): 47-54.
[2] 朱旭峰, 韓萬渠. 智庫透明度評價與中國智庫建設[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6(6): 72-83.
[3] 關琳,李剛,陳媛媛. 美國智庫“獨立性”拷問: 基于董事連鎖網絡的實證考察[N]. 光明日報, 2015-06-17(16).
[4] 蔣來用. 中美智庫獨立性考察與思考[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7-07-06(002).
[5] 詹姆斯·G.麥克甘, 唐磊, 蔣巖樺. 中國智庫: 政策建議及全球治理[J]. 國外社會科學, 2013(3): 89-94.
[6] 顧德明, 韓侃瑤. 百花齊放的中國智庫[J]. 國外社會科學, 2016, (6): 150-151.
[7] 習近平.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18-05-05(2).
[8] 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5):1-16[2021-08-14].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01112.002.
[9] 胡鞍鋼. 牢牢把握并主動創造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40(3): 7-17, 2.
[10] 趙建. 百年大變局下的新型智庫建設: 背景、意義與路徑[J]. 情報工程, 2019, 5(5): 16-24.
作者貢獻說明:
孫? 蔚:確立選題,總體思路設計,初稿撰寫,修改統稿;
張宇婷:資料收集和整理,參與論文討論、修改和格式整理。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ependence” of Western Think Tanks
Sun Wei? ?Zhang Yuting
Political Scie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Hangzhou? 311121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independence” of western think tank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n the think tank fiel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and clarify the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ogic behind the independence of western think tanks, and critically understand the shortcoming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 West in the issue of “independence” of think tanks,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ethod/proces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and logic behi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ink tanks i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Result/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history have resulted in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realit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 tanks. Chinese think tanks should? base on the development reality of Chinese think tanks, establish people centered decision-making concepts, stimulate market vitality of think tanks, and increase innov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both sides of politics and wisdom. We are constantly striving to build a world-class think tank that matches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Keywords: Chinese think tanks? ? western think tanks? ? independence? ? people centered? ? think tank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