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 張素娟 李琦



摘要:[目的/意義]科技智庫期刊是連接智庫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是傳播智庫研究成果的核心載體。本文旨在研究中國科技智庫期刊的創新發展路徑,提升其智庫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力。[方法/過程]本文首先對科技智庫期刊的內涵、特點及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國內外科技智庫期刊的案例對比分析,準確定位科技智庫期刊在支撐中國科技戰略中的位置。[結果/結論]通過對《美國科學院院刊》和《中國科學院院刊》案例對比分析,本文從期刊專家組稿的微觀層面、嵌入模式的中觀層面以及智庫外交的宏觀層面給出創新發展建議,以此促進中國科技智庫期刊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關鍵詞:科技決策? ? 國際化發展? ? 新媒體傳播? ? 智庫外交
分類號: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4.10
1? 引言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重點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指出,要建立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將期刊高質量創新發展置于國家戰略的高度。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在全球經濟結構、國際社會責任以及國際影響力的位置改變,亟需建立代表國家形象和品牌的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和對外宣傳平臺,并通過該平臺對外發聲,增強我國在科技等各領域的話語權和先發權。
科技智庫期刊作為我國科技智庫對外的重要媒體宣傳平臺,參與了科技智庫成果再造和發布的關鍵性環節,包括數字出版、知識管理(挖掘機體智慧創新“內腦”)和知識服務(按需開發知識創新“外腦”),是創新生態系統中最有凝聚力的核心組件。科技智庫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將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面向各方創新需求,凝聚優質內容,借助學術平臺鏈接供需兩側,構建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生態,更好地支撐和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2? 科技智庫期刊的內涵及特點
科技創新戰略是中國“十四五”規劃和二零三零愿景的首要目標,科技創新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和高度。科技智庫作為科技創新戰略實施和發展的重要支撐機構,以科技戰略政策研究和科技支撐服務為己任,服務于國家公共政策制定的專業研究和咨詢。科技智庫影響力的提升不僅需要生產高質量的科技研究成果,更急需將高質量的科技成果對外傳播擴散,從而獲得科學共同體以及社會大眾的認可,以此支撐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發展,而科技智庫期刊的功能定位剛好滿足了這項智庫功能。
2.1? 科技智庫期刊的發展內涵
科技智庫期刊是鏈接科技智庫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是傳播智庫科研成果的核心載體之一。科技智庫期刊同樣承擔著科技智庫的社會功能使命,聚焦科技發展態勢,研究支撐科技戰略的重大問題,以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為基本出發點,前瞻性預判科技發展態勢,開展科學評估和情報預警,并兼具培養智庫人才的使命。科技智庫期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創新問題提出前瞻性和建設性的建議,在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布局等方面發揮重要支撐作用[1]。因此,科技智庫期刊要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媒體平臺,其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包括:一是為政府科技決策服務;二是要提供以科技政策研究為核心的知識服務。
因此,科技智庫期刊的發展不同于傳統的學術期刊,其突破了狹義的學術研究價值,科技智庫期刊為科技智庫建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有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主要發表在科技智庫期刊上,一方面,引領新學科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催生產業革命的原動力。因此,科技智庫期刊既可以作為智庫科學研究的傳播載體,其本身也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科技智庫[2]。如何深度挖掘和利用科技智庫期刊的知識創造形成智庫產品,對于政府重大科技決策和推動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2? 科技智庫期刊的獨有特征
科技智庫期刊不同于新聞類期刊,也有別于傳統的學術期刊。與新聞類期刊相比,科技智庫期刊更加強調所刊發文章的理論性、專業性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與傳統的學術期刊相比,科技智庫期刊更加強調其所刊發的文章以科學嚴謹且平實易懂的寫作風格向政府、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咨詢機構等多層次的讀者傳播創新思想的研究成果[3]。科技智庫期刊所刊發的文章具有獨有的特征,具體包括:①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②研究內容導向明確,立足國家戰略需求;③引領科技前沿方向,用科學理念和科學思路促進科學進步;④緊跟國際形勢,保持新銳視野,引領科技發展;⑤創新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并使其獲得業界和公眾認可;⑥具備媒體智庫功能,面向全球傳播中國智庫成果,增強國際影響力;⑦引導和幫助公眾,科學解讀國家政策和規劃,發揮鏈接政府和公眾的重要作用[1]。
3? 科技智庫期刊發展現狀
3.1? 科技智庫期刊的發展歷程
過去中國科技類期刊的發展,以效仿國際科學頂級期刊為主要目標。最早以美國科學促進會主辦的Science為定位目標,創辦了中國的《科學》期刊。《科學》刊登的文章傳播了大量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對我國科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78年,著名翻譯學家賀崇寅先生效仿英國的Nature,創辦了中國的《自然》。1980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等[4]效仿Science,在美國創辦了《科技導報》,1986年《科技導報》轉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正式在國內發行。我國學者不僅向Science和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學習,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國際綜合性周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該期刊主要報道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和科學評論,涉及生物、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在世界范圍內對科技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對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具備重要的指導意義。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為了提高科學研究能力而建立中國科學院。1950年,中國科學院聯合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共同創辦了《科學通報》和《中國科學》。1986年,中國科學院對標《美國科學院院刊》,創辦了《中國科學院院刊》,該期刊定位于國家科學思想庫核心媒體,主要刊登中國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科學評論、智庫觀點等,引領科技前沿發展方向,評估科技政策和發展模式。1987年,《中國科學院院刊》英文版開始向國內外公開發行。2014年,中國科學院創辦了《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該期刊是自然科學綜述性英文出版期刊,吸納了全球科技研發成果,并傳播中國科技創新研究,在引領期刊國際化發展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同時,公布了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機構的名單。由于科技智庫在未來國家戰略部署和科技決策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智庫期刊作為對外傳播窗口,其創新發展方向也受到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關注。2018年,黨中央提出高度重視我國科技期刊的創新發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總方針,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意見》。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應構建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科技智庫期刊作為科技智庫對外發聲的主平臺,確立了自身的社會使命,真正開始向智庫功能創新發展。
3.2? 科技智庫期刊的發展現狀
科技智庫范圍的確定主要依據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名單、近3 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的年度《中國智庫報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發布的《中華智庫影響力報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中,明確歸類為科技智庫的機構、綜合智庫中科技決策為主的智庫機構,以及長期從事科技戰略和科學決策的具備智庫功能的其他研究機構。由于這些機構長期從事科技決策研究,其主管或主辦的期刊具備明確的研究導向,在支撐智庫建設和戰略決策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將這些期刊確定為典型科技智庫期刊(見表1)。
研究發現,大部分科技智庫期刊有機構內腦作為智力支撐,在期刊的內容規范、議題設置、專家組稿等方面,有智庫專家進行質量把控,期刊發展趨勢是穩步前進的。科技智庫期刊發展模式上呈現數字化和網絡化趨勢,并初步產生數字經濟效應;科技智庫期刊開始呈現集約化發展趨勢,但是集聚化程度不高,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集約化發展優勢;科技智庫期刊國際影響力不足,由于受限于中文語種,缺乏有效的對外宣傳渠道和途徑,使得優秀成果不能獲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可和傳播;科技智庫期刊在發揮智庫功能方面,文章時效性不強,雖然出現網絡出版、網絡首發等形式,導致有些智庫成果出版存在滯后性;科技智庫期刊目前尚沒有完善的評價體系,無法評估其支撐科技決策的社會功能,智庫性功能還無法驗證。下文將對期刊發展現狀進行詳細闡述。
3.2.1? 科技智庫期刊在內容呈現上存在困境? ? 許多科技類期刊的選題設置與智庫發展要求不對等,選題方向體現不出對未來經濟社會造成重大影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科技智庫期刊對于具有敏感性但有研究價值的選題選擇放棄等保守做法。同時,智庫研究成果表現出同質化特征,重復性研究或評述較多,具有創造性思想和實操性應用的研究較為缺乏[5]。
3.2.2? 科技智庫期刊在編輯人員團隊上存在困境
高端思想智庫期刊擁有高質量的人力資源隊伍,保證期刊在議題設置上的高關注度,以及在論文組稿上的高質量性。遺憾的是,國內科技智庫期刊編輯還未真正理解科技智庫在支撐國家宏觀戰略中的作用,還未真正理解期刊數字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面對向“科學編輯”“專家型編輯”轉型的機會時,還未找到自身在“高端科技智庫”這個新型舞臺中的定位。
3.2.3? 科技智庫期刊在新媒體平臺上不夠活躍
根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科技類期刊只有46.35%的期刊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擁有微信公眾號的期刊平均每刊有公眾號1.07個。開通微博科技智庫期刊較少,僅占10.97%[6]。只有個別科技智庫期刊將微信公眾號與紙媒及其他專業領域融合發展,實施了不同傳播平臺的精準定位,形成了較高的影響力且粉絲數量較多。大部分的科技智庫期刊微信公眾號與官方網站并沒有形成差異化發展,公眾號內容以轉載期刊刊登的文章為主,兼有一些新聞熱點和行業運營情況,公眾號發展仍處于逐步探索的狀態。
3.2.4? 科技智庫期刊集群化發展“合力”不強? ? 期刊集團化經營是國際科技類期刊出版的成功經驗,是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例如,國際影響力較大的Elsevier、springer等,已經成為國際期刊平臺的知名品牌。我國科技智庫期刊還沒有呈現國際化和集團化的發展,據統計我國4,958種科技類期刊由4,288個出版單位出版,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1.2種期刊,呈現極度分散的狀態[6]。雖然我國初步建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等期刊平臺,但這些平臺的使用范圍和學術影響力僅局限在國內科研界,其發行、傳播和流通仍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難以發揮集團化發展的集聚效應。
3.2.5? 科技智庫期刊“國際化”程度較低? ? 國外科技出版巨頭借助數字技術和先進經營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國際優質資源,包括資本來源、內容資源、編輯資源和作者資源。國內科技智庫期刊的“國際化”程度較低,主要表現在資本運作、編輯隊伍、期刊內容、出版周期、編排標準、稿源途徑、產品傳播等多個方面,與國際期刊存在較大的差距。
4? 科技智庫期刊案例比較研究
本文以《美國科學院院刊》和《中國科學院院刊》為主要案例,通過對兩個期刊的比較分析,吸納美國智庫期刊的優勢,發現中國智庫期刊的特色,結合中國科技發展的時代背景,為增強中國科技智庫期刊的社會使命、提升中國科技智庫期刊的國際影響力,給出切實可行的科技智庫期刊創新的發展路徑和建議。
4.1? 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4.1.1? 實力雄厚的編審團隊保證期刊質量和規模
PNAS是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主要管理,由于NAS是美國科學界榮譽性及政府咨詢機構,因此,PNAS在創刊時也兼具國家智庫的科技傳播使命,期望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該期刊的編委會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及專家組成,這些編委會成員既是國際科學界的積極貢獻者,也是期刊投稿文章的審稿人和把關人。其中,約500名NAS成員獲得過諾貝爾獎。由此可見,PNAS具有先天的人才優勢。PNAS專業的專家團隊使評論性文章評審周期僅需45 天,文章在提交后6 個月內即能發表。2019 年,除了1,194 名NAS 成員擔任期刊編輯外,還聘用了1,277 名非NAS 成員擔任客座編輯,超過1.2萬人擔任臨時審稿人。龐大的編輯團隊為PNAS期刊的發展方向和質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4.1.2? 完善的審稿制度保證期刊的高質發展? ? PNAS稿源主要有3 種類型:Track I、Track II、Track III。作者通訊地址的下方都會有一行以“Communicated by...”“Edited by...”或“Contributed by...”開頭的文字,這是區分三類稿件的最直接方式(見表2)。
PNAS建立了嚴密而完整的審稿制度——同行審查程序。初審,為編委會評審,即美國科學院成員評審,評審專家來自學院的31個學科的活躍科學家。如果NAS成員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那么將分配一個非成員客座編輯來監督同行評審。初審過程中,超過50%的文章被拒。復審,為美國科學院成員或客座編輯評審。需要進行同行評議的文章與審稿專家的研究領域高度匹配,該過程主要是確定文章是否適合發表于PNAS。由于NAS成員在新興和跨學科領域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需要客座編輯在這些領域監督和管理同行評審過程。最后,終審,為獨立同行評議。該過程由NAS編輯或客座編輯選擇兩位公認的領域專家來同行評議,編輯負責評估審稿人的意見,并向編委會提供建議,編委會成員最終決定是否接受論文,接收率為14%。
4.1.3? 引領3大基礎科學領域,引領美國科學事業蓬勃發展? ? 通過對近5年PNAS期刊出版的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發現PNAS期刊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表達與識別、癌癥為主的生物學領域,以大腦神經元、行為、動力學、晶體結構、神經網絡為主的物理學領域,以及以生物進化和氣候變化為主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學領域。美國的科技政策、權力、國際沖突與合作等國家智庫研究,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關注(見圖1)。
依據時間趨勢圖,結合文章內容發現,病毒研究、科技創新、國家政策、國際合作、國際沖突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這表明PNAS期刊開始關注美國智庫研究發展方向,這與美國國家科學院作為美國科學界榮譽性及政府咨詢機構、為國家提供科技政策建議的定位目標相符(見圖2)。
PNAS作為全球文章被引用數量最多的多學科科學期刊,在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章中,rRNA多樣性、腸道微生物群、全球糧食需求和可持續的農業集約化、人工智能及主動學習在科學、工程和數學方面的應用,一直是期刊關注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國際智庫的重要戰略研究方向(見表3)。
4.1.4? PNAS多元化傳播模式,提升期刊的綜合影響力? ? PNAS期刊網站增設了科學課程播客(科學會議)、新聞辦公室、雜志俱樂部、在線訪問等頻道,為智庫期刊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資源,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讀者和社會。可以通過科學課程播客頻道的方式,收聽前沿研究人員、學會成員和決策者討論與當今科學界相關話題時的簡短對話,縮短科研工作者和學者之間的距離,使期刊真正服務于科學共同體,促進期刊與學術會議的聯動創新發展。新聞辦公室頻道通過媒體簡報,提醒記者即將發表的文章可能成為新聞界熱點,促進了科學信息的多途徑傳播,擴大了期刊的社會影響力。
4.2? 中國科學院院刊(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中國科學院院刊》定位于“國家科學思想庫核心媒體”,是中國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重點媒體平臺。該期刊重點刊登兩院院士對中國科技發展重大戰略的專家觀點及科學家在前沿科技領域、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均為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工作積累,具備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并為國家科技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重要支撐,同時,也肩負了傳播科學思想和精神的社會責任。
由于中國科學院以美國科學院為學習對象,通過模仿《美國科學院院刊》,在1986 年創辦了綜合類科技期刊《中國科學院院刊》,因此,本文對《美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科學院院刊》兩個期刊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比較(見表4)。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科學院院刊》并不落后于《美國科學院院刊》,在期刊欄目設置、覆蓋領域、文章編審周期和資金來源方面,基本情況旗鼓相當,只是在作者國際化、文章開放獲取和年度發文量方面較為落后,在國際影響力方面仍有待提升。然而,《中國科學院院刊》智庫特色明顯,尤其是2015 年我國提出大力加強智庫建設后,《中國科學院院刊》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性、科研問題的導向性以及科技創新的引領性,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4.2.1? 期刊導向性明顯,支撐科技決策? ?《中國科學院院刊》每一期都會設置專題或專刊,期刊的主體導向非常明顯。以2020 年期刊內容為例(見圖3),第10 期為科技扶貧專刊,對黨的十八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做了歷史性總結,內容覆蓋了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理論與實踐、組織與實施、理論與政策等各個方面,分析、研究和總結了科技如何引領和賦能脫貧攻堅,以及如何推動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和完善。第7期為“十四五”規劃區域戰略與空間治理專刊,2021年為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因此期刊就區域戰略與空間規劃的概念、背景、空間治理與規劃、區域發展戰略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第5期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專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提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因此期刊圍繞科技強國戰略與決策、政策與管理、科技與社會等方向展開了研究和分析。邀請領域知名專家展開專題研究,對專題背景、發展需求和科技成果進行解讀,其他欄目針對細分領域開展相關分析和論證。
4.2.2? 期刊具備“應急預案”能力,為突發事件獻言獻策? ?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期刊設立了“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戰略”“智庫戰疫”專題,刊發了仝小林院士、陳國強院士等的21篇稿件,主要圍繞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進展,包括大數據分析擴散趨勢、疾病防控體系、全球生產體系變化、數字化轉型發展等方向開展研究,展示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防控經驗,從而幫助全球共同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見表5)。
4.2.3? 期刊以本科學發展為基礎,服務科技創新戰略需求? ? 通過對《中國科學院院刊》近5年文章的主題和熱點分析,發現期刊研究內容主要是針對目前的國際形勢開展科技戰略與對策研究,研究主題包括世界科技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等研究,研究成果對國家科技戰略制定和實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期刊還保留了中國科學院多年持續性的生態環境資源、海洋生態系統、合成生物學等主題的經典科學研究,其研究成果對國家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見圖4)。
由圖4可以發現,《中國科學院院刊》近5年智庫轉向性明顯,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長江經濟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創新驅動發展、區域發展戰略等,研究主題緊扣國家創新戰略發展的需求。同時,2021年是下一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研究成果涵蓋了對“十三五”期間的科技評價,包括財政績效、技術經濟安全、中科院科技成果評估等,及時對過去5年存在的問題進行經驗總結,為國家下一個五年科技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 結論與建議
科技智庫期刊發展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主要表現有:第一,編審團隊目標需求不明確,致使期刊智庫性不強;第二,文章來源的本土化,導致國際化發展不足;第三,期刊同質化嚴重,從而使得期刊品牌效應不突出;第四,集約化發展不明顯,期刊集團化和規劃化效應不顯著;第五,審稿制度繁瑣,期刊時效性滯后;第六,新媒體附加功能尚未挖掘,期刊國際影響力不高。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科技智庫期刊創新發展的路徑。
5.1? 主編及編審團隊是決定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的途徑可以通過引進主編及其團隊的途徑。首先,引進的主編應具備成熟的辦刊理念和方法,以近五年高影響力期刊為主要篩選范圍、短期內期刊影響因子顯著提升為優先篩選原則,選擇此類期刊的主編作為引進主編人選。其次,引進的主編應具備國際發展眼光、強硬科研能力,且是活躍度較高的領域專家。除此之外,引進的主編應具備高水平的英語編輯能力,深刻理解國際社會與文化;具備領域強關系網絡,熟悉機構合作方式和流程;具備國際化辦刊程序,所辦期刊國際認可度高。
5.2? 嵌入式服務模式是影響科技智庫期刊發展的重要因素
“嵌入式科研服務模式”概念是由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李剛老師首先提出的,借鑒李剛老師的概念,本文將其定義為智庫的科技決策研究通過嵌入政府政策研究過程解決科技智庫內腦和外腦的協同問題[7]。嵌入式服務首先說明了智庫的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制定之間仍存在一定的距離,中間區域留有研究空白地帶,嵌入式服務也體現了智庫的科技決策研究具備自身獨特的價值和屬性[8]。因此,與科技智庫內腦的研究報告及專報相比,期刊研究方向應更關心科技的中長期問題、基礎性問題和前瞻性問題。嵌入式科研服務模式應該是嵌入政策的完整過程,與內腦開展更加密切的對接合作,在議程設置、政策辯論、決策推廣、政策執行、政策教育、政策評估和政策反饋全過程的參與和研究中,不僅要關注政策的產生背景,更要注重政策的落地實施以及實施后的反饋效果[9]。研究內容應涵蓋調查研究、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結果預判、建議對策等過程,充分發揮智庫技術支援的優勢,服務內腦的科技政策研究。除此之外,科技智庫期刊的編審團隊及內腦專家團隊應積極參加政府相關部門的需求調研、決策咨詢、政策推演和意見征集,充分感受決策咨詢活動中真實的發聲,真正了解科技政策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與政策制定者形成科技決策共同體,即科技智庫期刊主創人員要與科技政策決策者、政策研究部門形成密切的聯系,產生強烈的相互依托感[10]。
5.3? 時效性和真實性是決定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時效性和真實性是決定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科技智庫期刊應保證其時效性和真實性。在數字出版的基礎上,科技智庫期刊利用互聯網快速傳播和方便獲取的特點,將編輯部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且主編終審同意采用的科技論文在第一時間進行網絡出版,按照出版網址和發布時間確認論文的首發權,然后,將論文全文或摘要進行網絡出版發行,網絡首發將永久保留,不被復印版本覆蓋。同時,期刊建立論文增強出版和全過程出版模式,借助可視化方式生動解析抽象科學論文中的內容,提升學術信息的表現力,增強用戶主體對內容的理解能力,提高用戶主體獲取信息的效率,最終,從內容呈現、信息容量等方面,實現出版內容的價值增值。
5.4? 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優秀的科技智庫期刊呈現集聚性發展的格局,構建科學共同體,以此促進科技進步,在此基礎上,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這也是我國制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愿景目標的重要方向,以此來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的建立,對外有助于提升我國科技研發的國際影響力,引領前沿技術及搶占技術研發先機;對內有助于通過信息高端交流平臺,讓企業了解學術前沿與科技應用,讓學者解讀科學技術和科技應用,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可以快速地轉移、轉化,從而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實際問題。
5.5? 發揮科技智庫期刊的重要功能——智庫外交
科技智庫期刊的國際化發展是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國際交流能力,這也是我國外交戰略發展的需求。“智庫外交”已經逐漸成為官方外交和民間交流之外的二軌外交,其核心要義就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智庫外交”的活動形式或者載體多種多樣,可以是國際會議、專家論壇、領域沙龍等方式,不僅有利于對智庫成果的宣傳,更是對外建立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11]。例如,著名的國家高端智庫機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以下簡稱“人大重陽”)2018—2020年連續3年舉辦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人大重陽聯合中科院主辦的《智庫理論與實踐》期刊連續6年舉辦新型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智庫界及相關領域專家,通過線上會議、網絡直播、視頻回看等方式以微博、微信、新聞等形式,將智庫成果與智庫思想向全球傳播,為中國人發聲。
參考文獻:
[1] 王雪, 褚鑫, 宋瑤瑤, 等. 中國科技智庫建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 科技導報, 2018, 36(16): 53-61.
[2] 王錚, 劉心銳, 黃子洛. 2015 年以來國內科技智庫研究熱點主題分析[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9, 4(3): 17-26.
[3] 田豐. 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智庫類學術期刊建設[N]. 光明日報, 2016-4-16(8).
[4] 張勇剛. 中西科學期刊比較研究[D]. 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8: 45-47.
[5] 譚志紅. 期刊智庫化的“智困境”及解決路徑[J]. 社會科學文摘, 2020(8): 119-120.
[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0: 9-10.
[7] 李剛, 王斯敏, 鄒婧雅. CTTI 智庫報告(2018)[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 8-9.
[8] 李剛. 創新機制、重心下移、嵌入決策過程: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下半場”[J]. 圖書館論壇, 2019, 39(3): 29-34, 41.
[9] 許陽. 協商民主理論視閾下中國公共政策議程設置研究[D]. 沈陽: 東北大學, 2014: 40-106.
[10] 李剛, 郭婷婷. 智庫嵌入式決策咨詢服務模式[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9, 4(2): 1-6.
[11] 繆其浩. 從洞察到謀略國外科技智庫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20: 55-63.
作者貢獻說明:
董? 潔:研究設計,總體構思,主要內容撰寫;
張素娟:案例研究,部分內容撰寫;
李? 琦:文獻和案例研究;
扆鐵梅:專家會組織,整體思路把關。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Journal
Dong Jie1,2? Zhang Sujuan1,2? Li Qi3? Yi Tiemei1,2
1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44
2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Consulting Center, Beijing 100044 3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think tank journal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connecting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core carrier of dissemina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nk tank.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 think tank journals to enhance the authority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heir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T think tank journals, and locates the position of S&T think tank journals in supporting Chinas S&T strateg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Result/conclusion]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the paper giv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n the micro level of expert solicitation, the meso level of embedded model, and the macro level of think tank diplomacy, so as to promote the social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T think tank journal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sions?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hink tank diplom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