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山東圈里鄉太平山的浯河,是沂水境內第三大河。圈里鄉位于郯廬斷裂帶上,地質活動曾經十分強烈,發育有許多的火山巖溶地貌。依賴當地特異山水的涵養,浯河里出產的馬口魚也成為一方稀有生物資源。
馬口魚俗稱岔口、花翅子、花斑,因為其嘴大且闊形如馬口而得名。成魚揸許長,重一兩左右。當地人有自己獨特的烹飪方式。擇干凈后和剛摘的方瓜花蕾、薄荷葉、嫩花椒枝子一起掛淀粉油炸,煮開清水撒蔥碎、嫩姜丁、細鹽、雞精、味精、燒至一滾,放入食材大火猛燉,五六分鐘旋即盛出,撒芫荽梗上桌。燉出來的魚湯顏色奶白清亮,散發蔥花姜的辛香,撇開浮著的魚和花蕾,單是一口鮮汁就足以折服看不起小雜魚的孤傲心;花的清香甜糯與爽滑、魚的鮮香細嫩與豐腴勾兌在一起,足以騙過老道的饕餮,吃到嘴里不加細品都辨不出是魚還是花的滋味。一口咬下去齒舌留香之余,幾乎感覺不到哪里是魚的脊骨、哪里是花瓣的筋脈;魚刺似乎化了一般,一點也沒有河魚的土腥味。兼之薄荷葉倒刺上細膩的質感幫襯,以及花椒葉山野的醒味刺激,更加陪襯生發出這小眾食材的驚艷之美。(摘自《沂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