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勝 黃訓煥
摘 要:大學生體質健康是關乎國民身體素質發展的奠基石,2020年是職業本科試點執行的探索之年,分析職業本科院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對于提高職業本科學生體質健康意義重大。本文通過隨機抽取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體質健康數據庫中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整理分析,得出影響學生體質下降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職業院校學生體質健康良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院校;體質健康;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25
1 問題的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是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旨在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眾所周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類型。目前,教育部公布了15所職業(技術)大學的試點院校名單,職業本科的試點工作就此拉開帷幕。職業本科教育的學生從進入校園接受某一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長期的職業技能操作學習難免會產生一些相應的職業病。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從業人員職業病也不斷涌現,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階段自身體質健康的構建顯得愈發重要。2007 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本文旨在探究職業本科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以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調研分析,提出職業本科學生體質健康試點的相關問題及建議;以期為職業本科學生體質健康構建提供參考依據,推動我國職業本科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本文以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體質健康數據庫中一、二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抽取男女生各800名作為具體數據分析對象。抽取樣本的統計如下:
2.2 研究方法
2.2.1 數據篩選法數據的核查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隨機抽取全校學生的體質健康數據,將樣本細致劃分為城市男/女和農村男/女,展開數據分析研究。
2.2.2 問卷調查法設計《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和體育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從鍛煉的頻率、學生主觀因子、影響鍛煉的因素、場館的需求、體育課堂教學的維度等作為研究內容,客觀分析得到樣本的基本狀況。
2.2.3 數據處理法運用Spss 23.0 軟件處理得出數據。
3 結果與分析
3.1 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體質健康是指人體處在活動狀態下所表現出的如力量、速度、耐力等身體機能,即人體機能活動的狀態與能力[1]。身高、體重是較為直接反映人體形態的指標;肺活量指數表示每千克體重的肺活量,是反映人體機能較為簡單有效的指標;身體素質測試指標主要選取 50 米跑、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男生1000 米跑和女生 800 米跑。保持良好的運動能力能正向反映出學生在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優良比重。
3.1.1 調查對象身體形態及機能指標身高、體重兩指標單獨進行對比分析,比較難反映身體形態情況。采用BMI,其表達式為: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m),評價學生身體的勻稱度,間接體現出學生的身體形態和肥胖狀況。按照 WHO 標準,BMI<18.5 屬偏瘦,18.5≤BMI≤23.9 屬正常,24≤BMI≤28 超重,BMI≥28屬肥胖。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指標的發育情況影響著肺活量的大小,這些因素采用肺活量體重指數(肺活量/體重)來進行評價。
通過表2,表3 得出,在身體形態方面:男生體重及格率65%,女生53%;體重兩極化嚴重一直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現狀,體重過重及過輕的學生比例越來越多,且呈上升趨勢;身體機能方面:男生肺活量及格率94%,女生及格率80%。另通過統計分析發現城市男女生與農村男女生的各項身體形態及機能指標,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3.1.2 調查對象身體素質指標
通過表4可以得出,男生50米最低用時6.9s,女生最低用時7.4s,從整體上分析女生的平均分低于及格線,速度素質亟待加強。引體向上是反映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典型指標。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男生引體向上平均分在及格線以下,不及格率達到37.5%,優秀率在8.4%。
仰臥起坐是反映女士腹肌力量和力量耐力的主要指標。由表4可知,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平均成績為67分,說明女生腹肌力量和耐力正常。坐位體前屈是反映人體柔韌性能的測試指標。從表4可以看出,男生、女生坐位體前屈的平均成績基本都達到及格線以上,均處于良好狀態,說明大學生身體柔韌性、協調能力較好。立定跳遠是反映人體下肢爆發力和協調性的重要指標,其大小取決于力量與速度的結合,是反映集體軀干、腰部與背部等肌肉、韌帶和關節伸展性及柔韌性的指標。由表4可知男生立定跳遠的不及格率在3%,女生的不及格率在18.8%,說明女生的力量與速度結合的素質并不樂觀,這要為以后體育課程設置提供參考,不能是簡單的運動素質練習。 1000 米(男)/800 米(女)測試是評價人體心肺功能和水平,也是衡量人的體質健康狀況與勞動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進行各運動項目不可缺少的運動素質,對評價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得出,男生1000米不及格率在33.7%,女生800米不及格率在35.8%,男女生不及格率比例都是比較高的。
3.2 影響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分析研究過程中,把體質健康因素作為因變量,并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劃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結果變量,大學生對體質健康認知程度,大學生生活行為方式,基礎教育階段下體制的疊加性和課程設置作為有序變量,以此來描述他們之間的關系。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約有18.7%的學生每周幾乎不鍛煉,調查得知他們往往更喜歡刷電子類產品或睡懶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較差;雖然國家提出每天鍛煉1小時的口號,但是達到每周鍛煉六次以上的學生僅有0.26%。
從表7中我們可以分析得出,在體質健康測試不及格學生當中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身主觀不想運動以及課程負擔過重的比例最高。通過《影響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問卷調查中得出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因素有主要有以下幾點:
3.2.1 大學生對體質健康認知程度低大學生從完成高考進入大學,很多新鮮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好奇;在此年齡期間其身體機能處于較高的水平線,加之大學社會是個相對單純的環境,種種因素導致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己不受外在因素干擾的盲目自信[2]。
3.2.2 大學生不規律的生活行為方式從初高中階段三點一線的模式到大學生活的自由支配,加之沒有了老師、家長緊鄰不舍的引導教育,大學生的生活支配變成迷茫型、跟風型及自律型幾種模式。大學生打游戲、刷短視頻及追劇等不良網絡行為環境日趨嚴峻;穿著“要風度不要溫度”的思想及不良行為也是導致學生體質健康不容樂觀的因素。
3.2.3 基礎教育階段下體制的疊加性薄弱當今社會,“唯分試舉”的應試教育在我國大有存在[3]。有些省份率先實行高考體育分值與重要學科同等的措施,筆者認為這僅僅也只是客觀讓學生能動起來的重要舉措之一,其中還是有很多學校過多地布置文化作業,擠占基本的體育課程,加之家庭體育鍛煉的引導不足,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對于體質健康的保障更加重要。
3.2.4 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中存在缺陷“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貫穿著體育教育的始終,以“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礎部分—結束部分”為傳統的四段式教學仍然在體育教學中占主導地位[4]。學校體育教育模式在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自身狀況外,應該因人而異,提高身體素質,加強運動技能的學習[5]。
4 結論
4.1 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在身體形態方面,男生超重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女生超輕的比例要高于男生。通過與往年數據對比得知,目前大學生的平均身高要普遍高于十年前的平均身高;在身體機能方面,男女生的肺活量整體保持良好的狀態,女生肺活量不合格率要遠高于男生;在學生視力情況上,學生視力整體都不容樂觀;在身體素質方面,1000/800米中長跑測試不及格率偏高,說明學生的心肺耐力水平都較差。
4.2 職業技術院校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大學生對體質健康認知程度較低,不規律的生活行為方式,基礎教育階段下體制的疊加性薄弱和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中存在缺陷。
5 對策建議
5.1 嚴格執行《標準》中的相關規定,建立針對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綱要以及計劃,提高學生對體質健康測試的認識,鼓勵并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強鍛煉。
5.2 學校主管部門要結合學生職業特點及基本的體質健康要求,把職業本科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形式進行優化;結合職業特點及學校自身優勢,完善場地器械并提高體育教師指導能力和專業素質。
5.3 大學生體育教育應拓寬課堂外及課堂內外結合的空間維度[6]。進行體育俱樂部建立與探索,把基礎必修體育課程與課堂外體育俱樂部結合,將課內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群體競賽及高水平運動隊訓練有機結合,帶動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
5.4 通過各種方式提高體育教師知識水平,適當引入高水平兼職教練員,完善學校體育師資力量。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放羊式”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意識和興趣,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學校層面上,學生的體制健康納入教師工作考核績效。
5.5 利用好學生寒暑假期間的體育鍛煉。我國每年學生的假期時間相對比較集中,而職業本科學生存在較長實習期,此期間學校主管部門無法監測到學生體質鍛煉的水平,應設立專門部門與學生及學生家長加強聯系溝通,構建學生空白期的體育鍛煉模式,避免出現斷層現象。
參考文獻:
[1]
王登峰.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0-12.
[2] 李衛華. 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干預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7(06):12-13.
[3]張宏成.江蘇高校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踐與研究[ J] .體育與科學, 2004(05) :69 -72.
[4]羅文全.高職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現狀及對策研究[J]. 體育風尚,2020(03):7-8.
[5]唐亮,王合霞,王晶.高校學生體質健康動態分析與對策研究——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8屆為例[J].高教學刊,2020(03):11-14.
[6]王真,陳龍偉,裴永杰.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3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