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娜,王 莉
(泰安市中醫二院中醫內科,山東 泰安 271002)
外感高熱是臨床常見、多發病,于季節變化尤其是冬春季節以及天氣莫測時發病率較高,臨床以發熱為主要癥狀,伴惡寒、頭痛、咽痛、周身酸痛、乏力、面赤、脈浮等表現。復方氨酚烷胺中的乙酰氨基酚能夠抑制體內的前列腺合成,從而起到解熱鎮痛作用,為治療外感高熱的常用藥物,但偶見惡心、腹痛等不良反應。中醫認為,外感高熱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侵襲人體,導致身體損害而出現的發熱病癥[1]。王氏葛蘇飲是泰山王氏傷寒學派第二代代表性傳承人、泰安市名老中醫王逢寅老先生的經驗方,為治療傷寒外感熱病而創立,由葛根、柴胡等組成,能明顯縮短外感熱病的病程,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2]。本研究旨在探討王氏葛蘇飲對外感高熱患者退熱時間及中性粒細胞(NEU)、淀粉樣蛋白-A(SAA)、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泰安市中醫二院2020年2月至7月收治的100例外感高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16~78歲,平均(47.12±1.09)歲;病程2~48 h,平均(25.13±1.18) h。治療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15~79歲,平均(47.23±1.13)歲;病程3~48 h,平均(25.51±1.29) 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3]、《普通感冒中醫診療指南(2015年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患者發熱,腋溫超過38 ℃者;多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咽痛、周身酸痛、乏力、面赤、脈浮者等。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有嚴重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以及惡性腫瘤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者過敏體質者等。本次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復方氨酚烷胺片(吉林吉春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90,規格:乙酰氨基酚250 mg+鹽酸金剛烷胺100 mg+人工牛黃10 mg+咖啡因15 mg+馬來酸氯苯那敏2 mg/片),377 mg/次,2次/d。給予治療組患者王氏葛蘇飲:葛根25~30 g,蘇葉、僵蠶、射干、白豆蔻各10 g,黃芩、羌活各15 g,荊芥穗25 g,石膏20~30 g,雙花20 g,柴胡15~20 g,甘草5 g,取水煎煮至400 mL,200 mL/次,2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痊愈:在用藥1~2 d內,患者體溫恢復且未再度升高,臨床癥狀消失;顯效:在用藥2 d內,患者體溫逐漸恢復,于用藥3 d內體溫恢復正常未再度升高,臨床癥狀基本改善;有效:在用藥3 d內患者緩慢退熱未再度升高,臨床癥狀部分改善;無效:在體溫恢復后又再次升高[3]。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退熱時間。比較兩組患者開始退熱時間、完全退熱時間。③NEU、SAA、CRP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肘部靜脈血4 mL,分成兩份,其中一份血樣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應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SAA、CRP水平,另一份血樣經抗凝后用流式細胞儀檢測NEU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退熱時間 治療組患者開始退熱時間、完全退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退熱時間比較(±s, h)
表2 兩組患者退熱時間比較(±s, h)
組別 例數 開始退熱時間 完全退熱時間對照組 50 6.50±1.46 45.30±3.32治療組 50 5.10±1.09 24.50±4.21 t值 5.433 27.432 P值 < 0.05 < 0.05
2.3 NEU、SAA、CRP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周血NEU、血清SAA、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NEU、SAA、CR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NEU、SAA、CR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NEU:中性粒細胞;SAA:淀粉樣蛋白-A;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NEU(%) SAA(m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78.32±14.25 65.34±1.12* 84.64±8.71 48.65±5.98* 77.55±14.62 35.52±5.66*治療組 50 79.90±14.69 55.16±1.43* 85.32±8.41 36.22±4.65* 76.49±14.43 24.55±7.73*t值 0.546 39.630 0.397 11.603 0.365 8.0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外感高熱是指外感因素導致的病理性體溫升高,在內科疾病的發病率中占比較高,嚴重者可出現神昏譫語、抽搐驚厥,甚至危及生命。復方氨酚烷胺是一種復合劑,適用于流行性感冒引發的發熱、頭痛等癥狀,但停藥后易復發,臨床效果欠佳。
中醫認為,外感高熱是由外邪入侵所致,與人體正氣相搏,內有正邪相爭,從而紊亂臟腑氣機,陰陽失調[5]。王氏葛蘇飲組方以“寒溫并用、解表清里、顧護脾胃”為其鮮明特色,解表可辛溫、辛涼藥物并用;清里則用清熱瀉火或清熱解毒藥物以截斷病勢;顧護脾胃則胃氣充足,則氣血生化正常。方中柴胡有解表退熱之功效;葛根有生津止渴、解肌退熱的作用;紫蘇、荊芥穗解表發汗、疏風散寒;黃芩清熱瀉火解毒;石膏清熱瀉火生津;羌活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僵蠶化痰散結、祛風止痛;雙花、射干清熱解毒利咽;白蔻行氣溫中、顧護脾胃;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合用以開腠理散表邪,佐以清熱瀉火解毒藥物以清里熱[6]。本研究結果中,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開始退熱時間、完全退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王氏葛蘇飲治療外感高熱,可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且具有退熱迅速、體溫不易反彈等特點。
NEU在趨化因子的引導下能夠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病原菌,釋放多種炎性因子,其水平升高,提示機體發生感染現象;SAA是由肝臟合成的、較為敏感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當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其水平可迅速升高,反應外感發熱患者炎癥反應程度;CRP參與非特異性免疫應答,當機體受到炎癥刺激時,其水平升高,激活補體并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清熱解毒類中藥,在廣譜抗菌、抗病毒功效方面表現較好。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柴胡、葛根、黃芩、石膏均具有清熱解肌之功,柴胡皂苷可有效緩解炎癥性疾病,低促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黃芩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顯抑制病菌生長,并有較好的抗炎作用[7-8]。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外周血NEU、血清SAA、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王氏葛蘇飲治療外感高熱,可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王氏葛蘇飲治療外感高熱具有退熱迅速、體溫不易反彈、高效安全等特點,同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