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治
(臨潭縣第一人民醫院骨外科,甘肅 甘南 747500)
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是人類運動系統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多由機械性外在因素導致人體淺表組織受到破壞,鑒于創傷程度的不同,患者受創后的臨床表現也具有一定差異。目前,臨床專科體格檢查能夠對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進行初步診斷,但準確率較低,易出現誤診、漏診情況[1]。磁共振成像又稱自旋成像,能夠較好地識別軟組織病變,且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但由于其設備與檢查費用極其昂貴,使得很多患者難以接受;同時磁共振成像對于患者身體運動極為敏感,一旦患者在檢查期間發生運動,則易產生偽影,干擾診斷結果[2]。肌骨超聲是一種更加注重肌肉骨骼系統的超聲診斷技術,能夠清晰顯示肌肉、肌腱、韌帶、周圍神經等淺表軟組織結構與病變情況,并且可觀察病變部位血流變化與炎癥表現,具有安全無創、無放射性等優點,且其檢查價格相較于磁共振成像更為低廉,易被患者接受[3]。本研究通過對比磁共振成像與肌骨超聲兩種檢查方式對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的檢出結果,旨在探討肌骨超聲在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臨潭縣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87例疑似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38例;年齡25~73歲,平均(42.37±5.42)歲;病程6 h~5年,平均(1.37±0.42)年;其中有慢性勞損性工作史者16例,有明確外傷史者71例。納入標準:有明確慢性勞損性工作史、外傷史或高強度運動史者;臨床專科體格檢查發現有可觸包塊或局部疼痛者;無肝腎功能障礙者;無手術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患有風濕性關節病變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合并軟組織腫瘤者;軟組織損傷為深部或開放性損傷者;合并嚴重糖尿病神經病變者等。本研究經臨潭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術前均進行磁共振成像與肌骨超聲檢查,并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①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統[西門子(深圳)有限公司,型號:MAGNETOM Amira]對患者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根據患者個體的不同受傷部位,分別選擇體線圈或下肢線圈,檢查期間常規使用T1W1、T2W1、FS-T2W1及PDW1序列,進行檢查時應注意患者肢體長軸矢狀面與冠狀面需與掃描橫斷面平行,同時肢體長軸垂直于掃描橫斷面。②肌骨超聲檢查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通用電氣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型號:LOGIQ F6]對患者進行肌骨超聲檢查,探頭頻率調整為7~17 MHz,檢查過程中,按照患者不同的病變部位輔助其調整合適體位,并針對患者體表疼痛、腫脹程度最為嚴重的部位以高頻探頭進行多切面、多方位掃查,重點觀測患者局部皮下組織、肌肉、外周神經、關節囊、肌腱、韌帶及關節軟骨等各處軟組織,避免漏查;詳細觀察病灶所在部位、邊界、大小與病灶內部回聲、鄰近組織之間的關系、病灶內部及周圍組織血流情況。檢查時還應對患者健側相同部位進行同步掃描,以便與患側進行對比,兩側檢查所處體位應保持一致。
1.3 觀察指標 ①以手術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兩種檢查方式對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病灶的檢出情況,包括神經損傷、實性腫塊、半月板撕裂、囊性腫塊、韌帶撕裂及肌腱撕裂。②對比兩種檢查方式與手術病理的診斷結果。③對比兩種檢查方式對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假陰性+真陰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出情況 87例疑似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后,確診為陽性80例,陰性7例。其中病理檢查顯示神經損傷3例,實性腫塊7例,半月板撕裂8例,囊性腫塊39例,韌帶撕裂15例,肌腱撕裂8例。兩種檢查方式對神經損傷、實性腫塊、囊性腫塊、韌帶撕裂、肌腱撕裂的檢出率及總檢出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磁共振成像檢查對于半月板撕裂的檢出率顯著高于肌骨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對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病灶檢出情況比較[例(%)]
2.2 檢出結果 經磁共振成像檢查診斷為陽性73例,陰性14例,其中71例為實際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陽性率為83.91%(73/87);經肌骨超聲檢查診斷為陽性70例,陰性17例,其中69例為實際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陽性率為80.46%(70/87)。兩組患者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例)
2.3 診斷效能 兩種檢查方式診斷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式對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效能比較(%)
軟組織是體內非上皮性骨外組織結構的總稱,但在臨床骨科中,軟組織這一定義特指肌肉、筋膜等附著于骨骼表面的組織,在運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日益增多,臨床多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受到嚴重影響。臨床專科體格檢查主要是對人體形態結構與技能發展水平進行檢測和測量,對于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僅能作出初步診斷,仍需進一步借助影像學診斷來明確患者損傷范圍與具體深度[4-5]。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強磁場內共振產生信號后,經圖像重建成像的一種新型醫學成像技術,其可利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磁共振成像過程中既不需要電子離輻射,也無需造影劑顯影即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形,可從人體分子內部反映出人體器官失常和早期病變,對機體軟組織細微結構的辨別能力較強;但其成像時間較長,且金屬會對外加磁場造成干擾,因此體內有順磁性金屬植入物的患者無法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使用范圍受到了一定限制[6-7]。
超聲檢查是一種基于超聲波的醫學影像診斷技術,通過利用超聲檢測技術對人體生理或組織結構進行測量,可獲取數據形態,從而發現疾病并作出提示,而肌骨超聲是近年來新興的超聲檢查技術,有別于常規超聲應用領域,可通過高頻超聲對肌肉骨骼系統疾病進行診斷,能夠精細分辨肌肉、淺表神經解剖結構,還能夠對肌肉、肌腱的運動進行實時動態觀察,是肌肉、骨骼系統的主要臨床影像診斷技術之一;除具有動態、實時、分辨率高的特性外,肌骨超聲最為顯著的優勢是,可將機體患側與健側進行對比檢查,從而方便醫護人員更為有效、直接地發現損傷部位;同時檢查時無任何輻射,對于兒童、孕婦及老年人均可使用,檢查禁忌證相對較少[8-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檢查方式對神經損傷、實性腫塊、囊性腫塊、韌帶撕裂、肌腱撕裂的檢出率及兩種檢查方式診斷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磁共振成像檢查對于半月板撕裂的檢出率顯著高于肌骨超聲,表明肌骨超聲對于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效能與磁共振成像檢查相當,但對于半月板撕裂檢出情況仍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超聲顯像下,半月板各部位病變與超聲回聲表現具有一定差異,且患者常由于疼痛導致無法滿足醫師對于檢查體位的要求,從而導致檢查結果的檢出情況受到一定干擾,但可作為診斷半月板撕裂的初篩方式[10]。
綜上,應用肌骨超聲檢查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患者的診斷效能與磁共振成像檢查相當,但肌骨超聲檢查更為靈活,適用范圍更廣,費用相對較低,更易被患者接受,可作為診斷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的首選診斷方式,但對于半月板撕裂檢出情況仍存在不足,臨床可通過提高檢查醫師對半月板結構的了解,并熟悉不同體位下半月板對應的聲像表現,以提高診斷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