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鐵彪,張獻波,龍 明
(萬寧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海南 萬寧 571500)
冠心病也被稱為缺血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病理基礎,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臨床分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SMI)和有癥狀性心肌缺血。SMI起病隱匿,多發生于冠心病早期,但在運動、勞累、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可出現明顯的胸悶、心悸等癥狀,從而引起各種心血管事件,甚至造成猝死。臨床將心肌缺血作為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獨立危險因素,常規診斷和檢測手段通常無法發現SMI,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冠心病SM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常規心電圖(ECG)是各種心臟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其能夠觀察某一時間段內患者的心電活動,但記錄的心電時間較短,因此再診斷SMI時具有較高的漏診率[2]。動態心電圖(DCG)是冠心病SMI的常用檢查方法,其能在24 h內持續記錄患者的心電活動狀態,捕捉異常心電活動,為冠心病SMI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3]。基于此,本研究對90例疑似冠心病SMI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研究DCG在診斷冠心病SMI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萬寧市人民醫院治療的90例疑似冠心病SMI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齡36~80歲,平均(61.41±11.37)歲。納入標準:心電圖運動試驗出現下述3種情況之一者,①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者;②運動中和運動后水平型或下垂型(即缺血性)ST段壓低≥?0.1 mV者;③運動中血壓降低;無明顯胸痛、胸悶、心悸等癥狀者;入組前半年內未服用過干擾心電圖藥物者;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者等。排除標準:對造影劑過敏者;心臟疾病史者;血壓不穩定者;電解質紊亂者;肝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ECG、DCG、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檢查。①ECG檢查。采用12導聯心電圖檢測儀(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型號:MAC-1200),檢查前平靜休息15 min,患者取平臥位,設置ECG的走紙速度為25 mm/s,增益值10 mm/mV。②DCG檢查。采用DMS動態心電分析系統[迪姆軟件(北京)有限公司,型號:CardioScan-12]全程監測患者雙極肢體導聯(Ⅰ、Ⅱ、Ⅲ)、單極加壓肢體導聯(avR、avL、avF)、單極胸前導聯(V1~V6)等12導聯心電圖指標變化,記錄24 h內的日常活動狀態下的心電活動,應用軟件進行記錄并匯總相關資料。③CTA檢查。采用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設備[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型號:Brilliance iCT 256],檢查前患者禁食4~6 h,維持心率在75次/min以上,掃描前3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掃描前常規心電監護,掃描范圍為氣管叉下1 cm至心臟膈面,行常規平掃,再行冠狀鈣化積分掃描,之后行增強掃描,肘靜脈注射80 mL碘普羅胺注射液(Bayer Vital GmbH,注冊證號J20180041,規格:100 mL∶62.34 g)與40 mL氯化鈉溶液的混合液,速度設置為5.0 mL/s,采用配套的人工智能觸發系統對感興趣的主動脈層面進行CT值檢測,當CT值達到100 HU時延時6 s自動掃描,掃描完成后圖像傳送至工作站行三維重建。DCG檢測標準:①ST段下移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 mV及以上,逐漸消失;②ST段異常的持續時間≥?1 min;③兩次短暫性心肌缺血發作時間間隔超過1 min,此時ST段恢復至基線水平;ECG檢測標準: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的下移,下移距離≥?0.05 mV,下移持續時間≥?0.08 s,或ST段出現J點下移,下移距離≥?0.2 mV;②ST段出現弓背向上型抬高,對應的ST段出現壓低;CTA檢測標準:冠脈造影出現左、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等狹窄 >50%[4]。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疑似冠心病SMI患者經ECG檢查的檢查結果。②統計疑似冠心病SMI患者經DCG檢查的檢查結果。③比較ECG和DCG檢查的診斷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并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ECG的檢查結果 以CTA檢查作為金標準,經CTA確診冠心病SMI有67例,其余23例無明顯冠狀動脈病變;經ECG檢查,51例陽性,39例陰性,陽性率為56.67%(51/90),見表1。
表1 ECG檢查的檢查結果(例)
2.2 DCG的檢查結果 經DCG檢查,陽性65例,陰性25例,陽性率為72.22%(65/90),見表2。DCG檢查陽性率顯著高于ECG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752,P< 0.05)。
表2 DCG檢查的檢查結果(例)
2.3 診斷效能 與ECG檢查相比,DCG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式診斷效能比較(%)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統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可嚴重損害機體健康,長期預后較差。冠心病SMI也被稱為隱匿性冠心病,患者雖然存在心肌缺血,卻無明顯癥狀,其原因可能與患者自身的疼痛閾值較高,神經系統受損,心肌缺血的程度較輕,心肌對缺血性損傷的耐受性增強,體內的內啡肽、腦啡肽濃度升高等因素有關,因此患者的疼痛敏感度較差[5]。SMI患者由于發病隱匿,可能存在于所有類型的冠心病患者中,因此,SMI已逐漸成為冠心病防治的重點,早期診斷冠心病SMI,并給予規范化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CTA檢查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其能顯示冠脈管腔的狹窄程度,但該檢查方法對機體具有一定創傷,且輻射劑量較大,檢查要求高、成本高、禁忌證多,無法作為常規的檢查手段[6]。心電圖是診斷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夠通過描繪患者ST段、F段、T段等心臟電動波形的變化狀況從而判斷患者的心臟功能。其中ECG能夠觀察某一時間段內的心電活動,特別是ST段變化情況,通過查看ST段有無壓低、下降,從而判斷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通過下降程度從而判斷患者心肌缺血嚴重程度,但ECG僅能在靜息狀態下檢查,且記錄的心電時間短,很難反映出心電活動的真實狀態,整體診斷效果一般[7]。DCG是在ECG基礎上改進而來,具有動態記錄,實時監測的優點,能長時間、連續監測ST段變化,實時反映ST段有無異常,有效顯示冠心病患者的發作情況、缺血程度,從而提升臨床診斷和病情評估效果,為臨床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8]。
DCG具有ECG不可比擬的優勢,能對休息、活動、工作、學習、進餐、睡眠等各種生理狀態下的心電活動進行記錄,檢測出ECG難以發現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在臨床分析病情、明確診斷、判斷療效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9]。近年來,動態監護領域不斷發展,DCG還包含動態血壓、動態睡眠、動態呼吸等參數的監測,提高臨床監測的全面性和準確性[10]。由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發作時,心肌缺血缺氧,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促使心肌應激性增強,心室顫動的閾值降低,從而達到增強缺血心肌的保護作用,并且冠心病SMI的缺血程度更輕,持續時間更短,心肌缺血閾變異性更小。SMI患者心率減慢,將縮短心臟的血流灌注時間,加重病情,易引發各種心血管事件。錢坤等[11]研究結果表明,SMI患者心率低于有臨床癥狀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高于有臨床癥狀患者,通過DCG檢查可顯示無癥狀心肌缺血,并統計ST段下移情況,分析心電異常的演變規律,明確心肌缺血的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等,從而提升診斷效果。本研究中,DCG檢查的陽性率、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高于ECG,表明相比于ECG,DCG可提高冠心病SMI臨床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診斷價值更高。
綜上,由于DCG在診斷冠心病SMI時能夠統計ST段下移情況,分析心電異常的演變規律,因此相比于ECG,DCG可提高臨床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